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莫言之十四:《透明的红萝卜》
——生活的暗淡与梦想的光亮(一)
李恒昌
本文节选自《大地上的血粮:莫言创作评传》
【书名:《大地上的血粮:莫言创作评传》
作者:李恒昌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
标准书号:978-7-5067-7198-4
字数:286千字
版次:2021 年11月第1版
印次:2022 年6月第1次印刷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21)第 242819 号
定价:58元
天猫、当当网有售】
【新经典类成语故事之“蛤蟆预报”】
故事出自莫言短篇小说《金发婴儿》。县广播站天气预报员预报今天有小到中雨。紫荆半信半疑。黄毛不屑一顾地说:听兔子叫耽误种豆子。我知道,县气象站有四十多个人,养着一盆泥鳅,一盆蛤蟆。蛤蟆叫他们就说有小雨,泥鳅翻花他们就说有中雨,蛤蟆也叫泥鳅也翻花他们就说小到中雨。讽刺不靠谱的分析和预测。
《透明的红萝卜》:一个美丽的梦想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书写了一个特殊的意象——透明的红萝卜。红萝卜既是作品的意象物,又是作品的“文眼”,只有真正读懂弄通这个具有特殊含义的红萝卜,才能真正读懂这部作品,也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这部作品的内涵。
首先,这究竟是一根什么样的红萝卜?它究竟象征着什么?
透明红萝卜出现于小黑孩、老铁匠、小铁匠、小石匠和菊子在桥洞里打铁处吃偷来的地瓜和萝卜之时,当时的具体景象是:“黑孩的眼睛原本大而亮,这时变得如同电光源。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泛着青幽幽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莱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着活泼的银色的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当黑孩的手就要捉住小萝卜时,小铁匠猛地蹿起来”,“他一把将那个萝卜抢过来”。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这个透明的红萝卜是一个现实中确实存在,又因为光学反射和心理原因形成的虚化幻化美化的胡萝卜,它象征着小黑孩的美丽希望和梦想——能过上“透明、闪光、温暖、圆满”的生活。虽然它是一根萝卜,属于食物或吃物,属于物质的范畴,但由于它被虚化、幻化和美化,从而上升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希望,一种光芒。
因为,它透明——“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
它闪光——“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
它温暖——它绝不是无中生有,或者是完全的虚妄和虚幻。因为,如果它根本不存在,就不会有后来小铁匠的“抢夺”。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不仅充满梦幻和光芒,同时又是一件具体的食物,能温暖饥饿的胃,能慰藉孤独的心。
它圆满——“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莱阳梨。”将萝卜的形状幻化成圆圆的莱阳梨的形状,本身代表着对圆满的一种渴望和向往。
第二,为什么是这样一根红萝卜?其背后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这根透明的红萝卜的出现,看似是一种偶然现象,其实是一种必然。因为,它有出现的深刻机理和原因。
