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俐,河南省罗山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一个懂点心理学的语文老师,梦想文字诗化,有治愈的力量。

面对才有意义
河南省罗山县第一中学 潘文俐
实际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不回避,不逃避。读过的书会自动启动,古今中外的智者都来指点,会感觉到来自宇宙中心抑或是天堂的声音,也许这就是灵力,就是面对的意义,读书的作用吧。
-- 题记
“我要死了。”
濒死的感觉很真切,这是进办公室情不自禁的第一句话,说完之后,就瘫坐在座位上不想动。这样的感觉持续已经月余,直到这个工作暂时告一段落。
这是在学生心理筛查之后,感觉部分学生的情绪波动之后,校长和书记即刻召开学校的几个心理咨询师开会,布置任务,我要和三十几个学生面谈,与家长沟通。
和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们共情,走进孩子的内心,触摸到每个家庭的不容易,我感觉自己深深地被卷入,情绪与孩子一样的压抑,愤怒,低落。
在寂静的夜晚整理记录,悬浮自己的注意,将自己当一个旁观的第三者,来审核和学生的谈话,自己当自己的督导,冷静中立地写出案例分析报告之后,才逐渐摆脱负面情绪。均匀悬浮注意是精神分析法在咨询个案时采用。我此时的工作与一般的心理咨询不完全相同。从积极主动的工作方式上看,做的工作相当于学校的社会工作者,我面谈后这样用,是创造性用还是瞎用,总之,轻松很多,在触摸实际生活之后,“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相当深刻。
仔细感知一下,觉得自己也是因为做到了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缘故,此时,儒家的“正心”“诚意”钻入脑际,连佛家的“打破无明见真相”也跳出来,似乎所有的先贤智者都来指点迷津,开蒙启智。
在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下,老师和家长们都被卷入这种焦虑中,很多的心理问题伴随着学业的障碍而得到关注。近些年,人们慢慢地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意识到心理健康决定学业、工作、生活的发展,影响人的方方面面。联系教育教学经历,感觉有必要将一些学校家庭工作的认识与看法总结一下。
症状有意义
“你管不着。”
他站起来,气鼓鼓地顶嘴。
准备上课前,组织教学两遍,发现他仍然趴在座位上,点名让他站起来,就来这么一句。
直觉这个不是冲我来的,移情或者说投射,我现在是更明白了。
我让他坐下,继续上课。期间发现他情绪涣散,注意力很不集中。
这是我们班十多名的孩子,在那时班里七八十人,他成绩算得上优秀,还会弹吉他。
事后询问,方知父母离异。要命的是他们彼此指责,拉孩子选边站队,孩子无所适从。家庭破碎,已无安全感,还要面对无论选择谁,都是对另外一方的背叛,以及随之而来的撕裂、内疚、迷茫等。
我眼见他头发由整洁而变得乱糟、油腻了,脸色由白皙而变得黑瘦、蜡黄了,最终踉踉跄跄地读完初中,上一般高中,听说最后恋爱、分手、辍学了......
在当时我正在考咨询师证,我将此时询问培训老师是否干预一下,答曰:“不问,不干预”。老师讲的应是咨询师的角度,而我当时没从任课老师的角度去干预,也担心时机不对,金玉良言可能是火上浇油,即便那时提醒他们,彼此极度仇恨的父母也未必听得进去。虽如此,因为知道,竟念念不能相忘。
离婚本是父母的事,在孩子面前毁掉对方形象,将孩子卷进来,很多父母没意识到这样做的严重后果,若是以后明白,怕是肠子悔青,但很遗憾,这样的事还在发生。
类似父母离异,一方仇恨或相互仇恨,导致孩子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并不少见,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业、人际交往、婚恋等等。
目前学生出现的网瘾、厌学、抑郁、双相等症状困扰家庭,需要家庭重视,学校,社区的共同介入。
“症状有意义”,心理学家说。这是家庭的动力指向,它更像是一把钥匙、一条线索,将家庭内部隐秘的互动呈现出来,不良的家庭结构如纠缠和疏离、联合对抗、三角缠、倒三角等。
症状的意义在于提醒:家庭建构健康互动模式的时候到了。
出现症状之后,批评、指责、推脱某个成员的对错,则乱上加乱。
每个人都要思索、探索自己的言行以及彼此的沟通方式,只要改变和学习,在积极的面对挑战之后,每个人都会成长。
当然,改变需要过程,过程的长短、效果取决于人们的觉悟,开悟即疗愈,就迈出了第一步,回避、逃避于事无补。
“老师真没办法,我叫熊孩子逼的也在学习了......”
