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40期/总第516期
简介
《方台钓韵》网络诗刊,坚持以弘扬中华诗词传统文化为宗旨,立足于公益运作,为参与的诗词组织和诗友提供作品交流和学术引领方面的服务。
《方台钓韵》网络诗刊的诗路行进口号是——传承法度,提倡真诗,拒绝庸俗。
齐志强 作
【聚萃方台】
——绝句篇
贾宝成
向晚(二首)
莲塘清浅碧风柔,一朵云如天际舟。
吩咐西山衔日去,好教月上柳梢头。
闲云归去半山空,日向西沉水向东。
痴坐晚凉生未觉,一肩月色作披风。
晓行见榴花
莫叹年华似水流,人间五月最温柔。
榴花不问谁来赏,只管随风乱点头。
夏 夜
清池如镜柳梳妆,泉韵无弦动晚凉。
最是听蛙鸣不倦,一声短复一声长。
杨海钱
晨 咏
缺月南天淡泊多,红尘碌碌问如何。
老夫聊作宫商兴,独对苍茫发浩歌。
欧韵公园改造
十年晨韵此中裁,绿色围成已不开。
恐作梳妆耽搁久,何时掀起盖头来?
于建钧
榴 花
春残花渐落,妆点伴君栖。
扯得红裙破,方听百籽啼。
语伟然
旅 人
未踏行程问转期,远山近水总相宜。
异乡最怕无聊月,皎洁偏偏在别时。
王剑文
北马大樱桃采摘园随吟(二首)
玛瑙天然剔透红,由心造化出迷宫。
千丛风味从容得,破晓时光带露逢。
千绿丛生万点红,各呈精彩秀玲珑。
蹇途亦是此滋味,别样酸甜化口中。
马锡斌
自 度
一年又半乱心余,更忝芳邻老者居。
若此匆忙何已已,几番感叹不当初。
剪 花
千枝剪得一枝羞,或有珍珠滚上头。
不是心中无定见,平生只待与君游。
近六一重游母校有寄
记得黉门在岸东,一塘蛙鼓柳朦胧。
而今又上当年月,不识曾经小学童。
仇玉英
榴 花
花冠灼灼绣妆匀,惟待良缘始启唇。
非是熏风来惠顾,长街谁见石榴裙。
刘宴会
石榴树
风吹庭院艳阳天,一树榴花似火燃。
最爱绿阴支晌午,可怜移不到窗边。
为今年夏天的榴花拍照
不许榴花随我老,摊开五月写成诗。
一坛往事封存后,静待他年慢品之。
见石榴花开有感
春心未死只堪哀,世事如风谁可猜。
最是年年忙不暇,一花才谢一花开。
兰谷清音
沿岸(二首)
柳丝十里绾心舟,不载春华似不休。
岸上芦荻禅意示,清波照影见白头。
近岸伊人看水央,柔荑欲试夏微凉。
拂沙千粒皆无我,一缕尘香系墨香。
清晨摘桑椹有记(二首)
抛却烦忧享夏安,清晨尚可觅清欢。
凝眸呆看疏风里,紫紫青青枕叶眠。
忆些酸涩忆些甜,疏影随风问我安。
已近翠株摘紫粒,玲珑铺向手中篮。
昙花开时
窗畔人何寐,听风时有无。
观花还复叹,一霎历荣枯。
陈振中
抖 音
老夫犹揣少年心,也赶潮流作抖音。
介个平台还挺好,大千事可掌中寻。
仲夏绝句
芊芊麦穗齐,恰恰鸟声啼。
云白野溪暗,山高日脚低。
望 虹
云消荷雨过,空跨彩虹霓。
可惜不堪蹬,缘无耸立梯。
李 帆
题老年病科前石榴树(三首)
未向泉石野一涯,千重芳意绕人家。
苔深几簇攒云树,红透小楼碧玉纱。
纷纷车马似云来,落落殷红点翠苔。
门掩黄昏风不语,一枝秾艳为谁开?
