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小九寨——大黑沟
文/冷全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类。
约有十年时间没踏进大黑沟了。这次应邀走进大黑沟,感慨良多,韶华易逝,十年时光恍如南柯一梦,我的鬓角几许华发嘲弄我:“凭你心态良好,怎抵时光催人老”,是啊!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我的大黑沟,可好?
一、原始自然的隐秘风光,宛如人间仙境
从幽深如时光隧道的洞口隆隆驶入大黑沟,如同踏进了秘境一般的青山翠谷。大黑沟花红柳绿的景观依旧,所不同的是人的心境不一样了。大黑沟由南向北所呈现的景观依然井然有序:黑鹰峰山势崔嵬,大多被绿色覆盖,偶有裸露的岩石显露峥嵘,山脚被翠绿的青杨遮蔽;坐佛崖一半是裸露的石山,一半被植被覆盖,山形像一尊胖乎乎的坐佛思考世间奥妙;坐佛崖之后便是七层岩,层层叠叠的岩石共有七层,那是地壳运动的杰作,可看作是袖珍版的地壳岩层博物馆;继续往里走便是突兀而立的巨石叫汽车石或大象石,有点天外飞石的味道,引人遐思;之后便到了杏树湾,那是老一代景区管理者呕心沥血栽种而成的,十年树木,现已长成了颇有林莽气势的杏树林带;到了白龙池,只见高耸的山岩上白瀑飞泻,俨然水流直下三百尺,荡人心魄,吸人眼球,此处是大黑沟景区的最出彩之处,所有游客都会在此驻足留影。我们湟源作协一行五人匆匆下车享乐般到瀑布前拍照留念,快乐的氛围已氤氲四周,旅游的人群已摩肩接踵。从白龙潭往里两岸青山相对,西边便是夹道、石门和一线天,由于植被过于茂密,遮蔽了石门及一线天的景观,我们只能靠想象来品味匿于幽处的景观了。车流穿梭如飞,欢乐的气息越来越浓。九渠桥宛如长蛇蜿蜒,环绕了多个池塘,看得出九渠桥下的池水正在蓄水,管理者采取自上游而下游注逐个蓄满池水的方法。
二、西岔!西岔!在青山翠谷的西岔我聆听了春之声圆舞曲
在已注满水的前往西岔的池边,有几垂钓者正气定神闲的钓鱼,与其说是钓鱼,还不如说是在修炼心性,淡泊明志,坐禅入静。我们一行五人我、张秉全、高万鸿、秦明英、袁绍哲仿佛中了魔一样被西岔绿道独特的空灵仙气吸引悠然步入西岔。
在西岔,逼仄的峡谷有一土路延伸远方;两岸青山相对,青山翠谷间满是空谷幽兰,植被茂密无隙,只听见谷底哗啦啦的流水声,却看不见溪流的倩影,原来是植被太过茂密视线被遮的缘故。西岔的幽谷间长满了白桦、山扬、黄山刺、胡儿条、黑刺、河柳、皂角树、金露梅、银露梅等各种植被,半山一带主要是各种高大植物;山谷及谷底一带是各种灌丛,密密麻麻、蓊蓊郁郁、苍苍茫茫地蔓延向远方。整个西岔以山为基,以水为魂,绿色为本,生态为底蕴,俨然一副摄人心魄色彩浓重的油画;植被像绿色天鹅绒一样充满爱怜又肆意地从山顶覆盖至山脚,两岸蜿蜒的青山像酣睡于梦中的纯情少女,做着一个永远不会被人惊醒的春梦;百鸟啼鸣的翠谷里响起了春之声圆舞曲,那些啾啾、啾啾的简短热情的鸟语之后,华丽敏捷的春天的旋律扑面而来,洋溢着生命活力;一些自然之声娓娓动听、充满生机,一些风语弹奏委婉的琴弦,给人春水荡漾般的舒畅感;天空里一些明快的云色变幻着千般舞姿;山谷间百鸟的合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山丘和翠谷闪耀着光彩,谷音在回旋,大地在沉醉,春光中的嵯峨群山穿着魅力的衣裳,啊!在这春色满园的日子我们虽颜面沧桑,内心却涌动着青春舞曲和欢乐颂,我们在绿荫间说笑,尽情挥洒着快乐。
夏日的西岔林荫间永远是一幅阳光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卷。
西岔是植物王国,这儿有潭水、峡谷、森林、草甸、各类动植物,这儿是鸟的巢穴、花的故乡、蝶的依恋、鹰的故土。