“真好,那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我答。
一个多动症程度不是太高的孩子家长给我说。很佩服,遇事不回避,敢面对,需要有扭转乾坤的勇气和信心。
犯错也有意义
“我倒生你搞模么事哟,我40岁生你,差点死了,天天给你做饭,洗衣服,累死,你能不能给我省点心......”
气急败坏的声音很大,我从办公室跑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
这是一个妇女,穿着朴素,她正指着他的孩子大声责骂。
面前应是她自己的孩子,衣服明显比妈妈的高档,旁边有老师,另一个孩子和他的母亲。随着车轱辘的责骂,孩子的头垂得越来越低......
持续一阵儿,渐渐平息。事后一段时间得知那孩子老实了,学习日差的消息。
其实类似这样的责骂司空见惯,甚至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责骂中长大的,父母省吃苛穿自己,将最好的衣食给了孩子,孩子在校不好好学习,打架惹事,情不能自已,感情直泻而下,可以理解。做父母的或多或少都做过这样的事,只要不是家常便饭。
让孩子头低下头容易,经常责骂即可,但精神抖擞地再抬起来,就费时费力了。
惹是生非自然应该责罚,责罚就是定规矩。
但责罚不能以惊天地泣鬼神的暴脾气宣泄愤怒,以自己的付出羞辱、责罚、控制孩子。这样只能导致孩子低至尊,影响人格的正常发展,以后要么自卑,做事缩手缩脚,要么因怕受责罚,做事过于追求完美,今后遇到复杂的竞争环境,很容易崩溃。
能把握分寸,觉察过了能道歉 ,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长大后孩子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否则暴脾气容易代际传承。
父母耐心听孩子申辩,理解孩子的委屈,趁机教会孩子处理冲突的方法,勇于承担该负的责任,该道歉道歉,该付医药费,妈妈诚恳地付。即使和风细雨,孩子就很内疚,孩子自然会加强自律,甚至主动多做家事,降低愧疚,妈妈明察给予鼓励回应,孩子能真正成长。
错误能提示行为自律,也提示学业的漏洞,未必是坏事。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常见同学怕出错,不能大胆参与课堂,怕出错经常抄作业,怕出错考试舞弊。
学生实际的漏点被掩盖,老师常常不能及 时帮助,等到发现,已是大窟窿,好难补救 ,这与焦虑的教育氛围有关,身处其中的孩子没人能真正的不在乎,家长和老师也关注每一次测试,不允许犯错。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出现错误,算不上是好事,也算不上坏事,正常事而已,处理好了,坏事变好事。
逆反也有意义
中考作文常要求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看似简单的要求,对部分学生却是个障碍,写议论文,写着写着,就写成了“我们”应该如何如何,然后讲大道理,根本不是自己的见地。
写记叙文要么背作文,加工别人的素材,要么就是老题材,写亲情必写妈妈夜晚送牛奶,下雨爸爸送伞,写事件多写学骑自行车、爬山,揭示要坚持的主题等等。
没有自己的感受,没有自己的情感,没有自己的主见,究其原因,孩子的自我意识没有得到尊重和发展所致,丧失了活力和创造力。
孩子第一次说“不”在2至4岁,在12至14岁,就对父母甚至老师的意见开始慢慢怀疑了,这表明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权威的父母形象和老师形象慢慢崩塌,如果不是反社会违法乱纪,我们要接纳孩子的质疑,尊重孩子的探索,否则年龄长,心智不长,走不出家庭,融入社会很困难。
若干年前曾看见一幅漫画,一个孩子一脚将父母搭好的积木踢乱, 自己歪歪扭扭地搭起一个造型,还很得意。所以学着放手,纵有万般的担忧,也得让孩子搭建自己的人生大厦。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的智慧早已渗透中国人的血液。在成长的路上,孩子的逆反、错误、症状都要看到其背后的意义,勇于面对,勇于探索,勇于学习,推动其往我们希望的目标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