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读李煜《相见欢》二首
陈守印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身为南唐最末一个皇帝的李煜,史称李后主(937——978),字重光。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肉袒出降,做了宋赵匡胤的俘虏,被压送到汴京,封号为“违命侯”,从此过上了“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月。一个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一国之君,攸忽变作“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的阶下之囚,景况由天堂到地狱,一落千丈,他的悲哀伤痛愁苦闷恨乃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他将身受的这种人生苦痛悲哀直率真切的倾泻于他的词作中,使他的词得以“深衷浅貌,语短情长”,成为一千古之切肤绝唱。
第一首,首句,“无言独上西楼”,看得出,这是一叙述句,主要是通过动作揭示人的思想情感与动态,通俗易懂而又精炼准确。其动作是“上西楼”,仅从这三个字,还看不出人的什么情感。如果是李煜和他的皇后及众妃嫔宮娥等,前呼后拥上西楼,那倒是欢娱热闹非常的。然而,却是“独上西楼”,并且还“无言”!“白鸟无言定是愁”,何况人呢?这句中,李后主愁恨满腔,踽踽独上的形象跃然读者眼前。“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两句写景,是李后主所处的凄凉冷酷之环境。他登上西楼,举头见新月如钩,钩起他一串旧恨新仇;低头下看,桐荫深锁头,锁住了满院清秋。凄凉的景物中,蕴含着深深的愁思苦恨,景中有情 ,情溢景外。梧桐,在古典文学中,从来就被文人们当作表现愁情的物象。“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这些诗句,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秋天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凉的情绪。处在这秋色深锁的梧桐庭院中,一般人也会产生凄清、悲切的情绪,何况是由君主沦落为囚徒的李后主呢?昔日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是“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陪伴着的是“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临春谁更飘香屑”,而现在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陪伴着他的是“月如钩”,其内心的愁恨该是多么的深长啊?“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三句以重笔浓墨直抒胸臆,点出自己的离愁即是失去故国的深愁长恨。一般人的离恨,还是可以洗掉的,“一曲清歌一杯酒,为君洗去古今愁”,也是可以割断的“梁国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割断愁”。而李后主的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可见愁之深,恨之长。有这样的深愁长恨,其心中的滋味该是怎样呢?“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就是不同一般,这是由君主变为囚徒的滋味。这种滋味,凡人未能尝试,只有自己领略。其为酸甜,抑或苦辣?其为烦恼,抑或悔恨?自己亲身尝过,尚且说不出,则他人岂可道哉?正所谓“无声胜有声”,似此无言之哀 更胜于痛哭流涕之哀!
第二首,“林花谢了春红”,一开始从林花着笔,但绝不只是写林花。林花,是春天最美好的事物,春花是春天最美丽的颜色,这样美好的事物,美好的颜色,突然间竞自“谢了”,多么令人惋惜,感叹。不仅林花是如此,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也是如此,社会人事也莫不如此。此所谓“一物一事,引而申之,触类多通。”宇宙万物虽然纷繁复杂,但由于人类的联想作用,许多事物可以类比,自然景物与社会人事可以相通。在李后主看来,好端端的一个南唐大厦之倾刻轰然而倒,不正像林花之突然凋谢吗?这林花的形象中,深深寄托着亡国的悲伤。短短六个字,包容着极深广的内容。这便是所谓,“取一而涵万”也。杜甫有“风飘万点正愁人”,晏殊也有“荷花落尽红英”的诗句,表现的都是对有情之生命面临衰败之际的哀婉感叹之情,但都没有后主这句的感情深厚。“谢了”二字中,所表现的惋惜感叹之情本已十分强烈,然犹嫌言不尽意,复又于其后加上“太匆匆”三字着力渲染形容,使惋惜感叹之情更加突出。林花凋谢,这本是有情之生命的必然结局,但如果没有凄风苦雨的摧残,也不至于像这样“太匆匆”。所以作者接着写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个九字的长句,来说明林花之所以匆匆凋谢的原因。由对林花的惋惜感叹之情,转到对风雨的怨恨之情。林花是美丽的,但又是柔弱的,朝是雨打,晚是风吹,风风雨雨,何能消受?《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葬花词》中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林黛玉的这些诗句和李后主的这句词描写的十分相似。李后主以花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这就具有更丰富的内容,林花易谢是自然规律,而朝雨晚风也是自然规律。人无回天之力,既不能长护花而不使之零落,也不能挡住风雨对花的摧残,这便是这九个字中“无奈”二字的含义。无力回天任风雨,自然只好“无可奈何花落去”了。面对美好事物之殒落,而又爱莫能助,其情该是何等痛苦难堪。所以接着便由写花的零落,转到写人思想感情之痛。“胭脂泪”三字是由花转入写人的交接点。胭脂,是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它指代的是美好的花,象征比喻的是美好的人生,美好的事物。泪,就花而言,是“梨花一枝春带雨”的“雨”;就人而言,是“感时花溅泪”的“泪”。花之雨滴犹人之泪点,人之泪点犹花之雨滴。雨泪交流,物我同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何者为雨,何者者为泪,其状物抒情真是传神至妙。“相留醉”三字,含蓄蕴藉,情意婉转。醉,非指酒醉,而是如痴如醉。相留醉,是写人与花互相留恋到了如痴如醉的情景。林花带雨如泪,对美好的人生留恋不忍离去,而人则泪流如雨,对花这样美好的事物难舍难分。人与花如此之多情,但又不能永日相守,“流水落花春去也”,水流去也,花落去也,“无可奈何春归也”,而人亦将亡也。花落不能重开,人亡不可复生,花落人亡之后,“几时重”呢?那是永远不能再重合了。永远不会重合,那不是此恨绵绵无绝期吗?于是词人发出了深深的哀叹:“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啊!这一个九字的长句,前六字写恨,后三字写水,江水滔滔滚滚,无穷无尽,犹如人生长恨之绵绵无期。词的开头至“几时重”各句,层层蓄水,这末一句,势如闸门洞开,满腹怨恨奔泻而出。前面含蓄委婉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让人低首留恋;末句似“只着一字,境界全出”,令人魄动心惊!
后主在词中所写的虽是个人失去故国的痛苦,但却另有一种博大深厚的思想情感,。即如这篇《相见欢》,写的只是林花,实际象喻着一切美好的事物;写的虽是个人之悲哀,但又未局限于一己之悲哀。词的形象表现的是对人生无常,世事多变、年华易逝的无可奈何的种种复杂情绪,这种情绪远远超出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有着更普遍更广泛的内容和意义,好像是包容了人类所有的悲苦和哀痛。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语写尽世人所有相同之心境,精炼所至,唯有此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