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乡 大 地 的 “拓荒牛”
——麻阳高村尖坡茶场知青生活印记
(修改稿)
文/曾振华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过去一切,往事如烟。激情火红的知青生活,历历在目,仿佛犹在昨天。
我是1977年7月麻阳一中高中毕业后,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于当年8月到原高村公社尖坡茶场当知青的,劳动生活历时两年。
尖坡茶场共有三批下放知青。1977年我们是麻阳最后一批下放知青。这次下放在高村茶场的有五人:他们是江思贤、曾振华、王志明、何崇云、李昌金。除我是本县人外,其余四人都是铁路上的子弟。他们是随父母修铁路,建设湘西(湘黔、枝柳铁路)来到麻阳暂时定居读书的。
高村茶场正是当地党委政府和铁路部门为解决铁路职工后顾之忧共同协商,联合兴办的一个较为特别、双重管理的知青点,主要吸纳铁路部门的知识青年。全场共有知青54名,本地麻阳籍名额仅有两人(我和76年下放知青吴美菊)。
高村茶场位于距离县城中心约5公里处的尖坡山。该场共有知青员工60多人,下辖两个茶叶组,两个蔬菜组,一个园林苗圃组,一个农业生产组和一个食堂后勤组。茶场共有茶树林约120亩、果树林50亩、稻田30亩、菜地20亩。知青住宅宿舍三栋,食堂及猪栏各一栋,烤烟砖房一座。
场里设有党支部、正副场长、指导员和团支部等组织。那时我分在苗圃组,从事柑橘管理技术工作。茶场人员结构,除苗圃组、农业生产组、食堂后勤组(一组各4人)外,其余的几个组,如茶叶组和蔬菜组一般有8~15人不等。
我在茶场的知青生活虽然只有720天,但印记却深刻无比,当年情况历历在现。
就我在的苗圃组而言,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如嫁接、剪枝、打药、施肥等都有季节时令要求的,没有扎实过硬的本领是难以驾驭担当的。虽然,当时我年龄最小,还不满十六岁,但凭着自己虚心请教态度和刻苦钻研的求知精神,很快掌握了有关技术。不到三个月就能完全工作,独当一面了。尤为深刻的是柑橘子科苗除草和苗木嫁接工作很是棘手,为了防止子科苗枝的枝刺伤人,我们常常戴着帆布手套,穿身较厚衣服,尽管有了劳保措施,但手脚还是常常
被子科苗枝刺得鲜血淋沥,到处是伤痕疤印。到了酷暑炎夏,汗水浸到伤口更是疼得直钻心。
为了扩大柑橘生产基地,推广优良品种。记得有一年冬天,在茶场的左侧面,有一片约20亩的乱石岗上要开恳平整,挖出六七十个坑蹚,拟栽上良种柑橘树。场部要求我们每人要六天内挖出十二个坑蹚,每个坑蹚必须是三尺长、三尺宽、三尺高坑。四天要完成挑填土杂肥和栽苗木的任务。
初冬时节,天寒地冻,手脚不便。怎么办呢?只有下定决心,咬紧牙关,加班加点拚命干,双手都挖起了血泡。最后终于完成了分配的任务。回到宿舍后,顿时觉得背痛腰酸,浑身都像散架一般。
为了增加果树根部营养,使果树长得郁盛,果实口感香甜,我和苗圃其他战友还常常到附近垃圾场筛选土杂肥挑到园地,到铁路住宅区的化粪池“偷粪便”。
为了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努力当好群众的贴心人,与百姓打成一片,在农忙期间,我们茶场知青除完成场内的劳动任务外,还主动积极到邻近大队或生产队帮助支援双插双抢工作,切实确保集体增产增收。一到过年过节,周边的大队村民都要来茶场给我们知青送鸡、送鸭、送土特产,以表达他们的心愿和感激之情。
血浓于水,情比海深。我们时时不忘父母和养育我们的村民百姓,下队常与住户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日久生情,村民感恩。公社大队及生产队群众对茶场知青的表现常常赞不绝口。