一是小黑孩的“黑色人生”需要一个透明的梦想。小黑孩的人生,是悲惨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是孤独的人生,也是黑色的人生。生活在悲惨、残缺、孤独和黑暗之中,向往透明、闪光、温暖、圆满的生活,是很正常也很自然的事情。这是怎样一个小黑孩呢?母亲去世,父亲远闯关东,后母对他极尽虐待。冬天光着脊梁,赤着脚,只穿一件大裤衩子,“裤头上染着一块块的污渍,有的像青草的汁液,有的像鼻血。裤头的下沿齐着膝盖。”“小腿上布满了闪亮的小疤点。”“黑孩,你小子冒充老红军准行,浑身是疤。”他原本很聪明,也很能说,后来变得不再说话,像个哑巴。“她是不是哑巴?”“绝对不是,这孩子可灵性哩,他四五岁时说起话来就像竹筒里倒晃豌豆,咯崩咯崩响。”“后娘一喝就醉,喝醉了就他就要挨打,挨拧,挨咬。”简直是“生生被你后娘打傻了。”他不到十岁,瘦弱得像根干柴,脖子细细的,大风来了让人担心会被折断,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也还要到工地上劳动,挣工分和粮票。虽然工地上照顾他,让他和妇女们一起砸石子,但他却砸了手指头,不仅砸出了血,而且砸碎了指甲盖。后来,让他去铁匠那里拉风箱,他却糊里糊涂地用手去抓刚加热过的铁钻,手被狠狠地烫伤。“鼻子里也嗅到了炒猪肉的味道。”他“把烫熟了皮肉的手淹到水桶里泡了泡,又悠然走出桥洞。”在此期间,菊子和小石匠给予他很多关心和爱护,但他并不愿意接受,也不愿意干轻松的活,他甚至将拉他回去砸石子的菊子的胳膊咬伤。他依靠倔强的勇气、柔弱的身子,努力把风箱拉好。“黑孩双手拉着风箱,动作轻柔而舒展,好像不是他拉着风箱而是风箱拉着他。”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虽然他“话越来越少,动不动就像尊小石像一样发呆,谁也不知道他寻思什么”,但是,眼前幻化一种红萝卜的意象,幻想走出黑暗,过上一种“透明、闪光、温暖和圆满”的生活,理应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二是铁匠之间的“黑色关系”需要一个透明的梦想。老铁匠和小铁匠,是师傅和徒弟的关系,表面看似乎他们很融洽,但是他们实际上是一种非正常关系,是一种“非透明”的“黑色关系”。一切只因为,小铁匠跟师傅已经三年了,很多方面的技术已经学到手了,但是师傅始终不肯将淬火的“核心技术”——水的温度告诉他,也不肯让他下手试。当小铁匠斗胆下手尝试的时候,被师傅故意烫伤了手臂。“老铁匠连想也没有想,就把钢钻子戳到小伙子的右小臂上。一股烧焦皮肉的腥臭味儿从桥洞里飞出来。”师傅为什么如此为之?只因为他怕徒弟学会之后自己会丢了饭碗;而自己当年学师傅的“核心技术”时也是同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为师傅的手臂上也有一处伤疤。老铁匠最终被小铁匠挤兑走了。而这一切,小黑孩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目睹了整个过程,他看到了老铁匠失望的眼神,他听到了老铁匠凄凉的歌声。从内心深处,他肯定不希望这一幕的发生。面对老铁匠和小铁匠之间的“不透明”关系和凄惨结局,他是多么渴望透明、光明和圆满啊!
三是菊子和小石匠的“恋爱关系”也需要一个透明的梦想。菊子和小石匠,是最同情和关心小黑孩的人。一方面,他们给他“暗夜里的一线光亮”,尽力关心他、关照他、保护他。另一方面,他们又偷偷地谈起了恋爱。这对小黑孩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在那个夜晚,在黄麻地里,他们泡在了一起,而这一切都被小黑孩感知到了。“他很惊异很新鲜地看到一根紫红色头巾轻飘飘地落到黄麻杆上,麻杆上的刺儿挂住了围巾,像挑着一面沉默的旗帜,那件红格儿上衣也落到地上。”要知道,此时的小黑孩正在成长,此前在水里时,他“大裤头子贴在身上,小鸡子像蚕蛹一样硬邦邦地翘着。”黑孩虽小,也肯定多多少少希望有一个美妙而温暖的爱情。
第三,小黑孩最后几乎拔尽了所有萝卜也没有找到透明的红萝卜,这是为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故事最后,小黑孩“作了孽”,为了找到透明的红萝卜,他将菜园子里的几乎所有萝卜都拔出来看了看。他疯了吗?当然不是。因为,小黑孩长着大大的黑色的眼睛。“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美丽的梦想。他不肯轻易放弃这个美丽的梦想。
最终,小黑孩失望了。他再也没有找到他心目中的透明的红萝卜,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产生了伤害。是小铁匠与小石匠之间的伤害,是善良的菊子被小铁匠的伤害。菊子瞎了,小铁匠疯了,小石匠伤了,如此伤害,哪里还会有梦想和希望?
因为产生了分离。是工地上人们的分离,是老铁匠与小铁匠的分离,是小铁匠与小石匠和菊子之间的分离,是他小黑孩和大家的分离。如此分离,哪里还会有圆满和温暖?
