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名家孟宪法老师的佳作《散文写作例谈》「飘舞的剑」(2136辑)

散文写作例谈
孟宪法
(一)
今天在滨州《渤海文学》公众号上,又读到了两篇散文:一篇是作者孙博璇的《一次别离》,另一篇是作者孔凡勇的《苹果树》。现对两文作一下赏析。
《一次别离》一文由秋天万物衰败凋零的情景生发了伤别离的人生感慨。作者写景物的别离,也是写人生的别离。这是大致的主旨,司空见惯,立意并不出新。本文最大的毛病是语言流于造作,不少句子故作高深,写得太“绕”,以致有不少语病,令人费解。这就使本文成为了失败之作!比如“在合力前赴后继着排练冰雪世界来临前”(不合语法,典型的杂糅病句),“魔法森林着”(?),“全力击碎桎梏重生的枷锁”(何谓“桎梏重生”?),“沿着新生之歌飘来的蹊径”(应是“沿着飘来新生之歌的蹊径”)等等。句子努力创新挺好,但要合乎语法,意思要顺达晓畅,这是语言表达的最低要求。病句多,是由思想的含糊不清导致。
而《苹果树》一文是佳作!作者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在字里行间流淌。作者写树,其实也是在写人。其主旨鲜明而耐人寻味。本文最大的亮点,是其简洁明净且活泼俏皮的语言,畅达自然而别有情趣,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力!这与上文语言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流的文字是雅俗共赏,富有感染力,令人共鸣。
遇到好的文字,需要机缘,更需要眼光!
滨州作协常年出版的《滨州文学》,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字太少,缺乏的是才情和思想的光芒,这与搞圈子化,视野狭窄有关!
(二)
看了上面对于散文《“秃子山”寻死》一文的评论,我也想说几句,以抛砖引玉。
首先,此文语言朴实散淡,明快自然,有一定文字功夫。但文中有的句子不顺达,须加以锤炼。其次,从内容主旨看,这是一篇好散文,能够以小见大。此文触及到了孝道问题,作者对于死亡的思考,以及对于小人物命运的哀叹,诱人一读。更深的内涵在于对于小人物、底层社会人物命运的关注思考,这是本文的意义价值所在。关注卑微者的命运应是文学作品重要的题材内容之一!可以出于悲悯之心,也可以出于表达人性的需要。李登建老师的散文,最出彩的就是他写人物的散文,文笔细腻生动,能写活人物的性情,有的且能表达出人性!这样散文的主旨就深刻了。但李登建老师写景散文的主旨往往就浅显,其因是思想深度不够。
有点离题了。再说上面这篇散文,主旨浅显了一点,作者想升华,没能升华上去。本文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作为子女多多陪伴父母是应奉行的孝道、义务和责任,不可推脱。不仅仅是物质赡养,更重要的是精神赡养。同时,社会也应多多关注呵护老年人。话又说回来,轻生的又何止是老年人,不少年轻人不也轻生吗?重要的是我们当今社会缺的是宗教信仰(比如佛教);宗教信仰能够让人有精神依托,从而活得明白而珍重生命。可国人却把应有的宗教信仰看作是“迷信”,因而悲剧连连。
渤海文学公众号面向全国选取高质量文字的路子是正确的。发布文学评论,开诚布公的做法值得提倡。文学评论需要思想和审美的高度,需要真知灼见,要看透到位:让我们一起努力!
(三)
写散文和写诗歌一样,要出佳作,必须富有思想和才情。富有思想性,富有哲思,散文才有底蕴,才富有启迪意义。但有思想的作者太少。读刘亮程的文字,就有一种特别的意蕴。当然,也可以写风花雪月,关键是不要司空见惯,切忌老俗套,要写出你的人生况味或情趣,立意、角度或语言能否新颖一点,要出新,有一点出新也行啊。写亲情要写出深切独特感受,哪怕有一个感人细节都行。可是,往往没有。比如,天天都是亲情类回忆类风物类,新颖的立意、题材、撼人心灵的深情或富有功力的语言表达太少见了!
(四)
河南王坦老师说,散文语言分高低三个层次。散文语言真的可以分层次境界吗?观点 错了。散文的语言特点只能根据内容的不同抒写来区分,没有高低之分。比如朱自清《背影》,以语言真挚感人致胜,《春》则以语言清新清丽致胜,《归去来兮辞》《前赤壁赋》以语言的诗意优美致胜,《紫藤萝瀑布》以语言的哲思蕴藉致胜……总之,语言最终是为内容表达服务的。
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曾做过《初中作文的八种模式》之讲座,这类写作技巧讲座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管用吗?不管用。因为作文写作模式或写作结构是多变的,取决于作文内容如何表现;忽略了作文内容而只看作文模式结构去生搬硬套,这实用吗?发表观点当三思而后言,要有依据,要合乎相关规律,要正确无误,要富有指导意义和实效才行!特别是语文教学报刊编辑,分辨出文章观点的对错深浅很重要,以免以讹传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