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41期/总第517期
简介
《方台钓韵》网络诗刊,坚持以弘扬中华诗词传统文化为宗旨,立足于公益运作,为参与的诗词组织和诗友提供作品交流和学术引领方面的服务。
《方台钓韵》网络诗刊的诗路行进口号是——传承法度,提倡真诗,拒绝庸俗。
齐志强 作
【主题创作】
端阳一曲千秋韵
贾宝成
壬寅端午寄
欲醒端阳酒又呼,汨罗江水未曾枯。
问天不负千年后,一大夫犹大丈夫。
端午节断想
龙舟渡乱汨罗涛,谁肯当初助一蒿?
纵有千吟悲此日,骚人几个解离骚?
杨海钱
屈子祭
拟托昆仑亦自伤,九天谁问大文章?
汨罗一怒千秋岁,留得涛声补国殇。
端午纪吟
一从呼屈子,千古话端阳。
天问孤忠尽,离骚雅韵长。
丹心扶楚野,铁骨祭罗江。
遗恨怀襄事,潇潇暮雨凉。
童 心
祭屈原
生生过客没莱蒿,万古悠悠一羽毛。
独醒谁人天敢问?至今不死是离骚。
唯屈最难平
天下真多事,时闻杜宇声。
忽來风雨急,顿觉涕滂惊。
白发愁同看,新冠苦莫名。
人心似潮水,唯屈最难平。
念奴娇 •端午怀屈子
年年重五,望潇湘、最念人间英物。十二阑干都拍遍,又听灵均呵壁。泽畔行吟,仰天太息,尽化昆仑雪。时光飞去,灭磨多少雄杰! 我欲豪饮高歌,举杯相属,禹甸经纶发。收拾乾坤须此手,妖雾沉霾俱灭。万世功名,千秋史笔,不负将军发。抬头长见,中华无恙明月。
姚永江
端午夜雨
汨罗江上雨,端午夜时频。
掀浪三千尺,惊天一段云。
吟歌昭皓月,掷粽祭忠魂。
唯有门前草,凌风向楚屯。
端午思家
登高眺远乡,帆影溯流扬。
万鸟归巢穴,千云没石梁。
客居新地久,未宿老家长。
丽日逢端午,忧思正返航。
李永祥
端阳雨
千古长风咽,汨罗江水寒。
端阳天又雨,应是哭屈原。
屈 原
芰荷衣兮芙蓉裳,峨冠博带映潇湘。
忧国忧民生死泪,玉骨冰心日月光。
吊屈原
奉瑾献瑜在朝堂,绣口锦心称物芳。
一部离骚辉千古,百年操守耀三光。
忠贤无路举鸾凤,奸佞有谋毁栋梁。
长恨报国逢暗主,至今浪怒汨罗江。
兰谷清音
端午有赋
美人皓腕系丝长,端午安然沁墨香。
千古士心何止叹,一朝汨水竟成殇。
九歌切切犹歌痛,天问幽幽欲问王。
百转梦回洄溯里,英魂无悔可堪凉?
