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八一”、忆军营
北京“女婿”
—— 一段难忘的记忆
黎明新
最近,看到老战友发给我一篇微帖:《塔山狙击战与开国中将》。帖子上的主人公,就是我们原军委工程兵副司令员胡奇才将军。捧读了这篇文章后,诚然勾起了我一段难忘的记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军委工程兵部队一大批退伍老兵复转到北京市基本建设战线岗位上,投入首都的基本建设,我也是其中一员。
在这里,我清楚地记得在欢迎退伍老兵进京的大会上,军地领导分别致辞讲话。在大会上,主持人还特地请出了首都基本建设指挥部组织部部长王志远同志讲话。
瞬间,全场与会人员的目光都聚焦到主席台上的这位女领导同志身上。
她,看上去是一位近五十岁的大姐,慈祥和蔼,落落大方,说话极带吸引力。
王志远部长说她:一是代表工程兵“婆家人”胡奇才副司令员向大家问候!并希望退伍老兵们到地方以后,继续保持军人的优良作风,发扬部队的光荣传统,当好一个不戴领章帽微的战士;二是,代表“北京娘家人”欢迎退伍老兵们参加首都的建设,北京需要你们……。
这时,大家才从话音中听出:王部长原来是工程兵胡奇才副司令员的夫人,算是真正的“娘家人”啊!
后来,无论在机关大楼、工地上不时地见到这位王志远部长,
她深入基层,平易近人,与我们这小兵们拉家常谈生活。退伍老兵们对她更敬重啦!也不叫她"部长”,而是亲切地称呼她为“婆家人”。她总是笑容滿面,乐呵呵的应答。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为贯彻落实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的指示,北京大力上马基建项目。军委工程兵8659部队110团、127团(部分)先后参加了天安门城楼、西山等重点工程的施工。还有一些交叉对接工程,由部队和地方并肩在一起上马。因此北京市基本建设指挥部的"工程简报"和"工作动态"每期都呈送工程兵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
当年,胡奇才副司令员和武宏副司令员(兼工程兵后勤部部长)对北京的建设情况非常了解。记得有一次"八一"建軍节后,为感谢北京市基本建设指挥部各单位对工程兵的支持与帮助,胡奇才副司令员,武宏副司令员在王志远部长的陪同下,回访了北京市基本建设指挥部。北京市副市长、兼指挥长赵鹏飞,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市政工程管理局局长贺翼张(江西吉安人,参加过长征的老红軍)等领导出席了座谈会。
在座淡会场休息室里,胡奇才副司令员见到贺局长,就风趣地开口问道:老贺啊,我们工程兵好几百上门女婿"嫁"到你们家,他们表现得好不好呀?
贺局长连连点头,满意地说:“好女婿,好小伙”,他们个个顶呱呱!……在施工一线的都参加了青年突击队,小伙子们特别能打硬仗!工期短,任务重,政治性强的任务都是他们冲锋陷阵,就像咱们当年的主攻部队咧。”
胡奇才副司令员听到贺局长这番赞夸,不由高兴地笑了,并说:“他们都是我们部队的骨干,优秀班长,兵尖子,而我只是“将尾"。
胡副司令员随兴聊起:……1948年塔山狙击战的时候,我们之所以能以少胜多,歼敌7000多人,靠的就是有一支能啃硬骨头,不怕苦不怕死的突击队,老贺啊!一会我一定要去工地慰问他们,看看我的小伙子们!
座谈会后,老兵们知道司令员要来工地慰问,激动不已!说明老首长没有忘记自己的兵,还记得我们这帮“北京女婿”。
接见时,我们很受鼓午,很多老兵热泪盈眶……。
当年,我作为工作人员,全程记录了这段美好的记忆。如今,四十年多年过去了,很多退伍老兵在北京恋爱,结婚,生子,已经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北京女婿”人家了。我们都是“幸运儿”!
这些年来,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建设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老兵们没有辜负部队首长和战友们的希望,为首都的基本建设付出了艰辛,洒下了汗水,付出了青春年华,有的成了劳动模范,有的获得了"青年突击手"称号,有些还提拔到领导岗位上。
那时复转到北京的老兵们绝大部分是南方人,由于不太适应北京的气候环境和多面食的饮食习惯,很多老兵要求对调回南方工作,这在当时是很难办的一件事,胡奇才副司令员知道老兵们的这些情况后,通过王部长向北京市政府有关方面请示汇报,軍地两方协作,商量具体解决办法,从老兵每月的粮食定量中减少面食定量,增加了大米的定量;从劳动保护的渠道给退伍老兵一些特别的照顾等等,最后妥善解决了老兵们的提出的实际问题,为复转老兵办了很多实事好事和喜事。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经历过的很多事,有的已经忘了,有的淡化了,但"婆家人"和"亲家女婿"这两句话,我始终没有忘记,永久的记忆在心里,并以成为一名北京的“女婿”而感到自豪。
作者简介:
黎明新,广西河池市人。1968年入伍,在广州军区6826部队服役,1970转入军委工程兵8662部队。历任班长、副排长。
1973年退伍、在北京市政工程局工作。
1978年北京经济学院毕业后在北京市政工程管理局党校工作,历任教员,科长,校长助理,副校长,副教授。
曾在北京市及全国有关报刊上发表过多篇理论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