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刘慧
作者/王若子 张宇新 李祥菲
图片/熊胡壮 刘俊慧 李祥菲
7月1日到4日,倍受社会关注的深采“杨永兴黄陂三鲜”,弘扬荆楚非遗美食——“三鲜团团”暑期调研活动落下帷幕。

“黄陂三鲜”久负盛名。
“杨永兴黄陂三鲜”,即鱼丸、肉丸、肉糕三种地方菜,合而为一的统称。尤其在武汉小有名气,曾有游客调侃来黄陂不尝黄陂三鲜便是遗憾。
杨永兴黄陂三鲜亦称老字号,历经百年传承,坚持“四代人一脉相传,百年老字号味道”的理念。其制作工艺独特,色、香、味、俱全。他们在传承“黄陂三鲜”非遗美食文化的同时,亦积极拓展线下门店销售和推出新品。深受当地及外来朋友的青睐,有食黄陂三鲜,如品皇室供品的享受。

作为此次活动的参与者,我们有幸实地见到了武汉市黄陂区罗汉寺镇“黄陂三鲜”第四代传承人黄雄。之后,武汉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三鲜团团”——非遗美食调研团队(以下简称:调研队)又前往“杨永兴黄陂三鲜”中华路店进行了实地采访调研,并参加了该品牌在武昌区融侨滨江城的社区推广活动,随后马不停蹄前往江岸区黎黄陂路街头“青春市集”调研非遗美食,最后到洪山区博文花园小区的幼托班,为孩子们进行非遗美食讲解,结束了传承和弘扬荆楚美食文化的暑假实践活动。

未见食物,先闻其香。据研究队员王若子介绍,他还没走到“杨永兴黄陂三鲜”中华路店门口,就已闻到了“黄陂三鲜”的阵阵香味,走近后发现是店员在炸丸子。“金色的肉丸在油锅里不断翻滚,看起来就酥脆可口,吃起来一定美味无比。店面干净整洁,食品都采用锁鲜包装……”王若子同学惊喜地说。

“杨永兴黄陂三鲜”中华路店的食品
据当地店员介绍说:“现在买‘黄陂三鲜’的多是中老年人,因为他们更喜欢家乡的味道。以前的肉糕比较肥,他们还创新推出了瘦肉板肉糕,比较适应市场需求。”
随后,调研队跟随店员前往融侨滨江城开展品牌社区推广活动。

调研队与杨永兴黄陂三鲜店员合影
“您好,‘黄陂三鲜’了解一下,我们有新鲜出炉的肉圆,还有鱼圆、肉糕哦!”调研队成员帮忙向路过的行人递发传单。
活动期间,人头攒动,沿途陆陆续续有人前来购买。经过采访,我们了解到,大部分消费者对“杨永兴黄陂三鲜”的味道非常满意。一位大爷说:“我从小就吃‘黄陂三鲜’,吃一口‘黄陂三鲜’,完全是地道的家乡味。这可能是‘杨永兴黄陂三鲜’受欢迎的原因吧!”还有人感叹这从前是逢年过节的佳肴,现在却成为了家常菜,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与往年相比较,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他们的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

队员们还主动向行人介绍,黄陂三鲜团队成员们通过实地宣传和体验销售,对杨永兴黄陂三鲜的售卖方式和顾客的购买体验有了更深的认知,更直观地了解黄陂三鲜传播现状,也明白了只有实践中才能出真知。
据了解,“杨永兴”首届短视频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命题是“杨永兴黄陂三鲜的百变吃法”,调研队的成员们纷纷感慨:这个传统美食品牌还真会“玩”!

调研队在教博文花园小区的小朋友经过这段时间的调研实践“输入”,调研队开始思考如何将“黄陂三鲜”非遗美食文化“输出”。因小学和幼儿园已放假,加上疫情防控所限,经指导老师协调,调研队前往洪山区博文花园小区的幼托班,为小朋友们讲解“黄陂三鲜”。
街头上,小不点们的激情特别可爱,现场氛围十分活跃。看到剖鱼的血腥视频场面,有位小女孩赶紧捂住眼睛,说我不要看,后来看了后面的解说,她又说原来鱼圆子是这么来的。

听完讲解,有位小朋友说:“我吃过这个丸子,原来它叫‘黄陂三鲜’呀。”通过调研队的讲解,小朋友们知道了这道藏在自己身边的美食,非遗美食文化的种子或许就此种下。

“三鲜团团——武汉学院非遗美食调研团队”是由12位同学组成的暑假社会实践团队。本实践项目基于指导老师刘慧博士主持的百校联百县项目——荆楚美食“黄陂三鲜”创新推广与传播,开展了为期7天的调研活动。
调研队先后前往黄陂罗汉寺镇、江汉路步行街、黎黄陂路和司门口红巷等地,实地调研了省级非遗“黄陂三鲜”的文化传承和市场推广。“三鲜团团”希望深入了解黄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和困境,以期为其保护传承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并为其他非遗美食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借鉴。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罗汉寺镇的“黄陂三鲜”宛如养在深闺的传统美人儿,静静地等待人们去发现她的美;而杨永兴的“黄陂三鲜”则像新时代的独立女性,毫无保留地主动释放自己的美。同样一种非遗美食,存在的形态判然有别,相信在民间还有更多“黄陂三鲜”有待发掘。
我们希望未来的“黄陂三鲜”能够形成市场优势互补,走出黄陂、走出武汉、源源不断走向全国各地,甚至抢占国际美食市场,让美食文化更浓,让美味更美,让乡村更富……
责编/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