因为产生了孤独。小石匠、菊子、老铁匠、小铁匠,一个个都走了,没有人再关心他了,也没有人再打骂他了,等待他的只有孤独或更加孤独。如此凄凉和孤独,哪里还会寻找到希望和梦想?哪里还会出现那一根透明的红萝卜?
《球形闪电》:在闪电中获得重生
《球形闪电》通过意识流的方式,讲述了高考落榜青年蝈蝈的人生故事,深刻揭示了人生路上的魔咒和困境,形象展示了试图突破魔咒与困境的内在渴望和追求。
主人公蝈蝈在一个雷雨之日,被地滚雷——球形闪电击中。按照常理,他应该一命呜呼,但他却奇迹般地苏醒过来。这是一个独特的意象,象征着他在闪电中复活,在闪电中重生,而且是突破他人生的魔咒和困境重生。
回顾蝈蝈的既有人生,一直生活在魔咒和束缚之中,有两大魔咒和两大束缚困扰着他,影响和决定着他的人生道路。
一是尿床的魔咒。蝈蝈从小就有尿床的毛病,是一个善于在褥子上画地图的高手。这像一个“魔咒”一样长时间困惑着他。因为尿床,他遭到村里人的嘲笑,也引起母亲的担忧。那时候,他虽然自己不担心影响将来找媳妇,但是担心住校后依然尿床,被同学发现后无脸见人。后来,他吃了关先生的三贴药,放生了一只蝈蝈,然后那毛病就好了。“我把那只蝈蝈提到草甸子里放了,就是这样,我的下水道好像装上了阀门,每天夜里都拧得紧紧的,滴水不漏。”很遗憾,他的这种“好了”,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只是没有到关键时候。
二是高考的魔咒。蝈蝈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学生,学习成绩也是格外突出。进入应届毕业班时,他已经成了“尖子中的尖子”。据他自己回忆:“我们的毛校长经常用岳父般的目光注视我”,包括校长的女儿、他的同班同学毛艳,无不对他怀抱很高的期望。“全国的大学你可以挑着上。”然而,谁也想不到,这个平时出类拔萃的好学生,到了高考关键时刻却掉了链子,陷入了“高考综合征”的魔咒。高考那天,一进入考场,他就感到小腹下坠、尿泡里的水滴滴答答往下渗,马上要尿到裤子里的感觉。他举手要求上厕所,但一到了厕所里,却怎么也尿不出来。这样的感觉,一直折磨了他一上午,导致他什么也答不出来。下午的考试,又重复上午的故事,虽然好一些,但只是“在试卷上胡乱写了一点东西”。很自然,他名落孙山了。这让他感到冤枉,也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第二年,他通过认真复读,卷土重来,结果仍是重复去年的故事。“我的感觉跟去年一样,强烈的尿迫感伴随着我考试。”无奈之下求助医生,精神科高级专家说他患了“高考综合征”。尽管根据专家的建议,他采取了很多疗治措施,“每天慢跑三公里,深呼吸二百次,俯卧撑三百个,进考场前喝一大碗水”,最终这该死的症状还是无法根除。辛辛苦苦高考,最终是无疾而终。这是多么恼人的魔咒,又是多么悲催的人生?
