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作回眸39——古代文人如何避暑
荣玉奇
现在正是盛夏酷暑的三伏天,如果不是因为最近下雨,一定是酷热难耐。我忽发奇想,在那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既没有电扇,也没有空调,古人是怎么避暑的呢?十一年前,我有一篇旧作,谈到这个问题。
下面就是这篇文章:
古代文人如何避暑
时令已经过了“夏至”,天气变得闷热起来了。于是,我家里的空调开始运转起来。享受着这现代生活的凉爽,我忽然生发出一个问题:在古代那个不发达的年月,不知电为何物,自然不会有电扇、空调之类的现代工具,那么,在炎热的夏季,古人是如何避暑乘凉的呢?
最近翻看唐诗宋词,读到两首宋代诗人的诗,使我对古代文人怎样避署乘凉,才略有知晓,也许是管中窥豹吧。
我们先看杨万里的一首《夏夜追凉》诗,是这样写的:“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仔细揣摩这首小诗,好像在我眼前,呈现出一幅炎热夏夜的风景画:三两个文人雅士乘着皎洁的夜色,徜徉在村子里的池塘边,树叶沙沙,虫鸣声声,微风阵阵,月光下看着那池塘中盛开的荷花,随风起舞,婀娜多姿,自然是心中一片宁静,于是炎夏的闷热也就忘却了。
和杨万里的《夏夜追凉》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秦观写的《纳凉》诗,诗这样写道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你看,热浪滚滚,暑期难当,诗人想到户外池边的柳树下一定很凉爽,于是他“携杖”“追”去;在池边的“画桥南畔”,诗人斜倚在胡床上,尽情感受着凉爽;这时,月亮升起来了,微风阵阵,耳边忽然传来远处渔船的笛子声,再加上随风飘来莲花的清香,沁人心脾,诗人好不快活也。
通过以上两位古人的诗,我觉得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你可以寻找一处具有诗情画意的去处,到了那里你的心会格外安静,心一静也就不感觉那么热了,就是说一一心静自然凉。心静自然凉,应当说是一种境界,一且进入这个境界,心里格外安静起来,也就不感到热了。
(原载2011年7月5日《牛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