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草色万蛙鸣
文/刘艳
朗诵:飞舞

六月的天孩子的面,说变就变。昨天白天还是艳阳高照、蓝天白云,夜晚就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今早还没有放晴的意思。趁着时间尚早,我便打了一把花折伞,穿上洞洞鞋,惬意地漫步在上班的路上。
那雨不紧不慢地下着,七星乐园附近的小池塘里,青蛙的叫声宛转悠扬。听到蛙声,想起小时候。盛夏之夜,群星闪烁,皓月当空,大地安静。窗外的青蛙们在卖力地唱着情歌,屋里的我便央求母亲给我讲故事,如《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神话,都是在月明风清、蛙声阵阵的夜晚听来的,渐渐地睡意上来,沉沉睡去。
明代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刘基曾在《五月十九日大雨》诗云:“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前两句描写夏天雷雨前的自然景象,通过描写雷雨的肆虐,衬托出后两句雨后的宁静和美丽,一池的芳草萋萋,万只的青蛙齐鸣。
宋代诗人赵师秀在梅雨季节,闲来无事,邀请故友前来,久候不至,便情不自禁地写道:“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黄梅时节”是梅子黄熟的江南雨季,用“家家雨”三个字描绘了一幅烟雨蒙蒙的江南诗画,每家每户都笼罩在绵绵细雨之中。“青草池塘处处蛙。”诗人以笼罩在烟雨朦胧中的青草池塘和震耳欲聋的蛙鸣,反衬出了一种江南夏夜特有的寂静的美。蛙声愈是此起彼伏,愈是震耳发聩,就越能突出夏夜的宁静。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成为千古名句,这是他深夜在乡间小径走路时看到的景象: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辛弃疾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盛夏田园美景图,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年的期盼。
雨过天晴,空气清新,蛙啼蝉鸣,悦耳动听。这是仲夏最美的交响乐,叫声唤熟了稻谷、高粱和玉米;催熟了西瓜、南瓜和黄瓜;也能让画家挥毫泼墨;更能让诗人文思泉涌。

作者简介:

刘艳,笔名文丰,税务局公务员,曾任《乐陵税务人》编辑,自幼酷爱文学创作,曾在《山东税务纵横》、《山东税务》、《德州日报》等刊物和“税徽闪耀党旗红“等网络发表多篇文章。
朗诵主播简介:

飞舞,原名杨慧,电视台主持人,性格开朗、乐观向上,喜欢音乐、朗诵,愿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