三是妻子的束缚。蝈蝈的妻子茧儿,是他的一个束缚,甚至也是一个“魔咒”。那“茧儿”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种寓意,代表“作茧”的意思。高中时代,蝈蝈的女同学、校长的女儿毛艳,曾对他很有一番意思。遗憾的是,那时蝈蝈对人家并没有多少意思,而且毛艳考上了农学院,他却落榜回家,两人可以说是各奔东西。茧儿是在蝈蝈人生最灰暗的时刻来到他的面前,并主动追求他,要求嫁给他的。“你娶了我吧,蝈蝈,求求你。”那时候,他是那样心灰意冷,那样绝望和孤独。“地球上没有一个人知道在这片密匝匝的成熟的芦苇里,躺着一个不走运的失败者。他想,完了,考不上大学一切都落空了。”“我学习不成,庄户不行,是一块废料。”最终,他们结合了,成婚了,而且生了一个女儿蛐蛐。但是,他们之间有真的爱情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茧儿主动要求嫁给他,但是她并不真爱蝈蝈。她所以嫁给蝈蝈,只是因为蝈蝈“长得好,腰板挺挺的像棵白杨树。我一见到你心里就扑通扑通乱跳。”当蝈蝈说:“我连大学都考不上,还配娶老婆吗”时,她却说:“你考不上大学我反倒欢气——”“俺想,你要考上大学,就被城里的大嫚抢走了,轮不到俺的份。”由此可以看出,茧儿并不真的爱他,如果真爱,就会希望他好,希望他能考上大学。她对于他,实质上是一种占有,而不是真爱。仔细分析一下,其实蝈蝈也并不真的爱着茧儿。这表现在他在答应与她结合的犹豫不决上。当茧儿依靠在他身上时,“他的眼睛向往远方看,远方看不到,一片静默无语的苇樱子在凝望着他。”这充分显示,他人在乡下,心在远方;身在茧儿身旁,或许心中想到了毛艳。特别是当蝈蝈“忽然发了怒,他从地上折起身来,抡起镰刀,发疯般地向芦苇砍去——”证明他是多么的心有不甘。刚举行完婚礼,他便感到了后悔:“我就感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我不知道是不是爱这个大脸盘的姑娘。”他们两人结婚之后,特别是生了女儿之后,茧儿慢慢地变成了蝈蝈的一个“茧”,一种束缚。他们之间的第一次矛盾,其实是在结婚之前产生的。当时,蝈蝈乱砍芦苇,茧儿迎上来阻止,蝈蝈要她放开他,“你是我什么人?你有什么权力干涉我?”她却回答说:“我是你老婆。”他们那时还没结婚,茧儿这一行为其实是一种提前的介入和干涉。为了能拴住蝈蝈,为了能长期占有蝈蝈,茧儿采取了诸多行动,她一心照顾他,要为他生孩子,甚至不怕被他打。当毛艳来到他们的面前,当蝈蝈一心想养牛的时候,茧儿也是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站在保守落后的立场上,表面上支持内心里反对他们的做法。尽管茧儿对蝈蝈和毛艳的行为有所忍受,表现出一定的“大度”,但是却时时处处不暗含酸意、抵触和反对。她将毛艳称作“猫眼”,就是内心想法的真实反映。尤其是当她摔掉照相机时,蝈蝈并没有提出要和她离婚,她却以此大吵大闹的行为,可以说将对蝈蝈的约束发展到了极致。
四是父母的束缚。在蝈蝈这里,其实父母对他也是一种束缚,尤其是母亲,对他束缚得更为厉害,也更难以让他接受。当初,媒婆上门提亲的时候,父亲的话道出了他们的真实目的:“有个女人拴住他的心,省得他像鸡毛一样在半空中浮着。”可见他们并不是真的为他好,只是让他安下心来。对于蝈蝈的心气,父亲给予严厉正告:“你别心气太高了,考不上大学就得安心在土里刨食。”这是对他行为的约束,更是对他心灵的约束。对蝈蝈约束最厉害,也是最可怕的是他的母亲。当蝈蝈让茧儿在屋里脱光衣服的时候,却发现“在那块巴掌大的玻璃上,紧贴着一张干瘪的脸,鼻子挤成平面,双眼如同磷火。”那是母亲的脸,监督的眼。这让蝈蝈感到无比的愤懑:“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从窗上看到干瘪脸时那一刹那的感受。