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 家 的 路
偶然
老家泉庄嵌在崮的海洋里,藏在深山的皱褶里。改革开放前,通往外面的路只有一条,它叫崔泉路,贯穿全境南北,北与沂源相连,南跨锹断岗与兖石路相接。小时候想走着它去城里看看,一爬上锹断岗就断了念想。路像根绳子垂下山岗,在山的另一面像蛇一样在山间绕来绕去,不知飘向了何方,给人带来无限愁怅。偶尔有几头驴骡拉着地排车往城里送农产品,也得走一整天。
路,只有三米宽,两辆车都错不开,一到冬天下雪,爬岗比登天还难,翻车的事时有发生,因有冤魂游荡,一到夜里,大男小女谁也不敢贸然路过。
传说,最早打通锹断岗的是家住岗北郭庄的北宋大太监郭槐和家住岗南对荊峪的兵部司马刘文俊,他俩是姑舅俵兄弟,又同朝为官,少不了彼此往来,为了解决车马不通,官轿难行,便请了些工匠挖岗,那时条件差,挖山本来就难,可每天无论挖多深,挖出的土石一到夜里就归了位,挖了好些日子也没挖出个豁口。有天,一个工匠收工时忘了根大铁锹,说来也怪,那天挖出的土石就没归位,于是工匠们便每天在挖开的豁口上放一杆锹,结果没多久岗就被挖开了,便有了“锹断岗”之说。
建国后,政府曾组织民工下挖了一次,炸石头的时候还死过人,可那时没机械配合,折腾了半年才扩到三米宽,下挖更是难上加难。由于四崮阻塞,舟车难行,泉庄经济一直发展缓慢,既拖了全县的后腿,当地群众更是苦不堪言。眼睁睁看着辛苦劳作打下的粮、摘下的果卖不出,只能打牙往肚子咽。
要致富,先修路。改革开放后,为了彻底改变舟车难行的状况,县里拨来了钢筋、水泥、炸药,各村出人工、石子、砂子,奋战了将近一年,终于将锹断岗下挖了两米半,路面扩成了八米宽。
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便成了路。路是走出来的,也是修出来的。别看家乡的这条路不起眼,却一直贴着官路的标签。郭槐和刘文俊修它是为了跑马过轿,建国后扩至三米是为了跑开汽车,扩至八米是为了多跑车,后来一扩再扩,直接扩到了十二米宽,许多弯道也取了直,锹断岗又被下挖了数米,但还嫌不够宽。
关键是崮乡已今非昔比,天堑变通途后,伴随着经济的腾飞,旅游业的振兴,桃花节的举办及天上王城的火爆,这条路又显的窄了,每逢小长假,各景区内乐翻了天,而被堵在路上的却连连抱怨,说不定哪天又得加宽。
我在这条路上走过六十年,小时候走着它上学谋生,工作后走着它奔前程,后来踏着它进了城,虽然进城后仍在书写人生,但睡里梦里还走她,走着她回家看看,走着她底气十足。
如今,崮乡的路已四通八达,全域旅游风生水起,这里是“国家级生态镇”、“全国美丽乡村创试镇”、“美丽宜居小镇”、“山东省长寿颐养示范镇”、省级“泉庄.崮乡传奇小镇”、“全省首个乡镇整建制AAA景区”、省级“绿色生态示范镇”、温凉河“省级美丽示范河湖”、市级“特色小镇”“临沂市首批水利风情小镇”、“AAAA景区.天上王城”名片十分抢眼,“天上王城.天下泉庄”已名扬八方!
没有党的好政策,这条路就不会变坦途,有了阳光大道,崮乡才变了模样。虽身处异乡,但睡里梦里仍在崮乡,忘不了那崮、那泉、那人、那路。如今,思乡的游子已白发斑斑,而回家的路却越走越宽。愿崮乡的人越过越富足,愿回家的路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