端午感叹
端午安康祝愿殷,门庭几束艾香熏。
千颗糯米心犹热,三觯雄黄酒尚温。
游子天涯情切切,亲朋故里念纷纷。
今朝又是龙舟赛,号子声中辨一人。
端 午
端午情怀共举觞,屏前细语道安康。
额头须抹雄黄酒,耳畔犹闻屈子章。
读至忠良存远古,歌兮清浊在沧浪。
龙舟载泪多还楚,江岸千年祭未央。
秦 文
追缅屈原(二首)
古楚春秋至圣人,心耽家国济尘伦。
扶持君主安天下,体察民情远佞臣。
厚德有权当载物,无良执政耻经纶。
堪怜屈子怀沙去,痛缅先贤热泪湮。
时近端阳话粽香,锅中聚首话悠长。
千年不变人文味,万载尤承傲骨光。
屈子情怀倾古楚,吾今励志继炎黄。
汨罗奏响怀沙曲,高唱离歌向远方。
鹧鸪天
屈子投江泣鬼神,汨罗江水载灵均。一川香粽撑鱼腹,两岸猿声唤逝魂。 家国恨,圣贤仁,怀沙绝笔斥昏君。大秦铁蹄平天下,六架高车换世伦。
韩金贵
端午节有题
热血千秋吹不凉,年年忍见汨罗江。
屈原那股冲天爱,犹在民心深处藏。
姚存棠
西江月•颂屈原
端午发源荆楚,屈原感动苍天。忠臣义举史无前,朝野愤然膺间。 华夏龙舟竞渡,离骚回荡江边。悲歌一曲万年传,世代流芳永远。
西江月•端午感怀
华夏端阳祭祀,城乡粽子飘香。同胞两岸饮雄黄,血脉炎黄难忘。 艾草门楣高挂,龙舟竞渡三江。离骚天问著华章,屈子九歌永唱。
吴丛海
祭屈原
又唱怀沙泪两行,隔山遥望汨罗江。
追思忠血艾蒿挂,宴祭英魂米粽香。
把酒三杯酬壮志,云诗千首诉离殇。
九歌一部惊天地,屈子精神万古扬。
郭五堂
壬寅端午吟
五月端阳芒种天,品茶摇扇自清闲。
荧屏乐赏龙舟快,餐桌欣尝米粽黏。
你赋屈冤投汨水,他吟子胥出昭关。
青山埋骨默无语,幸有来人敬大贤。
马元元
端午情
颗颗黍米色金黄,苇叶包成角粽香。
裹住时光凝岁月,打开风物忆萱堂。
榴花吐火蜜蜂舞,小麦翻波泥燕忙。
端午龙舟九州竞,骚人再祭汨罗江!
刘庭玉
端午节吊屈原
天日昏昏少策筹,庙堂弃置志难收。
孤高肯做沧浪濯,悲愤唯将哀郢讴。
芳草凋零萧艾盛,山河破碎胆肝忧。
请缨无路空垂泪,殉国以身投碧流。
高宅生
端午遐想
天问离骚韵未休,粽香时节又龙舟。
汨罗江水流千古,今日诗人正唱酬。
贾宝汀
壬寅端午有怀
丰碑一座立心头,敢使年年糯粽酬。
抱恨鞠躬因国死,投江尽义却风流。
人生长短殷中问,世事炎凉淡里求。
幸看而今龙奋起,琼花朵朵域争眸。
马锡斌
壬寅端阳步周文彰会长韵
年年不忘复端阳,一片孤心寄黍香。
只说识途千里马,谁知何处有王良。
尹海柱
端午故事
抄斩钦差路遇奇,背兄拉弟锁眉思。
前婆生大闻言敬,刀下留人艾一枝。
李梦丽
自题包黄米粽子
浅绿红黄各色新,笨拙手指慢三分。
衡量标准无须问,只想包颗上进心。
孙通君
再吊屈原赋
前贾生以谪长沙兮,至湘水而生感。睹艾蒿不见蘅芷兮,抚嘉树而长叹。心悬悬其北望兮,忆灵君行吟而湘沅。恻闻屈原,负石沉渊。自投汨罗,何以问天!临水而吊,可究忠奸。
橘颂以坚志兮,莫邪以为剑。凤鸣于九皋兮,腾龙可潜深渊。裹坚石以沉江兮,共人神为国瞻。凤凰招魂灵于苍冥兮,鱼蟹护航于身边。离骚咏诵兮,世代召唤。
今我九州广厦兮,一统舜地尧天。慕先贤之风骨兮,共血脉之祀传。闻湘灵于苍梧兮,拜秭归以神安。龙舟竞渡,角黍充丹。雄黄饮处,疫毒灭焉。望红旗兮船头,敢搏击兮浪翻。于此端午兮,再吊屈原。十四亿兮神灵,勇奋斗兮向前。承复兴兮不懈,上下求索兮志坚!
