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标本”要榜样
梁鸿鹰
已故山东作家郭澄清凭着自己的革命经历和创作成就,在新中国成立后,本来可以到省城里住高楼、当文化官,像老乡们说的那样吃香喝辣。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到家乡宁津县,把家安在出生地郭杲村的老屋里,与泥土为伴,与乡亲为友,亲近他们,描写他们。当地领导几次劝他回到城里,他依然初衷不改,从而写出了大量反映农村和农民新面貌的作品,成为上世纪60年代与李準、茹志娟齐名的作家,70年代还推出了产生广泛影响的长篇小说《大刀记》。最近,在纪念他的研讨会上,人们再次提起赵树理和柳青这两个毅然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创作根据地的作家,再次谈到他们精神的可贵。

但问题恰恰就在这里,我们每年都在若干场合听到赵树理、柳青这两个名字。赵树理和柳青这样的典型,已经成了正确处理文艺与生活关系的“标本”,他们是我们论证问题的有力论据,是支持我们论点不可辩驳的“杀手锏”,只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典型了。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事情:一个地方的作家,写出了一点名气,产生了一些影响,地方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就马不停蹄地把他往上调,由乡里调到县里,由县里调到市里,再调到省城,让他们离开土房、换上皮鞋,得到生活待遇上的实惠;但同时,创作的根基被抽掉,创作的血色日渐稀薄。
也许,当下最重要的不是笼统地赞扬赵树理、柳青、郭澄清们的精神,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从机制上、措施上保证这些精神的继承和光大,使他们不成为标本,只是被陈列在博物馆里供人们参观、瞻仰,让人们在发感慨时提起,让领导在讲话时被点到。我们的人才培养机制,应该更多地从作家艺术家创作和成长的实际出发,更多地在加强作家与现实生活的血肉联系、密切艺术家与群众的关系方面想办法、出实招,不要花大力气让“人才”脱离创作的泥土、脱离获得火热生活滋养的环境。果如是,将大大有利于我们的事业。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第二季)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第一季)
征 稿
各位文友,《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第一季《璞玉集》,已经正式出版发行,共入编包括著名军旅作家苗长水将军在内的十六位作家,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先生题写书名。
为应对书号价格越来越高涨,作者出版不易的局面,给各位作家、作者提供轻松出版的机会,搭建好对外交流平台,《都市头条·济南头条》、《极光文艺》,联合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国家正式出版社紧密合作,拟分别编辑出版: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第二季),本季收录16位作家的散文作品,每人20个页码。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第一季),本季收录16位诗人、诗词家的诗词作品,每人20个页码。
每位作者配清晰的照片一张并附200字左右的作者简介。作品不涉及敏感难以出版的题材,所投作品自己按重要程度先后排列,便于编辑取舍。
由国家正规出版社单书号正式出版,并附图书光盘一张,每人费用3000元,《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第二季)、《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第一季)出版后,每位入编作者获样书100册,并参加有著名作家、评论家及相关媒体参加的新书发布会、座谈会,图书将捐赠国家、省、市图书馆和相关大学图书馆收藏,入编者还可成为《都市头条》、《极光文艺》签约作家或者专栏作家,并可在《都市头条》开设专栏或专题,择优在《极光文艺》纸刊或其他纸刊推荐发表作品,还可以介绍加入山东省写作学会等。
欢迎各位作家联系入编。如有出版书籍的文友可单独联系,丛书及独立书号均可,全国多家出版社常年紧密合作。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