在西岔,绿谷的尽头是否遥远?有人提议就此返回,有人说走到尽头,最终讨论的结果是看看尽头的观点占了上风。我们五人继续探索前行,老袁更是用专业相机拍摄一些珍贵的生态资料,当我们到达1.6公里的西岔尽头时看到了高原草甸的风貌,高原草甸特别疏朗、旷远、空灵,给人以无限遐想,别有一番景致,这儿海拔2900米左右,我们终于抵达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境界了。
忽然悟出了一些人生道理:心无旁骛地深耕一个方向或领域,少一些浮躁,经受住寂寞与诱惑,终究会抵达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无数人被浮躁蒙蔽了双眼,倒在了即将抵达彼岸的最后一公里。在这个世界上从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最多也是不断付出后的拥有。找到你的天赋所在,将它发挥到极致便是成功。
三、大黑沟俨然成了“欢乐谷”,成了西宁市的“后花园”
大黑沟值得大书特书的便是62泓纵向密布的池水了。这62泓池水是大黑沟的灵魂所在;62股晶莹剔透的池水穿透了各色美景奔泻而下,像62泓珍珠链点缀着大黑沟的容颜,赋予大黑沟生命的灵气、仙气、财气;62泓清澈见底的池水和幽深的峡谷相映成画,大黑沟的这股清流似是给大黑沟注入了魂魄,有了魂魄的大黑沟便有了鲜活生命的气息,黑色山岳的土地成了人类流连忘返的绿谷,两岸高低不平的山峰连绵不绝,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植被茁壮繁荣,动物们在这里安家落户,大自然依靠自己的鬼斧神工维持着这方净地的静谧。于是,大黑沟便成了西宁市的后花园,后花园距离西宁市只有38公里,半小时即可抵达,优越的地理区位成了大黑沟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势。
大黑沟的62泓池水及山色让我想起了四川九寨沟的景色,浮想联翩之下便给它起名“高原小九寨”。
和煦的春日暖阳里,62泓池水生机盎然;一孔泉水、一道细流、半池树荫、几叶新荷、一只蜻蜓、两只蝴蝶,一幅荷叶出生时期的小池风物图跃然眼前,动静有致,充满生趣,也体现了湿地中不同生命元素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和谐自在的关系。
在那个周日,我亲眼目睹了大黑沟纵深9公里内游人如织,密密麻麻,几无空闲之地;排队等待进入沟的私家车壮观队伍一直排至外面的马路上;大黑沟俨然成了人间的欢乐谷、幸福谷;在这条欢乐谷每天上演的主题便是“欢乐颂”,人们搭起关怀的灶,支起友谊的锅,以健康为料,以快乐为汤,用真情煮,整个河滩氤氲着幸福快乐,杯中佳茗,身边佳人,情的力量主宰着生命,河滩溢动的是人类的本真初心。以家庭为单元的群体享受着天伦之乐;以亲朋好友为单元的群体畅叙着友情;从大黑沟绽放的人类本真笑脸中我读懂了人民幸福的含义。
那个周日,我们一行五人享受了李露经理及明科、明库二位顾问的手抓盛宴,我有幸咀嚼了二顿世界上最醇香美味的羊肉,直吃得我唇齿留香、嘴角抹油,我的味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四、井石冰川遗址,大黑沟的文化地标
这次大黑沟之行,最大的收获恐怕是登临井石冰川遗址了。去大黑沟之前,有意阅读了井石老师撰写的文章《在湟源大黑沟,我发现了冰川遗址》,通过井老师的文章我明白了井石冰川遗址那是名副其实的,因为经过了青海地质测绘院院长张启云、地质勘察院拜院长和郭工程师的一致勘察认定。在井石冰川遗址我们畅游了一个下午,二点半徒步登山,下来时已六点,我们丝毫没有疲惫感,都为冰川遗址的独特地理风貌感到兴奋快乐。一般的科学认为冰川只能存在于海拔4000米以上,低于这个海拔不可能存在冰川,谁能想到井石冰川遗址就存在于海拔3300米左右,这是不争的眼前事实。
