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周春军,1965年生,船民子弟,退伍军人,中级职称。灌云县作协理事,县无党派知联会理事,县历史研究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协会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作品多以河水渔猎为题材,散见于《扬子晚报》、《江南时报》、《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今日灌云》、《连云港文学》、《灌云文学》等报刊杂志,关注地方历史,参与地方史志采编、学校校本教材编写,现就职于灌云县杨集小学图书馆。


苇塘情结
周春军
童年的时光漫长,终日不见个子长高,可河里的芦苇却节节拔高,一个劲地旺长,蓬开的苇叶交错着把苇秸之间的空隙填满,挨挨挤挤长成了片片苇塘。我常到苇塘里转,常往芦苇从中钻。在那里摸鱼捉鳖,钩鳝掏蟹,裹苇叶喇叭,吹苇秸笛子。与那碧如青纱密似屏障的苇塘结下了深厚情结。
那是鸟的天堂,成群的“呱呱叽”、布谷、杜鹃、白鹭争相啼鸣,比翼双飞。它们早上从苇塘中飞出觅食,傍晚飞回苇塘里歇息,在苇秸间做窝生蛋繁殖后代。那时我们和鸟一样勤快钻到苇塘里,看鸟儿搭窝、孵蛋,特别是笨拙懒惰的布谷偷偷地把蛋生在“呱呱叽”的窝里,被满世界追撵啄下羽毛的惨相让人忍俊不禁。

那也是黄鳝、鳗鱼、螃蟹、甲鳖的世界,苇根间水面下不时有它们捕食突然出击发出的“哗啦”的惊水声,鳗鱼爱钻淤,甲鳖会瞅蛋,黄鳝、螃蟹擅掏窟。鳝窟圆滑隐蔽岔多水清,蟹洞粗糙暴露浅直,水浑有足迹。 有一种长着方脑袋挤眼泡的“滩虎龙”也会做窟,它能在水面跳跃在水底扎猛,它会把窟子里的新泥不断倒出。那时我们光顾苇塘的次数太多,一眼就能看出哪是鳝窟,哪是蟹洞,哪是滩虎龙窝,且能通过辨别洞口的水沫泥迹足痕猜测它们是否回穴,下手捕捉它们绝少弄混,不会失手。
最具情趣的是那青青的碧色苇叶,用它做牛角形的喇叭吹起来声音清脆悦耳,放学后、割草时丢下书包、菜蓝,打下成沓苇叶,一片片裹卷起来,别上一枚槐刺收口,学着《小号手》的样子使劲吹起来,惊动苇塘飞鸟振翅,感染水中鱼虾打花,唤响田野牧歌,催燃村舍炊烟……

少年时我离开了家,但家乡苇叶粽子的清香却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令我夜夜把思乡的泪水流淌,把儿时的伙伴想起。青年时我回到了家乡,葱郁的苇荡令我依恋故土把青春释放,从此,我不再远离开苇塘。
我喜爱苇塘,喜爱那儿的浆瓢瓢、小柴豆、喜爱编织蝈蝈笼,喜爱叼苇秸潜泳。喜爱粽子清香、斗篷凉爽、窗棂别致。
我喜爱芦苇的朴素,不挑剔外所,随地抛栽,绿茵繁茂;我喜爱芦苇的团结,不孤枝独秀,齐头并进,丛生成塘;我喜爱芦苇的情怀,让人搜索往事,品味今朝。
我爱静立苇塘,在雨中吹响苇笛,在风中聆听苇浪……


灌云县潮河湾文学社,是一个经过注册的正规文学社团,旨在弘扬正能量,宣传和发扬传统文化(包括古诗词、现代诗、散文、小说等),促进社会和谐,结四海诗友,唱时代新声,并为有缘的诗友打造个人专辑,欢迎关注,感谢指导!
刊头题字:陈凤桐
责任编辑:笔中情
图 片:网 络
主编微信:mabinghong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