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馆心细小见大 做事低调待人宽
——记忆任继愈馆长
作者:许京生
今年九月九日是国家图书馆建馆113周年,我再次想起了我馆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任继愈馆长。他是1909年国家图书馆建馆以来的第24任馆长,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4任馆长。
任馆长(1916.4-2009.7)是山东平原人,1942年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在昆明西南联大哲学系任教。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64-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长。1987-2005年1月,任国家图书馆馆长,2005.1-2009.7任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如果加上名誉馆长的任期,他是任职时间最长的馆长。
1985年,我从外单位调到国家图书馆,当时还叫北京图书馆, 1998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
1987年,北京图书馆白石桥新馆建成,搬迁在即。我所在的典藏部大书库,正处在图书下架和除尘打捆阶段,任馆长刚刚调到北京图书馆,就到文津街馆1号楼大书库查看图书的搬迁准备工作。按理说,书库搬迁也并非要馆长亲自查看不可,我想,也许是他老人家刚到馆,除检查工作外,也想看看建于1929年的大书库吧,这应该是他唯一次到大书库。时值盛夏,天气炎热,任馆长已经七十高龄,他沿着楼梯来到放置西文图书的二层书库。
书库楼层不高,铁制的书架略显压抑。我当时正忙着从五层隔板的书架上把陈旧的西文书取下来,然后用塑料绳打成30-50厘米高的书捆。任馆长见我身体有些瘦弱,力气也不十分充足,就带着疑惑的表情说:“你捆的书紧不紧,不会搬迁的时候散掉吧?”我说不会的,搬迁前我们都经过了捆书的训练,他还是有些不放心,似乎不太相信我能把这件事做好。于是我将书提起,然后又在地上颠了几下,他这才放心。
这是我与任馆长的一面之缘,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位细心的老人。
新馆开馆以后,他和有关负责人说,楼里的玻璃门太亮,走路的时候不小心会碰头,要贴上标记,防止发生危险。十多年以后,他还建议把图书馆新馆博士论文厅墙壁上赵朴初先生题写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换下来。他幽默地说:读者查找资料不能东奔西跑,上下求索,图书馆要给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当时我只是把这事当作一段快乐的故事听,2008年任馆长又亲自书写了:“生也有涯,学无止境”,建议换上。我这才确信他是认真的,但这一心愿未了,第二年他就与世长辞了,墨迹依然在档案室的铁皮柜里沉睡。
这件事体现出他对读者服务工作的关心与挂念,任馆长就是这样一位细心的老人。
任馆长为人比较低调,做事不喜欢张扬。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还在典藏阅览部工作,曾为出版社编辑过一些文集,周汝昌、叶君健、郭预恒等老人的作品都是那时期编辑完成的。众所周知任馆长著作颇丰,很多著作都是他在担任馆长以后完成的。于是我通过秘书向他约稿,希望能编辑他的文集。几天后,他让秘书把我找去,告诉我说:“都是些旧作,就不炒冷饭了。”如果说这件事还不足以说明他的低调,那么,上世纪60年代,被毛泽东主席深夜召入中南海,探讨谈哲学诸问题的事情,是在他去世后,才从他秘书的口中得知的。我1999年5月,从典藏阅览部调到馆长办公室工作,一直到2019年退休,20年间也从未听别人说起过这件事情。
调入馆长办公室工作以后,与任馆长接触的机会多了一些。一次,他接待完外宾,我陪他一起从红厅走回办公室,他问我是哪一年到馆的,我说是1985年。任馆长说:“正赶上新馆搬迁,馆里缺乏劳动力。”我说:“是的,我就是作为劳动力被招进馆的,您还检查过我们的搬迁工作,我是在业务部门工作了15年后才调办公室工作的”。边走边谈,见他精神不错,就又聊道:“当年想编您的文集,您没答应,现在想起来,有些唐突。”任馆长还是那句话:“旧作,不炒冷饭”,说话间就到了任馆长办公室门口,因此也没来得及细说。如果细说的话,还是想编他的文集。
2000年到2006年,国家图书馆馆长办公室只有秘书科和宣传科两个科室,有一些工作是交叉进行和相互补台。我当时是在宣传科工作,一次,河北大学校领导来馆探望任馆长,并提出要与他合影留念,秘书科的人都在忙,任馆长就找我去拍照。
任馆长很少与人合影留念,这次合影算是例外吧。在他狭小、光线也不理想的办公室里,我没有把照片拍好,任馆长和来宾的脸被拍得有点黑,没完成好馆长交办的任务,深感内疚,但当我把洗好的照片交给他时,他并没有批评我,只是叮嘱,别忘了给河大的同志邮寄过去。 任馆长待人宽容略见一斑。
在国家图书馆,业务部门的人往往把任馆长叫馆长,而行政部门的人则称他为先生。我由于在业务部门养成了叫馆长的习惯,调入职能部门后仍然保持这一习惯,一直叫他任馆长。
任馆长的学术成就和人品,使他成为了我国图书馆界的楷模和典范,熟悉和不熟悉他的人都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
作者简介:许京生,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出版长篇传记文学《瞿秋白与鲁迅》,发表《鲁迅编辑的最后一部书》《孙连仲回忆录手稿中的抗战》《毛泽东与国图雁门集》《历史档案中的张申府其人》《从〈雷雨〉到〈王昭君〉
——记忆戏剧大师曹禺》《开“心锁”——台湾女作家郭良蕙印象》等多篇散文,其中,《一位作家在抗战中的经历》获全国爱国主义主题征文二等奖。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_2525298.html
🍀🍀🍀🍀🍀🍀🍀🍀🍀🍀🍀🍀🍀🍀
纸刊《白鹭文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