“家”
——迎2022年八一建军节
作者/沧浪之水
从锚泊的战舰上搭乘小艇往华阳礁堡驶去,老远就能看见礁堡正南面的墙上有一个大大的、很醒目的黑体字——“家”。
那一年,我被授以华阳礁礁长之职。上礁后,我根据礁堡面积小、活动空间有限、环境恶劣、守礁时间长等因素给战友们守礁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决定从视觉层面改变一下生活环境。我对吴战友说:我们在礁堡适当位置写一些字或画一些画,用字画点缀一下生活空间,促进调整大家的守礁情绪,如何?
吴战友是连队卫生员,有点小才,时不时在军报上发表一些文章。他支持了我的主张。
我俩淌着齐腰深的海水,围着礁堡四周转,仔细分析可以写字或能画画的墙面:北面墙太高,没有立脚的地方,不好写字,又靠近深海,常有恶浪卷着海水越过礁堡,即便写上去了,也会被海水冲刷掉;东、西墙均离水面太高,无立足之地,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发生意外;礁堡正南面小码头边有一面高约3米,宽约2米的水泥墙,离深海较远,即使也有海水扑上墙面,但影响不大。我说:就这吧。
吴战友顶着南沙特有的烈日,又是比、又是画,拉格子,画边框。很快,一个用红油漆刷上去的黑体字“家”呈现在大伙面前,浑厚、苍劲、大气、有力,爽心悦目,在礁堡正南面很远的地方就能清晰看见,给人视觉感官一种强烈的冲击,油然升起一股敬意。
随后,吴战友一气呵成,在礁堡内墙的其它地方也写了鼓舞士气的宣传语,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这个字。每天早晚,我都会在这个大大的“家”字面前聚精会神地站一会,不单是从艺术的角度欣赏,更多的是品味这个“家”的内涵。
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个简单的“家”字,后来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战友们上礁或下礁、或友邻部队来访、或上级机关巡视,都会在这个“家”字前合影拍照,更让我始料未及的是,这一不经意的创作,因中央电视台报道南沙守礁官兵相关情况而走向了银屏、走向了国人。
赤瓜礁堡上也有一个“家”字,不过,它不是写在墙上,是写在台阶上的盖板平面——从海上到礁保上有一个小小的阶梯,阶梯上有一道门,门的上方有一盖板。印象中是用仿宋体写的,从岗楼顶可以俯瞰到。
永暑礁堡上也有一个“家”字,是一幅对联的横批,“家”的同框右边写着:战士心中的每一方国士都无比神圣,左边写着:以礁为家,无私奉献。上联是:烙一身古铜,纳民族大业,天涯须眉潇潇洒洒,烟波浩淼中,审潮涨潮落真如壮丽人生,留一朝豪气皆成千古风流。下联是:铸一副铁骨,承祖国重任,军营男儿轰轰烈烈,云海变幻处,看日出日没都是锦秀山河,送一日时光化作万载辉煌。对联是用小草体写的,红油漆,一气呵成,很有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对联的创作及书写均出自我的老领导、老战友之手,他姓张——一位风度翩翩、仪表堂堂、才华横溢的人。
我当初设计的“家”,只是为了点缀守礁生活空间,并藉此调整自己和战友们的守礁心理,缓解压力,舒缓情绪,营造一个相对好的生活环境,当然也包含让战友们把礁堡当成自己的家,增强守礁责任感,但没有想到要将其上升为一种精神理念、一种精神引领。
但有一个人想到了。
他姓周,一位温文尔雅、满腹经纶又踌躇满志的领导。他来到我所在部队任领导并赴南沙各礁堡巡视一周后说:我们要把南沙当家建,把守礁当事业干。随后这句话列入了党委工作计划。这句话,通俗易懂,相较于我的设计,不仅好理解,更多的是将我军历代守礁战友以礁为家、无私奉献、乐守天涯的实际行动,提练成了一种时代精神引领,鼓励并引领大家继续以礁为家,守好礁、建好礁。
我军驻守的南沙各礁堡,高度分散、高度独立,与敌占岛礁成犬牙交错态势,每一个礁堡是一个家又都是一个独立的阵地,每一个阵地都关联祖国领土的完整,正如永暑礁上的对联:莫嫌礁小每礁关联三百万,毋觉失大所失皆为二亿家。因此,“把南沙当家建,把守礁当事业干”也是战友们的共同心声。
自1988年我军进驻南沙群岛执行战备任务,我的战友一批批上去、一批批下来,坚持把礁堡当阵地,以礁为家,承受住了缺乏淡水、缺乏蔬菜、缺乏活动空间、缺乏娱乐器材、缺乏与外界信息交流以及生与死的考验,用青春和热血捍卫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了南沙群岛的守卫任务,创造了弥足珍贵的“南沙精神”,践行了我军历代官兵爱舰爱岛爱海洋的精神,传承并弘扬了中华民族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决心和意志。