在井石冰川遗址山巅,一些绝世景观赫然独立,有巨石形成的“一线天”“二郎洞”“大厨房”“一字石”“沙发石”等,让人敞开想象,一些真理或暗喻拂过我心头:宇宙无穷大,形成的银河无比璀璨;这儿是大自然沧海桑田演变的天然博物馆和活化石,许多科普知识需向世人普及;一些巨石似天外来客,昂然散布于山巅,给予世人许多惊叹和猜想,大自然总是利用鬼斧神工给人类制造巨大遐想空间;在巨石阵中我们上下窜动,宛若猿猴,将好奇与探索进行到底。
只有活着才能进行生命的各种活动,更好的感受客观世界,感受自己的喜怒哀乐,感受春夏秋冬,感受世界的丰富多彩。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在冰川遗址山巅,一些命运叩问向天而生,我的宇宙人生观初现: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自然是人生的道场,生命是宇宙的一粒尘埃,人生易老天难老,生命是时光的过客,没有不老的青春,也无永恒的生命,我们都是宇宙的过客,既然沧海能变桑田,人生何必处处纠结执着;人生不过百年,死后烟消云散,做不了菩萨就做一介凡人,万般滋味皆是生活;人生各有渡口、各有各缘,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时光苍老了容颜,沉淀下来的是淡泊;时间扑面而来,生命中的苦乐,我们会终将释怀;活在当下,认真地享受这个世界的每分每秒吧!
在井石冰川遗址可以和远古对话,和宇宙交流,看远山冰川,听自然回响,一些道的旨意随风而来;这儿是冥想之地、灵感之都,思想修炼的场所,在这里所有的焦虑会一扫而光。
人生晚秋,活的是心态,心态直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有的人身处陋室,活的怡然自得,有的人家财万贯,却每日苦闷不堪,生活的意义就要拥有一副积极从容的心态,感受生命之美好。
是的,井石冰川遗址是地球沧海变桑田的见证,也是大黑沟的文化地标。一些生命消失了,新的生命会诞生,星辰大海,何以永恒,永恒只是瞬间的光亮,更多的时候我们在负重前行,就像这次徒步登冰川,我们整整用了一个半小时才登上山巅,却只在山巅鲜衣怒马地快活了半小时就匆匆下山;人在低谷,莫怕险阻,潜心前行,披荆斩棘要靠自己,把眼前事做好,日后结果会水到渠成;面对着永恒的冰川,我们的灵魂是爱,是一场缠绵不尽的离别。生活的周遭满是浮躁和喧嚣,只要内心澄明,脚踏实地,人生就不会被琐事困扰,接受世事无常,习惯了孤独精进,你终究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现实中有太多的人拿着不属于自己的剧本,登上不属于自己的舞台,过着自己不喜欢的人生,或许人类太缺乏选择了吧!
人生最好的状态,莫过于物质简朴,精神饱满丰盈。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最高境界。
想象力和审美是品味生命芬芳的标尺;决定生命最终价值的要素是觉醒和思考力。
井石冰川遗址简直是我的天堂,这儿只有宁静,没有抑郁。
不久的将来,大黑沟会出现三股文脉,文化搭台,旅游唱戏自是规律;三股文脉会争奇斗艳:一为井石冰川遗址科普文化基地;二为大黑沟深处一些庄廓残院开发而成的河湟农耕文化传承馆;三为白羊沟寺和羊八岭寺藏传佛教文化。整个西石峡有七个寺庙,其中白羊沟寺和羊八岭寺位于大黑沟,二寺均修建于明代,属于藏传佛教文化,后来因泥石流而毁,未来可在原址上重建二寺。
感谢李露经理和明科、明库二位顾问的盛情。大黑沟之行是我的一场灵魂之旅。
【本文选自湟源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