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白杨镇历史悠久,早在炎帝时,称伊国。今隶属于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地处宜阳县东南部,东与伊川县高山镇接壤,东南与伊川县鸣皋镇毗邻,南连嵩县田湖镇,西南接董王庄乡,西与赵保镇交界,西北接锦屏镇,北接樊村镇,行政区域面积79.2平方千米。1998年12月,白杨乡撤乡建镇。白杨镇现有户籍人口5万余人,辖25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白杨树街。本文作者是一位年已八旬的白杨籍农民,他有感于家乡厚重的历史,有感于家乡发生的巨变,有感于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欣然执笔作《白杨镇赋》一文。读罢此文,不仅仅只是为作者点赞,更令人油然心生感佩之情!

昔之白杨,散居小庄,因匪猖獗,被迫聚居,遂成大镇,名扬四方。村有大树,名曰白杨,枝叶茂盛,高达数丈。白杨树街,因此得名。同治元年,为御匪乱,建寨筑墙,值此更名,白杨镇也。
白杨旧属,嵩县所管。一九二七,平等建县,白杨复归,平等县管;一九三三,伊川设县,白杨划归,伊川县治;一九四七,宜阳解放,自此白杨,归属宜阳,所辖至今也。

厚重白杨,源渊流长,洛宜重镇,千载浩荡。毗邻三县,贯通秦汉。风景秀丽民风淳,雅士列列群英芳。北依锦屏,有洛水千古流淌。南望九皋,闻鹤鸣八方声响。西出旧关,沿洛川直上,可达西汉盛唐。东走伊川,顺伊水直下,可达帝都洛阳。半壁巍立、固天然屏障。顺阳清波,滋参天白杨。山河拱载,钟灵之地。秦楚孔道,盖世传诵。山陕会馆联秦楚,孔道路长驼铃响。古桥成群架天堑,一步三桥名声远。东西大街,五华里长。商铺店坊,酒肆旆晃。商贸重镇,繁荣兴旺。北有鹿蹄生仙洞,探幽访胜揽奇景。南有龙台圣母庙,千古悠远香火旺。东有黄蜡谷堆,双蜡辉煌夺月光。西有便觉寺庙,晨钟暮鼓韵悠扬。白云阁上眺明月,鳌头岭上傲霜松。东园鸣竹溪潺湲,桅梢秋红插苍穹。都督府设处,威名震四方。拨贡出生地,几任当县长。河北中学曾借驻,宜南设县在白杨。

一字大街,形如船航。关帝二庙,气势辉煌。三桥贯通,东西无阻。四门严立,固若金汤。五里长街,经贸繁荣。六庙密布,紫气绕梁。七溪流水,缠绕古寨。八大美景,胜名八方。九龙仙洞,孕生九龙。十字长岭,轿换新娘。南留古城,戎族之都。李密降生,栗丰村庄。马蹄沟里马蹄印,搬倒井旁泉水旺。白杨雄狮,盛名远扬。村有戏班,曲剧豫梆。淳朴乡风,礼义之邦。历史曾灿烂,月照乾坤朗。千百年挺拔,巍巍哉白杨!

古之白杨,今开新章。科学谋求发展,和谐凝聚力量。看今日白杨:春风化雨,绿满四乡。紫气东升,蒸蒸日上。树人第一,育才兴邦。教学大楼拔地起,桃李满苑皆芬芳。科教兴镇,文化强乡,万紫千红文坛壮。交通扶贫,村通户联,告别昔日泥泞路,村村通客车,服务至门上。新伊高速,途经白杨。千年古道今又是:喇叭声声歌盛世,四通八达连城乡。路通百事兴,工农产业旺。环境卫生,全民行动。街道专人扫,垃圾有箱装。绿色环保,空气清爽。半壁山下不夜城,大街小巷路灯明。马路宽敞,绿树成行。白色墙壁,整洁大方。南北小区,高楼林立,草坪绿地,活动广场。妇幼妪翁,俊男靓女。歌舞弹唱,欣喜若狂。医疗保健,全民共享。污水处理户户通,燃气管道送门旁。历届政府,人民至上,商贸兴镇,教育兴邦,科学施策,统筹规划。乡镇建设,日新月异,街道改造,天天变样,全面小康,党旗引航。腾飞吧,白杨!

歌曰:
千载古镇历沧桑,
鹿蹄山下是故乡。
研史方知文化古,
探索始晓源渊长。
自古兵家必争地,
锦绣山川米粮仓。
改革开放添活力,
策马加鞭腾空翔。
2022.5.4


作者简介:冯甲新,男,生于1943年,宜阳县白杨镇三村农民,河南省农业劳动模范,文学爱好者,有多篇文章在网络媒体发表,有作品结集成书,联系电话:13373789476。

诵读者简介:玉华,本名郝玉华,河北省怀来县人,中学英语高级教师,爱好广泛,尤喜播音、唱歌、旅游等,用声音传递人间的真善美,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好河山。


(编辑:白杨写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