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嫂的故事
文/任淑媛

7月下旬的一天,我和丁老师怀着迫切的心情,从临沂市中心驾车来到蒙山沂水红色革命基地,参观了红嫂祖秀莲纪念馆,那一张张艰苦岁月里留下的照片,带我们重温了烽火岁月里的红色故事。
1891年,祖秀莲出生在沂水县杏墩子村(今属沂南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兄弟姐妹四人,祖秀莲是老大,下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因生活所迫,她从小就给人当童养媳,天天早起晚眠,挨打受骂,吃不饱穿不暖,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1925年,祖秀莲嫁给了桃棵子村民张文新。结婚后,她恪守妇道,孝敬父母,生儿育女,本想依靠丈夫过上好日子,可命运好像有意捉弄这个从小就饱受生活磨难的农家妇女,生下三个女儿后,丈夫病故。为了继续生存下去,万般无奈,祖秀莲改嫁到桃棵子村。
1938年12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沂水县王庄成立,接着成立了党政军群各级组织,拨开了沂蒙上空的乌云,驱散了人民心头的雾霾。已年近半百的祖秀莲仿佛也焕发了青春,作为一名饱受苦难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她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妇救会和抗日救亡活动。

1941年秋,日军对沂蒙山区实行“铁壁合围”大“扫荡”。山东纵队指挥部转移途中被日军包围在桃棵子南部挡阳柱西山。山东纵队青年团临危不惧,集中火力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经过一天激烈战斗,掩护山东纵队指挥部突出重围。时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侦察参谋的郭伍士在侦察敌情时遭敌袭击,身中五枪,凶恶的敌人上来又捅了两刺刀,肠子都流了出来,使他当场昏死过去。郭伍士醒来后挣扎着爬到桃棵子村,祖秀莲发现了他,冒着被敌人发现的危险,急忙将其扶到家中,为他包扎伤口,抠出了堵在嘴里的血块、断牙,给他喂水。经过她及时救治,郭伍士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祖秀莲将他藏到村西大卧牛石下的一个山洞里。为了让郭伍士早日康复,祖秀莲毅然杀掉家中仅有的一只下蛋母鸡,熬鸡汤给他喝,并用纺线换来的钱买回面粉和小米,为他熬稀粥。祖秀莲还多次上山采集草药给郭伍士治伤、退烧。经过一个月的精心照料,郭伍士的伤情渐渐好转,后被送到八路军后方医院继续治疗,康复后重新返回了战场。

1947年,我华东野战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因郭伍士身体多处负伤,体质不断下降,组织上批准他复员。郭伍士念念不忘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沂蒙大娘,复员后立志到沂蒙山寻找他的救命恩人。历经八年,辗转沂蒙,1956年,郭伍士终于在沂水县桃棵子村找到了祖秀莲,认她为母。1958年,郭伍士带着妻小来到桃棵子村落户。他悉心照料祖秀莲,极尽一个做儿子的孝道,同时,他还积极参加村里的各项生产劳动,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八年寻母,义薄云天。知恩图报,善莫大焉。”当时,这个感人的故事传遍神州,感动了亿万中国人民,红嫂祖秀莲成了家喻户晓的红色老区人民的典型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祖秀莲继续发扬爱党爱军的光荣传统,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被誉为“战争年代的红嫂,建设时期的英模”。1976年,祖秀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7年7月12日去世,享年86岁。
为宣传弘扬红嫂事迹,著名作家刘知侠以祖秀莲勇救八路军伤员、郭伍士认母报恩等事迹素材,创作了小说《沂蒙山的故事》和《红嫂》,后来,这两部作品被改编成戏剧搬上了舞台和银幕,红嫂事迹传遍全国,产生了巨大反响。山东淄博京剧团首先把《红嫂》改编成京剧搬上舞台,各地艺术团体将其改编成戏剧纷纷上演。由山东省京剧团排演的现代京剧《红嫂》到北京、北戴河等地演出,演职人员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红嫂》还被改编成芭蕾舞剧《沂蒙颂》和现代京剧《红云岗》,拍成了电影。
走出红嫂祖秀莲纪念馆,我们沿着山路向前走,花岗石铺就的弯弯曲曲的小路两侧,绿树成荫,溪水潺潺。叽叽喳喳的鸟鸣悦耳动听。半山坡的黄土地上种满了芋头、玉米、姜、花生等农作物。很快,我们又来到了祖秀莲故居。走进院内,红嫂的塑像伫立在院中央,磨盘、草房,石头凳等等,仿佛把我带回了战争年代,一块块红砖垒起的革命精神,引领着我们走进那间红色草屋。屋中墙壁上挂着一幅对联:“祖居此地拥军半生传佳话,郭投桃棵报恩一世成美谈。”中间是红嫂祖秀莲和侦查参谋郭伍士的照片,破旧的土炕上铺着红嫂在时的棉被。墙壁上还挂着军民合影照片、破草帽、卷席、麻绳、筛子、铁锯。墙角的箱子上面放着簸箕、竹筐、背篓等等……门口的粮囤里还放着八路军留下的武装带。望着地上破旧的木头锅盖、破旧的半个火盆,不知不觉间《沂蒙颂》的曲调又回响在耳畔:“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愿亲人早日养好……”

走出红嫂故居,沿着山路继续前行。在半山腰的一堵墙壁上,篆刻着“红嫂故里桃棵子鱼水情乡”几个大字,这大字见证了红色革命老区军民的鱼水之情。在转弯处的一块石头上刻着“藏兵洞”三个字,路旁有板栗树、鲜花、李子树、桃树守卫着。剥开葛子藤,露出洞口,也许这里就是红嫂为躲避日寇搜查而藏八路军的地方吧,不难想象当时军民共同抗日的情景。
看看时间,已是正午时分。山峦起伏跌宕,山顶云雾缭绕,丛林浸染,绿意葱茏。想想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沂蒙山区“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她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沂蒙人民爱党拥军、支援革命战争的坚定信念!她们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大爱情怀,既是红嫂精神的本质所在,更是广大沂蒙人民的精神追求。同时,郭伍士八年寻母并养老送终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什么叫感恩,什么叫孝道,什么叫军民鱼水一家亲。在新时期,我们既需要一支能保家卫国、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人民军队,同样也需要千千万万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解放军的祖秀莲式的拥军模范红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才能让伟大祖国蒸蒸日上,人民幸福安康。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啊,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沂蒙小调》又在田间响起,四处回荡。望着山川秀美的沂蒙山,望着碧波荡漾的沂河,白鹭齐飞,渔歌唱晚,遐想万千。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永不变色。沂蒙山,我们还会再来……

【作者简介】任淑媛,笔名蝶鸢,毕业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学院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哈尔滨市呼兰区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萧乡文学社社员,冰城文学艺术交流社社员。现任《大东北诗刊》总编,《天下文学传媒》责任编辑兼主编,《都市头条》认证编辑,《诗词楼阁》特邀签约作家,《作家文苑报》特约记者。作品发表于《大东北诗刊》《中国当代诗歌作家》《中国当代诗歌大辞典》《中华诗词集萃》《新世纪民间文学名篇概览》《雪藻兰襟》《北方诗人》《萧乡文学》《华语诗坛》《当代作家联盟》《作家在线》《中国诗歌网》《新晚报》《黑龙江广播电视周报》《作家文苑报》《长江诗歌报》等报刊及各大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