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七月七是中国的七夕节,在我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
解放初,韩城的乡村风行着七夕夜“扶观音爷”的习俗,后来渐渐消逝了,然而儿时的记忆却难以忘怀。
观音爷,韩城话“nienieya”实指观音菩萨,“nienie”者,可能有站立或坐着不动的意思吧!
七月七日,午饭刚一吃完,村里的妇女们就忙欢了,尤其是中年妇女。一个个洗净手脸,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准备请神去。神在不远的庙堂里供着。神,只有头像,没有身段四肢。头像是观音的头像,挽着发髻,温文尔雅。一根二尺有余的粗木棍挺着头像。妇女们行过跪拜礼后,小心翼翼地扛上神头,来到村中央的空地上。
另一拨妇女抬来白绵土(白绵土是从土崖高处挖来的,据说其他地方的不能用,太脏,缺乏敬意),就迅即装入一个大坛子中(肚子大,口儿小的那种)。将神头插在坛子中,把坛子放在靠背椅上,神的头和身子已经有了。在靠背椅上横着绑上一个五尺长的擀面杖,扎上稻草,上肢就有了;谷草一扎,打上一大一小两道弯,下肢和脚就有了。
又一群妇女忙开了,你拿来了又宽又大的花上衣,她拿来了镶着金边的绿裤子,还有明光闪闪的绸裙子,脖子上围的大方巾,七手八脚,几下就穿戴好了。一双红缎鞋子,看来特别合脚。
“神来了——”“观音爷来了!”孩子们高兴地喊着、跳着、蹦着。男人们也乐了,叮叮咣咣敲起锣鼓来助兴。
供桌的正中摆着一副垒成莲花形的献爷馍,四周是南瓜、西瓜、葡萄等瓜果,当然更少不了砚台馍、“壳儿馍”(韩城话,指收纳针线的小笸箩)等。砚台馍上有面做的笔架、毛笔、墨、纸,希望男孩吃了能读书有成。“壳”馍里放有面捏的针、顶针、尺子等,希望女孩子吃了能心灵手巧。姑娘们还献上自己生的“巧芽子”(豆芽),有黄豆的、绿豆的,看谁家的长得高,身段匀称,嫩绿茂盛。妇女们一边礼拜,一边喃喃自语,大抵是在许愿,除了盼望小孩健康茁壮成长,还祈求全家平安幸福。
夜深了,星空万里,银河又宽又长。牵牛星织女星相对眨眼,闪闪发亮。观音慈祥和蔼,恬静地坐着,身旁烟雾缭绕。估计受用的差不多了,锣鼓声渐渐熄了,说话声也低沉了,该给神“卸装”了。
“卸装”是件庄重而神秘的事情,是不准许小孩看的。小心翼翼地把观音的神头取出来,用黄纸把观音头包起来,第二天又恭敬地送回庙中。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就这样落下了帷幕。
![]()
![]()
作者简介
刘景春,生于1943年7月12日。中共党员。现住韩城市新城区教师小区。大学学历,从事教育四十年,曾任象山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