【聚萃方台】(律诗)
王建群
一瓢雨吟
一瓢细雨苦无多,岂见牛毛润燥疴。
惆怅吟眸劫灰乱,丰饶沃野麦风娑。
此心未老期甘露,去路犹长逐逝波。
季节轮行炎夏至,大明湖上赏新荷。
过百花洲
柳韵荷香引客稠,玲珑俊秀百花洲。
古城一段风华貌,历下二安诗意留。
起凤桥南深巷走,芙蓉街北大成修。
泉湖美景赏难足,更上超然雄峙楼。
童 心
无 题
笑看名场是戏场,既能表演更能装。
花残不觉春将别,人老那堪珠已黄。
惨淡鱼龙争野渡,轻佻莺燕啄空梁。
可怜好了歌难了,欲海滔滔谁返航?
周建平
偶 成
寄怀唯赖酒杯宽,老迈由他不假年。
药圃临池初待月,茅檐近柳乍听蝉。
毛斑易散青云志,体弱难消白日闲。
久惯铺笺敲险韵,吟来涩滞写还删。
蔡录昌
邀书友樱桃园采摘
樱园招远客,甘水也高歌。
步垄香黏袖,举头霞染柯。
青衿交石友,白首付鸥波。
笑语欢声里,红珠已满箩。
邺下村童
得州枪击案
闻得州小学枪击案致十九名少儿和两成人死后三日全美步枪协会如期于该州大办年会兜售枪弹,前总统特朗普及现议员一众与会助威事为帝国建言。
校园溅血蔽天光,花样少年身竟亡。
绝哭平民空顿足,放言豪吏任持枪。
隔洋肺炸终无语,开塞心明忽有方。
应让儿童携核弹,或能吓退杀人狂。
尹海英
故居春思
潺潺流水映春晖,卜筑蓬山抖翠微。
隔院红匀桃灼灼,过门风软燕飞飞。
不因篱竹十分瘦,难掩韭畦三寸肥。
恍见椿萱把锄耍,与耽与泣两忘机。
秋登蓬山
风流黄褐狎青峰,漫点秋光自淡浓。
萝薜不嫌松坞老,露禽犹是故人逢。
会心琴语飞悬素,隔谷梵音和寺钟。
醉看霞边那轮日,红于山顶绚于胸。
兰谷清音
夏晨有思
听取莺歌在碧枝,惜来莫叹夏君迟。
踏莎柳岸原非我,守月湖边本是谁。
千古人间循大梦,廿年故里赋幽词。
三千风物皆惟美,最忆梨花如雪时。
石榴花开
枝向云天慰寂寥,年年五月剪红绡。
果然玉指纤如故,因此花容媚作妖。
夺我冰眸千百转,由他尘路两三桥。
托风问个良时候,别院栽成一树娇。
立夏有思
散尽春愁待雨声,关关燕语两惺惺。
小街花木悄生长,遥域风云暗递呈。
每令牵怀千里外,何时放桨五湖中。
采菱人唱相思调,一片冰心儿女情。
谷中维
题石榴花
耀眼是花明,花从霞里烹。
扬眉抖丹靥,含笑对黄莺。
欲把天燃透,欣将子孕成。
谁心如此热,火举一团情。
段有珠
家乡老屋
何顾家山处,闲聊话不休。
残椽经雨雪,老树见春秋。
炊火晨昏味,柴烟日月流。
熏风邀远客,别了我乡愁。
儿时记忆
从前每忆事多繁,岁月流年遗故园。
打草田边风送雨,运肥地里雪连辕。
暑天野水阳光浴,寒日冰山乱棘掀。
夜静星星陪我玩,街门灯下闹喧喧。
木 东
儿时记忆
孩童趣事多,三两看银河。
犹喜老槐树,还掏麻雀窝。
半身成刺猬,满脸似泥锅。
深夜回家去,娘亲奈我何?