我想,把阵地当成家,可能不止于我南沙守礁战友。
那一年,我跟我的吴同学——一名海军特级飞行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望远镜下欣赏着欣欣向荣的六朝古都以及滚滚东逝的长江水时,我不无惋惜地说:王伟牺牲了,这么年轻!他说:是的。他说:作为飞行员,飞机就是家、飞机就是阵地,人在、机在、阵地在,这是我们飞行员的职责和使命。我深有同感。
我还时常与王同学慢步在玄武湖畔的军校内,一同探讨海军陆战队兵力运用、一同研究海军潜艇伏击战术。一次,他带队紧急出航,潜入大洋,在潜艇遭遇“断崖”式掉深的重大突发险情中,临危不惧,果断处置,圆满完成了战备远航任务,创造了我军乃至世界海军潜艇史上的奇迹,受到了中央军委首长的高度褒奖。我想,是人在、艇在、阵地在的精神激励他和他的战友在危急时刻没有退缩的结果吧。
其实,我的电脑桌上还有两幅照片:第一幅照片是两个年轻人正掰着手腕,赤着膀,从凸起的肌肉和咬紧的牙关看,两人是很专注、很认真的,他俩较着劲,仿佛世界与他们无关。但画面中露出的弹药箱、弹夹、军用水壶以及他们头上戴着的钢盔和背后的掩体,似乎告诉人们这不是一般的环境。是的,这张照片是那年祖国西南边境作战时,我军战士利用战斗间歇自娱自乐的情景。尽管如此,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枪不离身、人不离岗,把阵地当成家,作好随时还击入侵之敌的准备,保卫着那片阵地、那片属于自己的家。
另一张照片是一个伟岸的身躯,穿着迷彩服、张开双臂,他的面前是一群异族人挥舞着钢管、棍棒,凶神恶煞般奔涌而来。没错,这个伟岸的身躯就是祁发宝,一位边防团的团长,在离天最近的地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偌言,守卫着他身后的这个家,这个中华民族的家。
我想,无论是空中还是水下,抑或是陆地,当代中国军人不惜付出青春和生命维护着这个家的神圣,一定有它的历史渊源。
顺着这个思路,我爬上了历史巨人的肩膀,推开了那扇厚重的、尘封已久的窗户,竭力钩沉,试图从逝去的岁月中寻觅答案。我得到了满意的答卷。
我看到了戚继光抛妻别子,率军饮马东南沿海,沙场点兵,枕戈待旦,抗击倭寇10余年,以千钧之力扫平了为虐沿海多年的倭患,确保了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看到了年逾六旬的关天培老将军怒目圆睁、手持佩刀,策马驰骋于珠江口岸各炮台,指挥将士抗击数倍于已的英军,身负重伤不下火线,与400多将士以身殉国;我看到了晚清重臣左宗棠抬着棺材督促部下奔驰千里戈壁、风餐露宿、挽弓射月,用四年时间收复新疆,粉碎了外敌吞并新疆的阴谋,保证了祖国领土的完整,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我更看到了百万雄狮为了保家卫国,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长津湖、在上甘岭、在三所里与敌鏖战的情景…………。
这一幅幅画卷告诉我:中华民族的军人,自古以来骨子里就流淌着爱家、保家的血液和骨气,这一优良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并得到了很好的弘扬和传承。可以说,也正是这个家,培育并锻造了中华民族军人的血性和狼性,也正是有这么一群中华民族军人、有这么一群血性和狼性的中华民族军人,顶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筑起了中华民族的万里长城,让我泱泱中华民族雄踞于世界的东方,傲视群雄。
我想,有这么一群人在、阵地在、家在的中国军人戍守着祖国万里边陲,谁敢与之争锋?
此时,我眼前又出现了当年每次出征南沙前,我和我的战友在国旗下宣誓的那一幕:以礁为家,人在、礁在、国旗在,誓与岛礁共存亡。那铿锵有力、浑厚雄壮、响彻南粤大地上空的誓言,是当代中国军人对伟大祖国的真情表白,而“把南沙当家建,把守礁当事业干”并顺利完成了守卫祖国南大门的任务,则是战友们对自己偌言的具体兑现,展现了中国军人保家、护家、卫家的坚强决心和顽强意志以及精神传承。
我为曾经拥有的那段芳华岁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也因此,我更想念那个“家”,想念那个家......
作者简介:沧浪之水,本名谢景慧,曾身披国防绿在南粤大地及蓝色国土上驰骋数十年,现供职于地方某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