几年的知青生活有苦也有甜。虽然白天劳动辛苦,但当夜幕降临,走进我们茶场,又仿佛进入了一个音乐的殿堂:这里有吉他声,有小提琴声,有口琴声,有手风琴声,有扬琴声,还有二胡、京胡声等,这哪里像知青茶场,简直是交响乐的海洋。
是的,这是知青点的乐趣和疯狂。在高村尖坡茶场点上,我们知青总共有小提琴十多把,有吉他十多把,有口琴近二十个,有笛子八、九支,有二胡、京胡五、六把,有扬琴两台,还有萨克斯、小号二、三个。你看,乐器多齐全,叫你怎不尽开颜。每年公社的文艺汇演,茶场知青的节日都会参演获奖,且多次代表高村公社参加全县汇演不负众望,拿到奖状。
由于茶场年轻人多,场部给知青修了个蓝球场。这样,大家劳作之余就有了打球锻练的场所。于是,场里成立了蓝球队。因蓝球队员个个技艺精湛、实力超群,曾代表公社参加县属单位蓝球比赛,多次夺冠,为尖坡茶场和高村公社争得了荣誉。每到年关,县知青办、公社要员和铁路局(处)领导都要来茶场看望知青、送上温暖。领导的关怀和亲切的慰问,给全体知青的动力增添,同时,更坚定了我们扎根农村的决心。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上世纪七十年后期,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这个消息给我们茶场知青带来了福音。场里一些有志向、有抱负的知青战友,积极购书、租书,勤奋自学,认真温习功课,于是乎场内也掀起了学知识、学文化的热潮。白天出工劳动,晚上挑灯夜战,准备以高昂的姿态和扎实的功底迎战恢复高考后首届全国文化知识大检阅——高考的大挑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功夫不负有心人。有耕耘就必定有收获。1978~1979年,高村尖坡茶场知青连续两年在麻阳高考中频频报喜。金榜已题名,鲤鱼跃龙门。聪聪者智慧而现,骄骄者脱颖而出。戴晓黔考上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葛学培考入湖南株州冶金专科学校,冯锐考入黔阳师专(现怀化学院),曾振华考入湖南气象专科学校(现改名湖南信息工程学校),王丽萍考入湖南财经学校(现为湖南财经学院)。
本县知青吴美菊1979年底已招工进了麻阳粮食部门工作,其余在知青点的铁路部门子弟,于同年底和1980年初已全部招工进入铁路部门工作,他们虽然未能考上大学,但在祖国铁路建没的各自岗位上辛勤工作,有所建树,成就斐然,唐振宇、屠义平,吕琳、汪文江、戴承希、江仕贤、张国忠、梅绍贵、杨跃林、杨积游、钟吉川、冉荣生、王志明、胡泽蓉、周秋、张宣萍、唐远贵等同志就是其中的姣姣者。
日久生情愫。朝夕相处,彼此相知。志趣相投,情同意合。我们离开高村尖披时,茶场知青中已有五对结成了伉俪,成为了幸福的终生伴侣。
没有耕耘,哪有收获。前人裁树,后人受益。由于茶场知青种的柑桔全部是用猪屎粪和土杂肥打的根厎,因而生产的柑桔的果型大,色泽金黄,汁多味甘,口感甜密如冰糖。每年秋收季节,茶场的柑桔销售十分看好。麻阳的之所以成为“冰糖橙之乡”,有高村茶场知青的勤劳智慧和卓越贡献。
尖坡茶场知青为麻阳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不愧为苗乡大地的“拓荒牛”。昔日茶场知青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团结友爱”的奋斗精袖将必将继续传承下去,永载史册,流芳百世。
百年人生,过眼烟云。有些事情已忘得一干二净;但有些事却始终萦绕在心。时间越久,酒香越醇。
尖坡茶场——
是我峦恋不舍的家园
知青生活——
是我永远难忘的印记
在此,衷心感谢知青战友冯锐、戴承希、戴晓黔、江仕贤及茶场其他知青战友的大力支持
2022年7月26深夜撰写于麻阳富州
7月28日再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