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想欣赏石岩磊老师的朗诵作品,请点击如下链接:
https://xiangbo.me/215002/classic.aspx
文游天下(448)
大名府古城遗迹
文/石岩磊
图/作者提供
《水浒传》中有许多故事情节跟大名府有关,比如,大名府知府为给宰相蔡京祝寿,命杨志带人押送生辰纲去汴京,结果路上让晁盖等人劫走,导致杨志、晁盖一批好汉先后投奔梁山;再比如,大名府首富卢俊义身陷囹圄,在被问斩的千钧一发之际,石秀独自一人劫了法场,又引出宋江攻打大名府等事件。那大名府到底在何处呢?
宋朝的大名府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的东北部,春秋时期名为“五鹿城”,唐朝始称大名府。北宋时,因其扼守京城开封北部要塞,大名府被打造为了陪都,名为“北京”,成为一座商贾云集的大都市,《水浒传》对它的描述是:“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
寇准、吕夷简、韩琦、蔡京、欧阳修、包拯等人都曾在此为官。
然而,北宋灭亡后,大名府便一蹶不振,明朝初期,一场洪水彻底将其淹没,整个城垣一夜间便埋葬于4、5深的淤泥之中,可谓是中国版的“庞贝古城”。洪灾过后,明朝又在原址附近兴建了新的大名府,但规模大不如从前。现在仍留存有明清时期的城墙、城门、箭楼,以及一些闻名遐迩的古物。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五礼碑”。其由碑座、碑身、碑帽组成,通高12米,总重达170多吨,为我国最大、最重的古碑。它最初建于唐代,名为“何进滔德政碑”,碑文由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所书。北宋末年,大臣梁子美为讨好宋徽宗,将原碑文磨掉,刻上了徽宗书写的《五礼新仪》,从此改称“五礼碑”,所以它既是唐碑,又是宋碑,极为珍贵。

大名府还有一块石碑也比较特殊。唐代名相狄仁杰曾奉武则天之命镇守大名府一带,他靠过人的胆识吓退北方来犯的契丹人,确保了一方百姓平安,当地人感念其恩德为他建了生祠,并立功德碑。替活人立碑建祠实属罕见,也可以看出人们非常崇敬狄仁杰。现在,祠堂已踪迹全无,只留下一块石碑孤零零地站在马路旁边,显得十分突兀和落寞。
明大名府古城中的一棵大槐树同样倍受人们恩宠。它植于宋代,年逾千岁,至今仍枝繁叶茂。其主干倾斜,几乎横卧在地,而枝干蓬勃向上,形似一条蓄势待“飞”的巨龙,因此被尊为“卧龙槐”。它身上披满了祈福纳祥的红丝带,微风徐来千绦竞飘,恰似一位披红挂彩的老大娘在跳广场舞。
然而这里并不繁华。大名县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县,大名府古城更是一派破败之相,到处是残垣断壁,但置身其中又有种别样的古朴美。远处是深埋地下的宋朝古城,眼前是明清城墙,还有民国以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留下的灰瓦房。大名府古城就像一个历史切面一般,展现出不同时代的风貌。荣辱得失悲欢离合都浓缩为一层层的古迹,没有了跌宕起伏,没有了波澜壮阔,只是静静地任人揣摩,任凭人们去凭吊,从中咂摸出苦涩,品读出淡然。
2022.7.23

读石岩磊君《文游天下(448)大名府古城遗迹》
文/常原平
“水浒”故事关“大名”,
杨志押宝赴汴京。
石秀英雄劫法场,
宋江率众曾攻城。
位处县域东北部,
北宋陪都誉“北京”。
“百万黎民居上国,
千员猛将统层城”。
名士为官可圈点,
北宋亡后蹶不振。
明初洪水致淹没,
明清城墙诸残存。
有名当属“五礼碑”,
高逾十米重百吨。
碑文所书柳公权,
《五礼新仪》宋徽宗。
狄公镇府护百姓,
民念恩德碑立矗。
而今祠堂踪迹无,
孤独石碑落寞生。
古城槐树受恩宠,
枝繁叶茂千岁龄。
故而被尊“卧龙槐”,
蓄势待“飞”似巨龙。
古城一派破败相,
残垣断壁古朴蕴。
宋朝古城远处埋,
城墙灰瓦映明清。
荣辱得失融古迹,
不闻跌宕波澜鸣。
任人揣摩随凭吊,
咂摸苦涩淡然平。
[强][强]

作者简介:石岩磊,河北满城人,年龄已到知天命,心性一如少年,满眼的童趣,满怀的憧憬,无怨无悔不知傻,无忧无虑不懂悔,在微信里觅到一处清静之所,在文字的组合中发现了一片蓝天。2018年于无意间闯入了朗诵的天地,又寻到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