不共春风相斗妍,阴阴浅夏自流年。
榴花一树红如火,照彻人间五月天。
小桥流水
遇多年未见乡亲
仔细端祥倍感亲,姓名脑海苦难寻。
当初记忆谁偷走,淡淡唯留一抹痕。
卢世明
富春江畔
晚风吹过子陵台,多少云烟纳入怀。
两岸青山杯酒里,一船明月自徘徊。
高天栓
题吾家石榴花
似燃榴花瞩目红,半如织锦半云彤。
春归犹在惜飞谢,又映满庭绛影重。
题故家燕子新归
廿年不弃作芳邻,故居还认旧垒亲。
又乘清明桃萼雨,堂前剪尾似问津。
高宅生
榴 花
时来五月气氤氲,别样花红总醉君。
天下娇容谁媲美,自然当是石榴裙。
再咏榴花
绿荫一树缀丹霞,清气随风香万家。
不待秋来盈百籽,麦黄时节赏新花。
刘激扬
夏日吟
微风细雨漫芳枝,曲径铺成一路诗。
红瘦绿肥春色去,凭谁解意赋新词?
李梦丽
榴花思
佳期是否早安排?波动春心未可猜。
最美一生唯五月,红妆悄试待君来。
吴丛海
端午节抒怀
米粽情浓艾草香,龙舟花鼓闹罗江。
离骚一曲传天下,屈子精神万古扬。
马元元
晚 霞
暮色苍茫日影低,霞光灿灿染云霓。
人间常叹桑榆晚,应道夕阳景更奇。
贾宝汀
井陉上庄村鸟石
有鸟成峰瞩远闲,葱茏际里任飞攀。
但将翼事从迢递,不识丰登五谷艰。
翟振军
酒 客
煮豆何如爆豆香,小烧日日润肝肠。
三杯过后无愁事,不认家门只认墙。
回老宅
一道野藤横做门,草深难掩旧时痕。
堂屋那架织机处,犹见老娘忙碌身。
孙通君
老 屋
桑榆已去脉留香,坐北朝南土坯房。
多少乡音传世久,千年谱牒续文章。
南 山
初夏游
河自东流柳自闲,无垠曲岸泛轻烟。
鸭鸥亦有凌云志,冲破平湖水底天。
韩金贵
石榴花
亦非国色亦非梅,且任千秋骚笔追。
莫笑风流裙下事,但凭多子便生辉。
宋彦青
石榴花
邻舍剪来三两枝,移栽未忘久扶持。
喜欢多是不由己,笑指花红误早炊。
姚永江
苦 恼
终有心情不可言,小楼独坐月中天。
牛郎织女银河会,一刻相逢又下年。
李庆春
端阳抒怀
天问天无语,怀沙沉汩罗。
精魂冲北斗,碧水耀星河。
付之然
蓝月路网红桥观日落
笑看沉浮多美气,古城新扮落霞红。
万夫争处观千骑,一似陶翁醉野中。
——律诗篇
童 心
老友招饮戏题
乐在江湖问若何,平生飒爽一烟蓑。
尊前惬意须豪饮,笔底长吟复短歌。
新柳当知春令去,红蕉正得雨声多。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酒杯无量波。
杨海钱
榴意初盈
欲读心头蝉意长,榴花合放正应当。
紫枝分绿情三叠,翠叶含丹态万方。
别趣千寻何缱绻,呼云一片自悠扬。
煌煌不恋当年梦,只把风流唱大康。
叶振学
水库岸边初夏即景
莺啭翠枝迎客忙,罗裙飘带桨轻扬。
风吹柳絮飞天雪,日上平湖钓水乡。
随手试尝青杏苦,转头又吻石榴香。
繁花已尽斜阳意,化作浮云向远方。
龙 洋
桃 花
野岭荒村外,一时树树开。
容颜白玉作,气骨赤心栽。
蜂蝶不邀约,晴阴且去来。
乐忧凭自主,莫付水流裁。
雪 梅
荒村野岭边,霜降立春前。
凛冽风催促,频繁雪漫延。
冷香出蕊际,清气满人间。
铁骨可为鉴,柔心惹爱怜。
马锡斌
自 问
闲余捉笔濯心尘,欲向先贤问假真。
子美草堂称野老,右丞空谷隐诗人。
原来未必皆知晓,后代如何却奉遵。
应是文章千古颂,自非浅陋可相循。
自 剖
凡有心中不自如,老来总去话当初。
也曾捕影清华实,谁觉追风落拓虚。
若梦人生消日月,百年魂断宿沟渠。
与其戚戚何难了,或可还留一点余。
尚正欣
水边偶题
野水成波见岸沙,好风才送又吹花。
前汀有韵堪描画,远树垂阴正过鸦。
别趣青山归夏梦,常将细浪浣轻纱。
落霞如绮天光美,幸自开怀一倍加。
尹海英
暮秋返乡偶拾
九盘越过复潺潺,追溯耶溪十八弯。
任尔青红几调色,饶他黄褐半埋山。
问千尺薜何逃世,听一声鸪俱入关。
倩绾烟霞梵音起,松风鼓荡太行间。
木 东
祖 宅
老房青瓦处,记忆已尘封。
咫尺徘徊望,天涯惆怅逢。
寓怀音未杳,留憾梦难成。
籍此诗和酒,年年各不同。
常 红
郊 游
身于郊野中,携手共亲朋。
步入十分绿,眸牵一片红。
时间虽有限,乐趣却无穷。
尤是垂髫语,忽如解语风。
孔祥华
城居有寄
高楼闹市奄霾尘,情素难安问四邻。
梦里家山黄土路,心中野水绿竹林。
分明旧物非新物,谁晓时人是古人。
常羡田园归小隐,云乡何处寄天真?