两种同样掺杂着野蛮和文明的东西狠狠地撞击了一下子,使我对天地间的一切都感到厌恶。”父母对蝈蝈最大的束缚和冲突,发生在蝈蝈养牛问题上。父亲的观念是那样固执和决绝。“留牛不留爹娘,留爹娘不留牛。”最终,因为牛,导致他们分家,而且蝈蝈落了个不孝顺的罪名。不仅在养牛问题上,在蝈蝈与毛艳的关系上,在对待牛奶的态度上,他们也存在着根本性分歧和矛盾。更可怕的是,母亲居然对蝈蝈下了最恶毒的咒语:“你要是敢和爹娘分家,就让滚地雷劈了你个狗杂种。”这哪里还有一点亲人的味道?更让人伤心的是,她的话居然不幸而言中。
面对这种种的束缚和魔咒,蝈蝈也想努力解脱和超越。但总是以失败告终。
醉酒——根本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有一段时间,他恋上了烧酒铺,在白牙小媳妇的诱导下,迷上了抽烟喝酒,甚至学会了打老婆。但是,这只能造成他的堕落和家庭更大的矛盾,丝毫无助于他的解脱。
鸟人——只是一种荒唐的负面启示。村里那个鸟人,那个天天喊着:“我要飞——别打我——我要飞——”的老人,给蝈蝈一些触动,最关键的是一种警告——如果想法不切实际,就会沦落到和鸟人一样的下场。
毛艳——是他人生的一个有力助推。虽然毛艳和蝈蝈在有些问题上有些分歧,但是她实质上是蝈蝈心灵的知音,也是事业上的好助手。她思想解放,充满活力,能真正地把握形势,也能真正地理解蝈蝈的内心世界。她一心想让蝈蝈成为新型农民企业家,也一心一意帮他发展养牛事业,应该说,对于改变蝈蝈的人生道路,实现他的人生梦想,发挥了一定的积极助推作用。但是,面对如此强大的魔咒和束缚,毛艳一个人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
闪电——人生重生的唯一希望。在那场雷雨之中,蝈蝈被球形闪电击中,似乎应验了母亲的咒语。“没等他站起来,就听到脑后一声巨响。他似乎听到了奶牛们像墙壁一样倒下去,鼻子里嗅到一股浓烈的火药味,身体轻飘飘地离开地面——”他被击中了。在众人的哭叫声中,在蛐蛐的呼喊声中,在毛艳的目光之中,蝈蝈最终醒了过来。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睁开眼睛对着她会意地笑了笑,便折身坐了起来。”在闪电中活了过来,这似乎是一种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但却寄托着作者的一种幻想和渴望,它昭示着蝈蝈的人生在球形闪电中获得了新生。
不仅如此,女儿蛐蛐形象的塑造,显示了更深刻的含义,寄予了更多希望。她一脚踢开球形闪电——“蛐蛐还踢了闪电一脚,像踢球一样”——昭示着年轻的下一代,敢于踢开束缚老一代的人生魔咒;她学会了跳脚尖舞,还“像大鸟的翅膀一样飞”,却是昭示着年轻的下一代,不会像老一辈一样,迈着老旧的步子重复过去的道路,而是以一种崭新的姿势走自己的路,走“我要飞”的路。
《金发婴儿》:对非人性问题的深度反思
《金发婴儿》书写了一个因“破坏军婚”引发的巨大悲剧——瞎娘去世,黄毛蹲监,刚出生的婴儿被活活掐死,“杀人犯”部队指导员孙天球也面临着法律的惩罚,可以说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但是作品的着力点,不在于书写这样一个巨大的悲剧,用悲剧的力量打动人,而在于形象地揭示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并引发人们对这些非人性问题进行深度反思。
问题之一,既然老娘突然瞎了,而且不能下床,组织上为什么不对其照顾,或者为什么不让她唯一的儿子孙天球回来照顾她,儿子孙天球又为什么一定要在照顾母亲和追求事业中选择后者?
