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伏天到,古人如何消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他的《消暑诗》中写道 :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有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现代社会的人们,拥有了电扇、空调等高档生活用品,但夏日里长时间受用,却又苦不堪言 。作者有感而发,从人们蜗居空调下的生活写起,接着又回忆了过去暑天时人们生活的种种情形。那时的生活虽然艰苦,可又是一种温馨的、令人难忘的生活!

夏日,今年的夏天特别热,与长时间不下雨有关,干热难耐,离了空调活不成。持续高温的天气里,取消了晨练,取消了晚饭后的散步,一天天就这么待在空调屋里,浑浑噩噩,浑身无力!
昨晚下了一场雨,并没凉快多少。今早在厨房烙饼,汗顺着脸往下流,跑出厨房找毛巾,感觉外面好凉爽啊。干一点点活,往厨房外面跑好几次,擦无数的汗。干干活,出出汗, 反倒觉得心里透亮了许多。
小时候的夏天,没有冰箱,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解渴靠井巴凉水,父母去地干活回来,拿个水瓢,舀一瓢刚从井里揺出来的水,仰脖子“咕咚咕咚”一喝,由衷地说:“还是井巴凉水解渴啊!”那时候偶尔买个西瓜,父亲会把西瓜放在凉水里冰冰,我们姊妹三个会不停去摸水里的西瓜,西瓜皮冰冰凉凉光光滑滑的感觉一直留在记忆深处。

小时候的夏天,奶奶会用大铁锅做一锅凉粉。先把大铁锅里的水烧开,再把搅拌开的红薯粉面倒进大铁锅里,边倒边搅,一刻都不能停,直搅到锅里的东西变得粘稠,然后用盆子、碗等工具盛出来放凉。放凉后的凉粉被奶奶切成细长条,用蒜汁拌了,吃起来冰凉爽滑。凉粉是夏日里不可多得的美食。奶奶还会烧一大锅绿豆汤给家人喝,降温解暑。
小时候的晚饭,母亲总早早做好,凉好了再给我们喝。我们家后面就是打麦场,傍晚时,母亲会拿一领席子铺到打麦场上,父亲有时候会亲自跑几趟,把饭锅和碗筷都拿到打麦场上,一家人在打麦场上边凉快边喝晚饭。

读高中时,一个家乡有小河的女同学说:“你们村子里没河,夏天咋洗澡啊?”女同学告诉我,夏天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晚上跟姐姐们一起去河里洗澡,太凉快了。这个女同学哪里知道,我的母亲会在大热天里,把水倒在大盆里,放在太阳下面晒热了给我们洗澡,有时还会顺手拽一些花瓣放进洗澡水里,把我们一个个洗得干干净净。但让我真正体验到河水的美好,是在外婆家村边的顺阳河里。在外婆家住的夏天里,我会跟着表姐表妹到村子南边的顺阳河里去洗衣服。洗净的衣服就晾在河边高大的绿植上,或摊晾在河滩干净的石头上。也跟着表哥去河里捉过鱼虾,用马鬃去大树上粘过知了,那都是夏日里的乐事。

长大后还没有空调的夏日里,我最大的乐事就是用中午的太阳晒温一大盆水,然后穿着衣服坐进去,拿一本书,悠哉乐哉消磨难耐的夏日时光。
有了空调的夏日里,我甚至让凉席都退出了我的生活,晚上空调温度一调,一夜睡到大天亮。一到盛夏,我哪里都不愿去,就喜欢待在空调屋里,翻翻书,追追剧。
但在空调屋里待时间长了,会出现各种不舒,比如头昏脑胀、四肢无力、百无聊赖。前天傍晚,我跟儿子都出现了这种症状。我们毅然关了空调,找朋友出去散步,刚走出去时,一步都不想多走,浑身酸困无力,腿都不想抬。但走着走着就好了,一通路走下来,出汗无数,但浑身轻松,身心愉悦。

今天早饭后坐在大门口刷抖音,听到鸡毛姐说了一个词“苦夏”,很形象。很喜欢纯朴自然的鸡毛姐,这么热的天里,鸡毛姐被太阳晒得黑黑的,但鸡毛姐脸上的笑很温馨,鸡毛姐没有空调,鸡毛姐也怕热。鸡毛姐说中暑的感觉太难受了,浑身无力,啥也不想吃,动也不想动。鸡毛姐说她这两天一直在喝绿豆汤,中暑症状慢慢缓解。鸡毛姐提到老一辈人应对苦夏的各种办法,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熬,熬过去了,一切都好了。

这个假期的上午,我一边给家人熬着黄黄苗水,一边做着拍拍操。邻居大婶来了,我们一起拍打,一起享用黄黄苗水。对门妹子拿着摘好的韭菜从我们家门前过,给我了一大把:“嫂子,咱中午都包饺子吃吧。”中午端着饺子到对门去,对门妹子一家正在包饺子:“嫂子,你咋包这么快呢。你家空调开没?”我说:“开着呢,我不想在空调屋,想端着碗来跟你们说说话。”对门婶子叔叔都笑了起来。
回家看看我晾晒的绿生生的毛银芡,半天时间,已经半干了。冰箱里拿块冰糕,赶快跑到空调屋里。苦夏,苦夏,这么热的天,有清凉可享受决不能浪费。

作者简介:李白粉,白杨镇石垛街人,小学教师,热爱生活,勤于观察,善于写作,有多部作品在《洛阳日报》及网络媒体刊登发表。

主播简介:田俊换,网名田添,宜阳县白杨镇人,白杨镇五区教师,人生信条“努力做好自己”。


(编辑:白杨写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