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肆虐中的文学力量
——《中国诗歌·百家诗选》读后感
文 / 陈浩(上海)
我收到《中国诗歌·百家诗选》 这部著作的时候,正顶着魔都40多度的烈日高温下排着长队在马路边上采核酸,心情压抑中突然收到妻子发来的微信,告诉我到了一份快递,像是厚厚的两本书,拿着都有点沉重。我心里不由得一阵安慰和窃喜,疫情影响拖了这么久,总算是收到了。精神为之一振,像是这烈阳下吹来了一阵清爽的风,站立许久发酸的双腿仿佛也突然又有了力量。
文学自古以来就是有力量的,古代先贤尚且知道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地苦读圣贤书。上海市民们在忙着网上抢菜维持基本生活的尴尬境遇,社情复杂,人性糟粕显露无疑。而《中国诗歌·百家诗选》的问世,像是浊世中的一股清流,让我们这些诗歌爱好者,能够效仿东坡居士当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境界,封控在家中的我,尽管居也无竹,但有了这本厚厚的诗选,享受着诗友们的情怀和风骨,即便是无肉,也当能浮一大白。
认真拜读了这部著作,最大的感受是诗歌源于生活,而无论是讴歌中国梦还是亲情、爱情、友情、抗疫,还是缅怀新中国的近代奋斗史,都是真情实感的迸发,发自内心的澄澈清明的情怀,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境界和风骨,这才是真正的有力量有温度的文学作品。身为年近半百的我,在逐渐老去的同时,还能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快餐文化泛滥的时代中,看到还有着如此多的年轻诗友们在执着于诗歌创作,保持着一份难得的诗心和创作的动力,真切的是感受到文学的力量和正能量的。
此次,承蒙编辑部各位评委老师看重,自己入选了6首七律古体诗词,有赞美做为科技工作者,所在单位设计制造的凝聚自己心血的亚洲最大载重级别的能够展示中国制造力量的重装设备的;有纪念同窗三十周年同学聚会的;也有缅怀寄托着自己青年时代武侠梦的金庸大师辞世的……无论水准如何,可以肯定的均是当时情景真正打动和穿透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做为一个诗歌爱好者,现下的疫情肆虐的苟且生活,必定是还有着诗和远方的。
正是这部著作,让我感受到了这种文学的力量和温度,我会在疫情常态化的非正常生活中继续保持一颗初心,因为我们并不是在自己的小小世界中独行。感慨之余,又想起了自己曾经写过的几句诗:
我努力想走的更远
哪怕岁月如刀 年华易老
在梦开始的地方
我会轻拂鬓边的白发
回身送你个灿烂的笑容
去等待那梦醒后的光明
作者简介: 陈浩 科技工作者, 工作于上海中冶宝钢技术,爱好诗歌及散文创作,曾经获得过“路遥杯”全国青年文学大奖赛奖项,诗歌及散文作品时常发表于文学网站和公众号上。近期获得孝亲杯全国十佳孝亲作家、文豪杯十大新锐之星等竞赛重点奖项,诗歌作品也入围了《中国诗歌百家大典》、中华长江文学奖、叶芝国际诗歌奖等各项全国性的诗歌及文学作品大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