读易感怀
亘古及今日日新,人生变化似风云。
世间哪有常明月,天下从无不老春。
上善怜民泽后土,厚德载物种福根。
谁知一体阴阳事,水到渠成道理深。
吴丛海
石榴花
许是金乌意未穷? 留她入夏炫高风。
昨敷叶底三分绿,今绽枝头一抹红。
满树冰姿谁亦有,千层玉蕊独称雄。
施朱傅粉知君梦,待等中秋月下逢。
贾宝汀
月季花
一自春来便绽芳,篱边砌下著红黄。
但生秀色由人看,不使清芬任日扬。
贵在娇中身带刺,偏从寂内域盈香。
倾情万目平明里,撷得尘寰热爱长。
刘庭玉
蔷薇花
不论庭苑与山丘,奉献清香无所求。
千载娇妍何磊落,一生潇洒自风流。
赏心对酒游人聚,炫目依栏红紫稠。
过客允偷香两袖,勿偷花朵自招羞。
刘激扬
诗友小聚
蜗居逾四月,诗友聚一庭。
久未尝樽酒,终能闻笑声。
融融今夜醉,切切暮年情。
空盏辞别后,不知何日逢。
尤德木
闲适情怀
闲适情怀远绝骄,无奇无慧自逍遥。
林阴漫步看芳草,水上行舟下曲桥。
小我翻书空认字,苍鹰举翮在高飙。
太平年代躺平死,胜比英豪乱世枭。
马元元
偕老伴游会展广场
满塘蒲草叶芃芃,偶见一莲花正盈。
垂钓渔翁柳阴坐,抒情唢呐耳旁鸣。
数人侃侃谈今古,几处翩翩步乐声。
绿树流莺隐身唱,骄阳无阻影双行。
樊 莉
家乡新貌
碧水蓝天满目收,滨城椽笔写春秋。
青山玉树繁花锦,芳草琼楼曲径幽。
璀璨华灯相绚映,峥嵘地标自风流。
梓乡好景难言尽,口袋园中话不休。
潘安明
中国路
沟壑峰川一线联,彩虹筑路架巉岩。
中国结乐挂云顶,水袖翩安卧岗峦。
收费明捷心悦谕,加油快满价公廉。
神州各地南乡子,万里如游小重山。
【诗话传书】
平水韵与入声字
(摘编自梁国德《入声在声律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诗歌体裁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等演变——这些文体的韵律是很松散的——发展到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即近体诗),其格律与用韵才逐渐严格起来,于是便相应有了韵书的出现。
最早的韵书,起源于汉魏之间的反切注音方法。四声到六朝时代,才逐渐引起关注。至于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作为概念性提出来的,是梁朝的沈括。
四声发音的特点,总结得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日本的《悉昙藏》卷五记载:“平声直低、有轻有重。上声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入声径止、无内无外。平中怒声、与重无别。”后来的《康熙字典》则有《分四声法》歌谣:“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韵书开始是不同地域的文人用本土方言将汉字编韵归类。隋朝一统天下后,音韵学家陆法言编写了《切韵》一书,收录了12158个汉字,共分193韵,其中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此书虽然亡佚,但继而下来唐朝孙愐编制的《唐韵》(原书亦佚失),宋朝的《广韵》、《集韵》、乃至今天还作为标准韵书的《平水韵》,都是从《切韵》一脉传承下来的。
入声逐渐消失于汉语长河,是因为南宋灭亡后,元朝以大都(北京)话为基础,编订了《中原音韵》来取代之前的《广韵》,此韵书掺杂了许多游牧民族的语言,并取消了入声。这是一次语言大换血,是北方游牧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大揉合。入声与浊音都消失了,导致北方语系完全脱臼于古汉语。