陈振中
看新闻知故乡巨变感吟
离家卅载到如今,旧事依稀梦里寻。
矮屋短墙存相册,耸楼广厦映湖浔。
河渠清水穿村镇,桑柘平田傍樾林。
屏见故乡情更怯,犹含涕泪作沉吟。
霍庆来
祭屈原
报国无门沉汨罗,满腔忧愤逐洪波。
离骚天问千秋颂,渔父怀沙万众歌。
生就忠肝书壮烈,锻成傲骨写巍峨。
从来乱世出奸佞,求索途遥血泪多。
刘激扬
茶
解甲十三载,茗香伴笑颜。
清淳留口腹,溢美慰心田。
邀客茶中兴,题诗笔下欢。
怡然酣梦醉,快乐似神仙。
忆童年
光阴似流水,对镜鬓丝斑。
难忘捉麻雀,常思推铁环。
堂堂班长美,艳艳领巾鲜。
三万峥嵘日,一挥弹指间。
端 午
端午多诗赋,粽飘榴月香。
仰头思泰斗,垂泪痛罗江。
橘颂英名远,离骚浩气长。
三闾黎庶念,千载论强邦。
孔祥华
端阳怀古
悠悠华夏史,历历记分明。
循道春秋义,逐波日月忠。
驱毒应有梦,抛粽祭英灵。
谁念龙舟戏,铿锵带楚风。
尤德木
夏晚访友
飞行山道夕阳斜,翠竹边头是主家。
习习松风消夏火,潺潺溪水动蘋花。
故人未语先携手,而我欣颐浑接霞。
见忘红尘千万结,瞬间际会慰生涯。
李庆山
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八十周年
宝塔巍然立,延河水韵长。
烽烟凝远略,烈火炼纯钢。
秉笔宏篇著,登台至理倡。
星移随斗转,史册铸辉煌。
范月巧
携九旬老母游园
慈目生光耳亦聪,轻匀气息面从容。
心舒留步时留影,兴起醉花同醉风。
人道家和多简朴,我知饭美是情浓。
不惭未筑华堂阔,萱草阶前谁个同?
【诗话传书】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著诗2首,却力压乾隆4万首,已成千古绝唱
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是他写的两首诗,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千古绝唱。
反观乾隆,从小学习诗书礼仪,一生写下四万多首诗,差不多每天都要写,但大部分没有太大意义,形容这顿饭好吃,也会写首诗称赞。这样的诗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流传得比较多的,是他悼念富察皇后的几首诗,算是有几分真情实感。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著诗2首,却力压乾隆4万首。
诗不在多,而在于精!
乾隆皇帝很大程度上是为写诗而写诗,并不在乎质量如何。而刘邦虽文化水平有限,但不随意写,情感渲染到位,才会动笔,这与乾隆写诗的本质有很大不同。
刘邦一生只写了《大风歌》和《鸿鹄歌》这两首诗,都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十分直接地表达了当时的情感状态。据史书记载,刘邦在写这两首诗的时候,甚至还流下了眼泪。铁血帝王的眼泪,何其罕见而又珍贵,可见刘邦对这两首诗,赋予了自己太多的情感。
这两首诗记录了汉初两件比较出名的事情:《大风歌》是刘邦在击败英布后,经过自己的故乡沛县所作;《鸿鹄歌》是他想改立太子不成,而后有感而作。
《大风歌》——成功者的悲伤
刘邦平民出身,早年游手好闲,后来混到泗水亭长,相当于今天村长这个职位。随着大汉王朝建立,登上皇位。
但打江山难,守江山则更难,当年一起并肩作战的朋友,如今谋反,得刘邦十分心痛。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谋反,刘邦御驾亲征,大获全胜。回京的途中,在故乡沛县宴请当地老百姓,在酒意的驱使下,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诗是在刘邦大获全胜时写的,开头激情澎湃,但结尾却让人感觉到了无奈与悲伤。当初的那些名将,譬如韩信、彭越、以及英布都相继被刘邦诛杀。他虽登上九五之尊,但是却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境地,才会发出“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慨——这是成功者的无奈!
