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这是余秋雨在《黄州突围》中对苏轼被贬黄州后生命状态的提炼。成熟而通透,如秋之果实,无比诱人,却不易抵达。
成熟,首先需要一番砺炼。
教会我们成长的,从来不是岁月,而是经历。可以说,如果没有乌台诗案的牢狱之灾,没有被贬黄州的炼狱之苦,就没有后来的苏东坡。诚然,极少有人喜爱苦难,然而谁的一生又能真正躲得开,当苦难降临,越是抗拒越将持续,因为抗拒就是内耗,耗散了让生命成长的能量。生命力取决于所能承受的风吹雨打甚至疾风骤雨的分量。经受住风雨的心,才倍加柔韧,捶打越重,度化越深。日出之美,脱胎于最幽暗的黑夜。

成熟,其次需要一种智慧。
不是所有历经苦难者都能浴火重生,也有人化为灰烬。而那些重生者一定是从中获得深度思考、领悟深刻智慧的人。世间问题看似错综复杂,其实可分两类,一是聚合性,比如怎样建好我们的房子;二是发散性,比如怎样过好我们的人生。前者只需同一个层次的工具来解决,后者却需上一个层次的自己来解决。而我们往往因为没能及时提升自己,才困难重重。苏轼的做法是:往上走突破自己,往远走接通天地,当见过远山与沧海,站在一个更高层次俯看时,困局不攻自破。世间事莫不如此,困住我们的只有自己。

成熟,最后需要一份情怀
能改变的,用智慧去做;不能改变的,用情怀来接。这情怀由热爱、包容、旷达铸就:无需太美化人生,也无需太否定人生,一边哭泣,一边热爱,就很好;生活万象,多的是不为人知的故事,有些笑容背后是深藏的泪,有些铠甲背后是捂住的伤,“所谓成熟,就是一个不断摆脱偏见”去包容的过程;正因我们“偶然地诞生,又必然地死去”,所以让生命陷入永久的贪欲之争,难免可悲,凡事看开看透,心,只有冲破贪欲的牢笼,才能走向旷达。
苏轼的后半生正好可为这一情怀作注:被贬黄州之后,他又几经流放,但不管被流放到哪,他就首先扎根在哪,然后滋养在哪,把文化、生活、黎民视作生命之爱;因政见不同而不得不走的贬谪路,充满艰辛与磨难,他没有因此记仇蓄恨,恰恰相反,走出了满天星辉与一路宽阔;一个人真正值得敬佩的,莫过于不管经历什么,所有日子,经过他,都能生色生香,你罚他去流放,他却借此直抵旷达。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其光源却是内心,是内力。遇事能扛、行事智慧、处世达观,都是内力结出的硕果。而那硕果,有一个迷人的名字,叫成熟。

作者:
蕙子:教育工作者,自由写作者,《红袖文学社》执行主编。作品散见刊物与平台。
诵者:
朱晓燕:声动鹑觚朗诵社团创始人、团长。中华声动诵读协会会员,陕西省朗诵协会理事、温州市总工会朗诵团特邀指导,咸阳市朗诵艺术学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