主人公之一的孙天球的母亲,是四年前突然瞎眼的。不仅看不见任何东西,而且不能下床,不仅不能劳动,而且生活也不能自理。“那时儿子刚提了排长,正一片火热的心儿奔前程。”对于他家的这种情况,这种困难,这种窘境,组织上是否知道呢?如果知道,为什么不采取一些更加人性一些的措施呢?对于儿子来说,既然母亲已经这样了,为什么不主动申请回来照顾母亲呢?这个问题,看似并不是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其实是一个根源性问题。如果母亲能得到组织的照顾,如果儿子能够回来,就不会有后来为了照顾老人专门娶媳妇的问题,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黄毛帮助紫荆打井产生婚外情的问题,也就不会有紫荆生下金发婴儿的问题,更不会发生金发婴儿被活活掐死的问题。它启示我们,在一些个人重要问题的安排和选择上,必须考虑必要的人性原则和人文关怀原则。
问题之二,孙天球明明对紫荆没有什么感情,为什么却要将人家娶回家来当“奴隶”,而且最后感情已经彻底破裂,为什么还不肯放过人家,成全人家,而是最终既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孙天球和紫荆结婚,不是源于感情,而是为了瞎娘,为了照顾母亲。“女儿急着要出嫁,家中无照应的人,儿子无奈,急匆匆娶过紫荆来。”“你娶我干什么?娶我单单为了照顾你娘吗?那你还不如雇个老妈子。”这一做法看起来似乎是一种孝顺,是一种孝道,其实是一种非人性行为。因为,人家紫荆,原本是一个很好的姑娘,一个非常善笑的姑娘,但是,却被这无爱的婚姻、辛劳的生活彻底给害了。“紫荆有时也轻轻地笑,笑声很长,平平的,像一声声惆怅的叹息。”她为什么叹息,因为她的丈夫长期不回来,对她没有丝毫感情,自己长期过着“守活寡”的日子。不错,紫荆嫁过来之后,的确很孝顺,的确和瞎娘处得很好,但这一切却是以牺牲自己的幸福为代价。从这个角度讲,孙天球这个部队上的指导员未免太过自私了,对妻子紫荆缺乏最基本的人性和关爱。既然不爱,为什么要娶?谁给你长期“奴役”他人的权利?他半夜跳墙进家,将紫荆和黄毛捉奸在床时,黄毛向他求饶,“既然你不喜欢紫荆嫂子,就成全了我们吧。瞎娘就是我的亲娘,我一定把她老人家侍奉好,你无牵无挂地去闯世界——”。应该说,黄毛的提议,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孙天球不仅没有成全他们,而且还将黄毛以“破坏军婚”的罪名送进了监牢。这说明,他并不懂的什么是人性。故事最后,婴儿长出了黄头发,孙天球和紫荆都明白了孩子的亲爹是谁,这时候,紫荆恳求他“什么也别说了,咱们好说好散。你也不愁找不到个人,我等着黄毛出来。”可是,他依然没有将其放过。既然感情已经彻底破裂,为什么还苦苦地将对方绑在自己身边?这又何必呢?从根子上讲,这也是一个人性问题。
问题之三,作为部队干部的孙天球为什么平时表现得那么虚假,那么缺乏最基本的人情和人性,最终导致思想行为的严重扭曲和变态?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部队,这个作为指导员的孙天球,其实是一个极其不通人情和人性的人,是一个极其虚伪的变态之人。
一方面,他明明心里喜欢看湖上的裸体美女雕塑,但却严禁战士观看。湖边水中塑起一座美女裸体雕像,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但是,在他心中这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有伤风化,极易引发战士的不健康思想。为了防患未然,他在军人大会上宣布:干部战士一律不准在塑像前摄影留念,一律不准在在塑像前逗留,因公路过时不得歪头仰视。为此,他遭到连长和战士的质疑,但他依然我行我素,不惜用望远镜观察记录偷偷观看战士的名单,还要准备开会分析和批判那些在塑像前拍照的战士。想不到的是,他本人长期用望远镜观察的结果,使自己患上了“窥像癖”,慢慢迷上了那裸体雕塑,甚至将她幻化为妻子的形象。他感到妻子就是塑像,塑像就是妻子。这个雕像在他感情浪潮冲击下,似乎获得了灵魂和生命,他觉得已经和她达成了某种默契,已经心心相印,只要一套进镜头,她的一切美就属于他了。当有人在雕像身上披上一件大红布后,他却又感到了别扭,感到了狰狞,感到了恐怖,感到是一团邪火,是狗皮膏药,是一根芒刺。在一个夜晚,他不惜偷偷潜入湖中,将那块大红布割掉,扔在了湖里。那时候,他感到了一种清冽的快感。他还因为偷窥雕像,被战士发现,并遭到战士的捉弄和嘲笑,两眼变成了“大熊猫”。这一切都证明,他表面上的要求和行为,是多么不合常理,不符人情,也不通人性,也不符合他自己的真实想法。
