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文/李淑鸿
因为心中那份独有的宁静,我喜欢雨天在路上徜徉。烟雨朦胧的日子,我的心总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期冀,是心底深处那份怀旧的情绪牵动着我起伏跌宕的情感。我总希望在车水马龙的拐角处,在霓虹灯广告牌隐藏的背后,抑或在我偶然一瞥的刹那间,若干年前已经冰封的尘土飞扬的乡间小路和灰暗的楼层、低矮的土坯房能够再次潮湿我心灵深处的记忆,让曾经那个年代的点点滴滴在某个时刻定格为我人生的永恒。因为曾经的拥有,以及因拥有而产生的思念,但更多的是怀旧……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高中生活,我曾无数次骑着自行车一路风尘,一身仆仆,颠沛流离似的从县城最北边的乡镇,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间,在蝉鸣七月的初夏,在成熟的麦浪里,在萧瑟的冬风里,穿过或泥泞的羊肠小道,或炉渣沥青铺就的坑洼不平的县城街道,驮着几十斤的粮食,为求学而不知疲倦的来回奔波。

那时的县城甚至比不上现在某个乡镇的繁华,它灰色的基调里没有如织的车流,没有炫目的广告,没有琳琅的商品,没有姹紫嫣红的色彩时刻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和感官。没有碧水绕城的河流,没有茶余饭后休憩的公园,没有公园里形态迥异的假山、满绿的树木、五彩缤纷的花朵,没有鸟语婉转的歌喉栖息在县城的某个角落。单调沉闷的街面没有漂亮的明星对你深沉的凝望,也没有笑脸嫣然的妩媚温暖着这个城市的底色,没有时尚、没有流动的音乐、没有咖啡屋、没有茶室、没有珠宝店、没有大型的超市、没有这么多遍布县城各个角落的银行及自动取款机,没有手机,没有银行卡,没有微信,没有智能苹果,更没有天天开放的书店,让我有更多的闲暇去阅读自己心爱的书籍……
触摸这个城市的脉搏,我欣赏她越来越雍容华贵的姿态,欣赏她越来越朝气激情的状态。我似她旧日的恋人不停地向人们述说着我与她手指相触时心灵霎那间的澎湃与伤感。喜欢阅读的我总会无时不刻的怀旧,怀念她参差不齐的灰色楼层;依恋她相互错落的房屋;追忆她虽苍白却不着脂粉的素面;思念她矗立在那里风雨几十年却沉稳无语脉脉的静态。她脱胎换骨的发展令我应接不暇,她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魅力四射。我每天在朝阳初升在日暮垂落的时分立在高高的楼台上仰望她时,我感受到了曾经的岁月在我的生活里已渐行渐远……

“想佳人,妆楼颙望……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思念,是因为她曾温暖了我求学的季节,丰富了我草长莺飞的岁月,而我也无法让笔调停止对她以往的抒写。当我还是一个懵懂少女时,当我还是一个孜孜求知的学子时,那个县城总会在我的记忆里划上深刻的痕迹。高中时候,我和队友每次从一中到六中的县体育场训练时,都会从一中窄小的小东门里跑出来,向北穿过县城的中心大道,从当时唯一的百货大楼旁边经过,再到体育场。那时县城的路面时宽时窄,路径时陡时缓。雨天,街上溅起的泥水打湿了鞋面和裤角;雪天,阳光晒化了的路面常常让人触目她的污流与不堪;风天,枯叶和纸屑会在空中旋舞,被利风刮断了的枝枝杈杈散落在街上的角角落落。经济的落后与贫穷让这个县城面黄肌瘦,让我忆起来无力而又心痛。每天我们嘻嘻哈哈疯跑过大街时,我总会注意两边此起彼伏的店铺,它们或高或矮或干净或破陋,但无一例外的都是灰暗的楼层或砖或坯垒成的小屋。直到现在我的印象里它一直还是那么的寥落冷清。如今,曾经唯一的百货大楼已被每天客流量川流不息的家庭号所替代,环绕在它周围的曾经破旧的房屋和店铺已变成了不同层次的楼房。萧条过往繁华现,宽阔的街道碾没了以往的狭小与拥挤,从早到晚不间断的车流湮灭了几十年前自行车的洪流。站在现在繁华的县城里,晚上彻夜不息的灯光渲染着这个城市不同风格建筑的娴雅与优美。我曾无数次骑车经过的土路,无数次用脚步丈量过的县城,我曾无数次用眼睛解读过的街道两边的门铺,还有县城里那些熟悉的面孔和亲切的笑容在我生命的岁月里诠释了那个时代,温暖践行了我年轻时的感受。
第一次陪女儿走进一中时,隔了二三十年,犹如隔了一个世纪。曾经封闭的围墙坍塌在历史的巨轮里,笔直的铁栅栏彰显着一中与社会鼻息相同,节奏一致。宽阔的南大门迎来送往着所有求知者。曾经木质的篮球架的位置已被弧线优美的足球场所取代,这里驰骋着孩子们的朝气和热情。漫步在四百米的塑胶跑道上,曾经挥汗如雨的日子一下子涌上心头,泪水瞬间夺眶而出:我不知道塑胶跑道下面的泥土是否还记得我青春的活力和激情?那些汗水浸透的辛酸与撞线的欢歌是否还芬芳着这片土地?空气里是否还有我当年脉搏跳动时的气息?罗兰在《写给秋天》里说到: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繁华到安详,由炫丽到平淡。岁月让年轻的冲动与辉煌砥砺成一种余蕴,在记忆里弥久悠香。“