《鸿鹄歌》——帝王的无奈
《鸿鹄歌》没有《大风歌》那么出名,但也小有名气,是彻头彻尾的无奈与无能为力。即是贵为帝王,还是有很多事情没法做主。
《鸿鹄歌》的创作背景是汉初的另外一件大事,关于太子的废立。
太子刘盈是刘邦和吕雉的嫡长子,名正言顺的太子。但刘邦宠爱戚夫人,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也得刘邦的喜爱。他觉得刘盈太过仁慈,不是最合适的太子人选,而如意十分像自己,想改立如意为太子。废立太子,已经不仅仅是帝王的家事,事关整个国家的根基。即便刘邦贵为天子,也不能一意孤行。
吕雉是刘邦的发妻,与刘邦的一众股肱之臣关系都很好。像萧何、张良等大臣都非常认可吕后。吕雉找张良商量。张良让吕后找商山四皓,并请他们出山辅佐太子。太子刘盈仁慈、尊重读书人,商山四皓很爽快地答应出山辅佐。
商山四皓是汉初较为出名的大学者,刘邦几次请他们出山都被拒绝。刘盈可以请他们出山辅佐自己,这无疑代表着民间和世家对太子的认可。
刘邦见到自己一直没有请出山的人,竟然肯出山辅佐刘盈,知道太子已经不能废了, 只能就此作罢。
于是,他不禁写下了《鸿鹄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把太子比喻为鸿鹄,如今太子羽翼丰满,他已经不能随心所欲地废立太子。
刘邦自知大限将至,他十分了解吕雉的脾气秉性,他死后,吕雉一定不会让戚夫人安度晚年。刘邦去世后不久,吕雉就对戚夫人和刘如意伸出了魔爪,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如意自然是难逃吕雉的毒手。一代帝王也护不住心爱之人。可见刘邦在写《鸿鹄歌》的时候,是多么心酸和无奈。
刘邦虽是“文盲皇帝”,但他这两首诗,投入了自己太多的情感,也唯有这样的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流传千古。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方台钓韵》微刊社,是以中华诗词研习会河北创作中心为基础,面向全国,依托微信平台,建立的一个非地域性的网络诗词组织。
《方台钓韵》微刊社的诗路行进口号是——携手诗路,诚敬艺术,拓展交流。
顾 问(特邀作者)
石香元 李葆国 梁剑章 毕元明 陈金锁 王新民
高 谦 孙双平 于建鈞 魏献平 张昌武
名誉社长:杨海钱
社 长:贾宝成
常务副社长:王学彬 仇玉英 刘宴会
副社长:
刘鹿宁 齐志强 姚崇实 尚正欣 高建国 于志栋
李彦英 李爱梅 段有珠 王丙午
主 编:杨海钱
执行主编:刘宴会
常务副主编:李爱梅 于洁茹
副主编:
张佳亮 闫俊峰 李 帆 张 磊 常 红 张玉芳
雷金燕 闫会柳 潘越吟
秘书长:赵 娟
副秘书长:
王剑文 段二强 关胜伶 尤德木 李梦丽 潘安明
许晓亮 王月然 张全寿 贾海廷
微刊同仁(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秀英 马元元 马锡斌 王玉湘 王国章 尹永平
孔祥华 冯发珍 任胜利 刘激扬 安向雷 毕麦娥
苏兰芳 李庆春 李克尧 李俊莲 吴丛海 宋振吉
张全寿 陈振中 邵惠荣 周保祥 赵立君 茗 香
袁明正 高天栓 曹月萍 梁淑艳 淡 泊 程素娟
程淑萍 樊 莉 霍庆来 魏连栋
感谢您对《方台钓韵》的友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