另一方面,他明明心里多少有些喜欢和想念妻子紫荆,但却表现得那么冷漠无情。探亲回来后,他从挎包里发现鞋垫子中央夹着一张照片,是妻子紫荆的。他把鞋垫子塞进皮鞋,把照片撕成几半,扔到了抽屉里。后来,他又找出被撕破的照片,认真地端详,眼里流露出怅然若失的深思熟虑的青蓝色光辉。他后悔了,“我为什么要撕破她呢?我真有点糊涂。”他懊丧地捶打自己的脑袋,嗓子里像要冒火。随后,他便开始了拼粘照片的行动。并且时常拿出妻子的照片偷偷观看,直到有一天发现妻子的照片漫洇成一片黄色。可见他内心的想法和日常行为是多么矛盾和纠结。
问题之四,孙天球为什么要掐死金发婴儿?尽管他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黄毛与妻子偷情所生,尽管他有些可怕,但孩子毕竟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
故事最后,孙天球灵魂出窍,趁妻子紫荆不在,生生地将金发婴儿掐死。“他用虎口压住了婴儿的咽喉,婴儿的哭声消失了。”“他把虎口松下来,孩子的哭声又冒出来。”“他又把虎口压下去,孩子又无声无息了。”“他闭上眼,把虎口用力一紧——手指感到咽喉里的破碎声。”
要知道,他是一个军人,是一名干部,还是一名共产党员。此刻,亲手将一个弱小而无辜的生命活活掐死,哪里还有一点人性可言?
当然,他也感到了后悔。“我非常后悔,我看到他的头发像一缕缕金黄色拉成的细丝,每一根都闪耀着迷人的光辉——”这一结局,也体现着一种反思精神,一种忏悔意识。
作品不仅反思了造成巨大悲剧的非人性问题的种种表现,更重要的是亦明亦暗地透视了产生问题的一些深层原因。孙天球为什么会如此缺乏人性?恐怕与下述问题有一定关系:
一是个人发展前程对他产生重大而根本的影响。事实证明,他是一个过分看重个人发展前程的人。如果他不把个人前程看得过重,相信一切历史或许都会改写,悲剧也会避免。
二是部队传统的管理文化对他也有一定影响。正如通讯员所抱怨的那样,“简直是活生生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他在军人大会上宣布的纪律,岂不是比二十二条军规还要严厉?
三是政治指导员的身份对他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他担任指导员,专门负责思想政治工作,这使他在处理问题时,难免存在一些教条机械和不人性的一面。但是,这绝不是问题的全部。因为,老红军曾经对他讲过:“政工干部唯一的诀窍就是拿自己的心比人心。”这方面,他远远没有这样做,而是恰恰走到了诀窍的反面。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第二季)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第一季)
征 稿
为应对书号价格越来越高涨,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第二季),本季收录16位作家的散文作品,每人20个页码。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第一季),本季收录16位诗人、诗词家的诗词作品,每人20个页码。
每位作者配清晰的照片一张并附200字左右的作者简介。作品不涉及敏感难以出版的题材,所投作品自己按重要程度先后排列,便于编辑取舍。
由国家正规出版社单书号正式出版,并附图书光盘一张,每人费用3000元,《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第二季)、《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第一季)出版后,每位入编作者获样书100册,并参加有著名作家、评论家及相关媒体参加的新书发布会、座谈会,图书将捐赠国家、省、市图书馆和相关大学图书馆收藏,入编者还可成为《都市头条》、《极光文艺》签约作家或者专栏作家,并可在《都市头条》开设专栏或专题,择优在《极光文艺》纸刊或其他纸刊推荐发表作品,还可以介绍加入山东省写作学会等。
欢迎各位作家联系入编。如有出版书籍的文友可单独联系,丛书及独立书号均可,全国多家出版社常年紧密合作。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