我曾在江南画卷中见过你,拭去尘埃眉目仍栩栩,若非那点翠的一笔,又何处是你水墨间嫣然的笑意?”站在曾经就读了三年的教学楼前,曾经鹤立鸡群的唯一一座教学楼,如今安详地立在群楼之间,楼前的假山砖池只鲜活在我高中时代记忆里,如女儿般的孩子们永远不会知道寒窗苦读里面曾有的艰辛和不眠:那个几乎顿顿吃着咸菜馒头的三年;那个夜夜点着蜡烛熬夜做题的三年;那个每到冬天躺在被窝里还冷得发抖的三年;那个下课铃一响还要跑老远去厕所的三年……那段清苦的日子,让现在住着高楼开着车的我想起来依旧唏嘘。每次我似忆苦思甜地告诉女儿我曾清贫的高中生涯时,每天都有奶喝有肉吃的女儿常常不解的望着我,满脸的惘然。她还小,她还不理解那个时代经济的落后,意味着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承受着太多的苦难。如今她们鲜活靓丽的在我读了三年的楼前走过,而只有我才能从她鲜明后面的斑驳里读出浮尘的年华,她曾经的无华与朴素积累了那个时代人们深厚的人文与底蕴。现在环绕在她周围的一座座教学楼,像一个个站立的生命,每一座都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和代言,而她已成了群楼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个点。时代的车轮飞速的碾转,穿过岁月的时空,读她曾经的旧容时,我仍能感受到她当年带给我的欢欣与鼓舞。
旧貌换新颜,曾经的城北老汽车站已迁新址并重新扩建,它的旧址上根据夏津古老的历史纹脉和人文地理建立了鄃城公园,仿古城墙上雕刻着古老的战车,古代的石臼倾斜而立……站在城墙的垛口上,仿佛能感受到古代战场上曾挥戈兵戎的峥嵘。这座公园有山有水,有鹅卵细石铺就的曲径小路,有歇凉的草亭……它仿古而不陈旧,它典雅而不庸俗,它卓然而立与周围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相互映衬,它让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轻缓脚步。白天,它傲然而立,匆忙的人群和车流在它身边疾驰而过。晚上,华灯初上,灯的光晕温柔的倾洒在它的身上,如梦如幻。它像一位睿智的老者,颔首站在那里,智慧而又包容:他宽容的倾听恋人的窃窃私语,他慈祥的看着孩童嬉戏玩耍,他让身心疲惫的心灵得到放松……故乡,这个历史悠久的小城,正高举着时代的火把与时俱进,极速发展。它不停的向四面八方拓展延伸:到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广厦、工厂企业,商业街纵横交错,大中型超市不计其数,国内外各种品牌的商家云集于此,宽阔的公路四通八达,青银高速与县城擦肩而过,清澈的流水边市民中心典雅朴素,三楼的阅览室全天开放,喜欢阅读的人们络绎不绝,曼妙的书香浸润着这个古老的小城,丰富着她的内涵和修养……

故乡,我见证着你几十年来的变化和发展,我见证着你由贫穷到富裕的飞跃,我见证着你由一个农业小县向工业都市壮大的腾飞与辉煌,我见证着你蚕蛹化蝶前的孕动和阵痛。
故乡,你是我生命中的一树树花开,你是我梦中的人间四月天……

作者简介:
李淑鸿,女,山东夏津人,德州市作协平台责编。曾在《山东散文》《散文诗世界》《鲁北文学》《德州日报》《德州晚报》《齐河报》等多家纸媒发表文字。有文章入选各种选本,曾获全国征文位次奖。

特别赞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