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中,平声分上平声下平声,而上、去、入三声皆属于仄声。从元朝开始,韵书将原来的入声分散到其他三声中去,就是说的“入派三声”。
从元朝初年的韵书《中原音韵》看,北方官话已经没有入声了。后来明朝立国,重新制定了《洪武正韵》,以当时尚保留有入声的江淮官话作为明朝的官方语言。逮清兵入关,明朝的《洪武正韵》被冷落,又恢复到元朝没有入声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康熙时代重修了一部韵书《佩文诗韵》,却保留了入声。但这只是为了考场上跟传统的声律文化不冲突,其功用是作为士人科举考试中作诗试帖用的标准韵书,当然也让当时喜好作诗词的人有了用韵的依据。清朝的文人作诗填词还是依据《佩文诗韵》沿袭了入声的,但日常使用的却是没有入声的普通话。
时至今日,依照普通话发音编订的《中华新韵》,将普通话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定义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定义为仄声字,不再区分入声字。
《平水韵》是南宋时期江北平水人刘渊编著的。平水是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是当时全国的出版印刷中心,因为该书刊行于此城,故名《平水韵》。刘渊将宋代官方颁布的科考标准韵书《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注明同用之韵,悉数合并,共107韵。又据钱大昕《十驾斋养新録》卷五考证,刘渊之前,另有金人平水书籍(即山西平水地方管理图书印刷的官员)王文郁所编的《平水新刊韵略》,此书成于金正大六年,分106韵。又据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考证,谢启昆《小学考》载《山西通志书目》录有毛麾《平水韵》一书,毛氏于金大定十六年授教书郎,王书又在毛书之后,那么后代所谓平水韵,应当是肇自于此。以后元、明、清各代,都以《平水韵》106韵为作格律诗押韵的依据,一直沿用到现在。
《平水韵》与《广韵》206韵比较,合并韵部达一百个。到了明清时代,平水韵成为做诗用韵的标准,因此又称“诗韵”。《平水韵》虽然出自南宋和金朝时期,但它是沿袭唐人的用韵来编制的,所以唐诗的用韵与平水韵是一致的。《平水韵》原书虽已散佚,但元明清三朝都有它的重修本,现在通行的《平水韵》是清朝《佩文韵府》一书中重新修订的,与原书差别不大。清人戈载的《词林正韵》作为填词用韵,其所分的词韵十九部,事实上也是进一步归纳“诗韵”即“平水韵”而来。
《平水韵》将汉字按平上去入四声共分为106个韵部,其中入声字有十七部,分别是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方台钓韵》微刊社,是以中华诗词研习会河北创作中心为基础,面向全国,依托微信平台,建立的一个非地域性的网络诗词组织。
《方台钓韵》微刊社的诗路行进口号是——携手诗路,诚敬艺术,拓展交流。
顾 问(特邀作者)
石香元 李葆国 梁剑章 毕元明 陈金锁 王新民
高 谦 孙双平 于建鈞 魏献平 张昌武
名誉社长:杨海钱
社 长:贾宝成
常务副社长:王学彬 仇玉英 刘宴会
副社长:
刘鹿宁 齐志强 姚崇实 尚正欣 高建国 于志栋
李彦英 李爱梅 段有珠 王丙午
主 编:杨海钱
执行主编:刘宴会
常务副主编:李爱梅 于洁茹
副主编:
张佳亮 闫俊峰 李 帆 张 磊 常 红 张玉芳
雷金燕 闫会柳 潘越吟
秘书长:赵 娟
副秘书长:
王剑文 段二强 关胜伶 尤德木 李梦丽 潘安明 许晓亮 王月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