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故宫的蓝砖
是夏津万窑厂烧制的吗?
作者:孙祥庚
夏津县渡口驿乡的管辛庄村,是运河岸边的一个普通的村庄,全村人口1300人,是运河边上较大的村子。这里风光旖旎,民风淳朴,让生活在城市的人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村西北紧邻京杭运河大堤,大运河像一条绿色的丝带一般绕村而过,登上大堤,但见一条绿色的巨龙由南向北蜿蜒而来。宽阔的河滩上庄稼长势旺盛,中间一条黄色的河流赫然劈开绿色的田野,那便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
您知道吗?这个运河边上平凡的村庄竟然和古代的万里长城、故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建筑长城、故宫的蓝砖极有可能是在位于管辛庄的“万窑厂”烧制的。据村里老人们讲,修建长城、故宫需要大量的蓝砖,明清两代,烧砖的官窑分布以渡口驿为中心的运河两岸,在此区域内窑窑相连,人们在此烧窑群聚,夏津县万窑厂便位列其中。据考证,此地每年贡砖产量达几百万块,而夏津的万窑厂烧制的贡砖就占据了很大比重,相传区域内有一万座砖窑,来自全国各地的烧砖匠人聚集于此,随着窑民人数的增多,逐渐形成一个很大的村落——万窑厂,后来为了叫着方便,称为这个村子为万厂。

清朝中后期,因为列强侵略,国家衰微,京城对蓝砖的需求降低,烧窑行业逐渐萎靡,渐渐消失,但万厂村一直存在。1958年,为杜绝运河水患,省里发起大规模的“直河”运动,将万厂村迁出河滩,村里的人们觉得万厂这个名字不好听,遂命名为新庄,因为村中管姓居多,口口相传就成为管新庄。
管以政,现年78岁,管辛庄村民,据他回忆旧时运河中的运粮、运货的船只往来不绝,白帆飘飘,船工号子响彻两岸。在万厂村北的土地中就发现很多古代烧窑的遗迹,完整的贡砖长40cm、宽25cm、厚12cm。至今在田间地头不时发现残缺的砖头、瓦的砾,甚至陶瓷的残片。有很多人家家中还有蓝砖,有砌墙脚的、有砌粪窖的、还有砌篱笆花墙的。在管以政老汉的家中至今还保留着几块万窑厂烧制的蓝砖,冲洗出来后,确实蓝如玉,硬如铁,敲之有声。

为什么建造故宫和皇陵建造要选用此处的砖呢?据专家分析主要原因有:一是万窑厂临傍运河,贡砖烧成检验合格后,可直接装船解运京师,便利的交通,使得万窑厂成为窑厂优质选址地。二是这里的土质细腻、无杂质、黏度适中,烧制的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成为宫廷御用的首选,这一点可通过建国后出土的贡砖文物得到印证。当时的贡砖种类很多,每种砖都打有区别的号,各有各的用处,其中,大工砖是修建故宫三大殿专用,寿工砖是用来修建皇家陵园的。康熙时客居临清的江南文士袁启旭写出诗句“秋槐月落银河晓,清渊土里飞枯草。劫灰助尽林泉空,官窑万垛青烟袅”,描绘了当时贡砖烧制完成堆积成山的情景。
随着大运河南北通航时代结束,“万窑厂”的青烟不再缭绕,但昔日的辉煌与荣耀仍然活跃在当地人们的血液中。运河附近的渡口驿乡的人民勤劳淳朴、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浇筑着自己的幸福生活。雄伟的万里长城、庄严绚丽的故宫,令一辈辈的中华子孙为之自豪,这一砖一瓦里,凝聚了祖辈的汗水和智慧。游览故宫或长城时,踏着一块块饱经沧桑的蓝砖,一想起这些蓝砖中可能有着咱们夏津万窑厂的贡砖,一种家乡的自豪之情便油然而生。

作者简介:
孙祥庚,网名鲁阳,男,夏津县文联作家委员会副主任,《棉花地》执行编辑。《故道文化》荣誉顾问。


特别赞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