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的“小老头儿”
文/刘鸿鸣
我的书桌上,摆放着一块有拳头那么大的石头,灰白粗糙的面色中,高凸的部分是黑的,很像一个高额头的老人坐在那里凝望。
送我石头的人叫它“小老头儿”。
这块“小老头儿”,来自遥远的新疆阿勒泰。那是在哈巴河畔,与吉林省援疆干部话别时,一位爱好收藏的老乡送给我的。
同行的几位劝我,大老远的你带它干啥,这样的石头阿勒泰满地都是。我犹豫过,还是选择放在了背包里——这块不值钱的“小老头儿”,凝聚着一位吉林援疆人的乡情。看到它,我仿佛又来到阿勒泰,来到了可可托海、布尔津、哈巴河、吉木乃,来到了一群吉林援疆人中间。
(图片拍摄 :陈艳丽)
吉林省第三批援疆的209人,是今年二月下旬进疆的,分布在阿勒泰地区一市三县。在那里,他们工作在教育、卫生、林业、水利、城建等多个部门的多种岗位。
九月下旬的一个傍晚,在哈巴河畔,我们一行见到了二十多位来自白城市的援疆人员。言谈中得知,在短短的几个月里,他们之中的几位医务人员,就多次到偏远牧村开展“送健康边疆行”活动,解决了那里牧民看病难的问题;还有多位教师,通过“青蓝结对、师徒同堂”等形式的传帮带,提升了当地的教育教学水平。这些好的做法,让我们印象深刻。印象较深的还有一个人,他们叫她大姐。这位大姐叫杨晓波,来自白城市中心医院,个头不高,挺“富态”,亲切的目光中透着几分倔强和威严。今年57岁的她,三年援疆结束就面临退休了。这个年龄还能来援疆,让我们多了几分敬意。她说,我是年岁大了点儿,当听说这里需要妇产科医生,我还是咬咬牙听从了组织的召唤。在哈巴河,她是屈指可数的妇科专家,很多大型的复杂手术都由她操刀。业余时间,她还到多家单位为女同胞作健康知识讲座,普及妇科知识。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他和姐妹们学会了《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等多首新疆歌曲,还学会了《黑走马》等多个哈萨克族舞蹈。她说,有时晚上睡不着了也想家,丈夫身体不好,家里还有个八十五岁的婆婆。好在当地的领导很关心,又有这帮兄弟姐妹的照应,有时,还有前来感谢的哈萨克族群众,让我很温暧。当有人提出眼下最犯难的是什么,她说是语言交流问题,并表示要尽快学点日常的哈萨克语,能交流了,也便于多做点事儿,没白在这里工作一回。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交流座谈中,我们还认识了利用阿勒泰独有的欧洲黑杨,进行单株杂交育种的林业专家金培林;认识了设计城镇绿化美化的园林专家林存杰,认识了忍着肾结石病痛,还在为援疆工作人员搞好服务的领导干部齐忠,认识了在省内外报刊发表多篇教学论文,并多次获奖的历史老师王洪泉。其中,来自大安市一中的王老师坚持业余创作多年,又让我们多了几分亲近。做为援疆人,他不忘援疆的主题。现抄录他的一首诗词:《“三·八”妇女节寄予援疆女同胞》。
古有木兰着铁甲,今看姐妹走天涯,巾帼不让须眉志,异域放歌展风华。
此行的吴文昌团长得知王老师爱好文学创作非常高兴,鼓励他及所有援疆人员要不负组织重托、不负新疆群众、不负家国情怀、不负援疆岁月,争取每个人都能写出一部个人的援疆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车在吉木乃广袤的草原上奔驰,一幅天苍苍野茫茫的自然景象,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没想到让我好奇的,竟然是沿路两侧隔几十米一个的电柱上,都有个向下垂吊的红色箭头。后来司机告诉我们那是路标。冬天下雪,这里有一米多厚,白茫茫的一片,只要顺着路标的中间走,就不会迷路。原来这片美丽的草原还是个雪灾经常发生的地方,冬天很容易把人“困”住。难怪吉木乃全县只有3·9万人了,没点“胆量”谁敢来?没想到三批松原市的援疆人员都工作在这里。我为这些从松花江畔来的老乡们点赞!吉木乃,是一方勇敢者奋斗的天地,是一块开拓者拼搏的乐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吉木乃边境口岸,我见到了几位陌生的松原老乡。在与大家握手时,一位长岭县的援疆干部认出了我。原来他是长岭县文联小周的家属。他是和爱人小周带着孩子一同来援疆的。小周在基层组织部门工作,是吉林省组织援疆的忠实执行者。她与同志们一道注重加强边疆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用国有资本和形成的产业系统对组织支援,通过打造“冰雪圣城”和“千里画廊”等阿勒泰的品牌项目,有效地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让人人受益,增强了各族群众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遗憾的是,我没能见到小周,赶巧那天她在执班,正头戴钢盔、身穿防暴服,手执着盾牌和“1238”,坚守在反恐维稳的前沿。在与大家的座谈中得知,九名援疆干部曾到别勒阿热克村开展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认亲活动。援疆医疗队曾多次开展了“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义诊活动。他们还举办了援疆专家传帮带结对子仪式,一对一、手把手地进行人才培训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特别是他们实施的扬水灌区饲草料地项目,增加可耕作农田10万亩,将其中1万亩作为县内35个薄弱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可增加各村收入7·25万元。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正当座谈进入高潮时,一位身材壮硕的年轻女子推开门就说:“哎呀,来晚了,来晚了。”原来这位浑身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女子,是刚刚录制完《吉木乃新闻》赶过来的。她来自松原人民广播电台,曾是综艺类节目主持人。吉木乃广播电视台采编录播人员不足十人,以哈萨克语节目为主。她来后,主动请缨当记者当编辑又当播音员,用她的话就是:“累,并快乐着”。她是孩子刚生下不久就带着孩子来的,从此,一个综艺类节目主持人硬是承担起汉语新闻节目的播音重任。同行的一位女作家问她:“孩子才几个月,你在这里能行吗?”她一脸无所谓地说:“援疆是我的梦想,为想干的事儿付出点,值得。”说完又不好意思地提前离去——她要回到住处,孩子还在等她喂奶。

在布尔津,通化市实施的安居富民、牧民定居、“两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乡村远程站点建设等29个援疆项目,投入资
3213万元,可谓是大手笔。
在可可托海,站在伤痕累累的为国家做出巨大牺牲的三号矿坑前,我们受到的震撼是空前的。当年,就是这个矿坑承担了近一半的国家债务,让我们看到了它的伟大和担当。身边奔流的库依尔特河,不停地激荡着我的心房,仿佛在提醒,不能忘呵,不能忘记五万名边疆建设者默默的奉献!
在阿勒泰地区,除了援疆的专业技术人员,我们还结识了两次援藏、这次又来援疆的地委副书记孙立君和各县、市的负责同志。在个人利益、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时,他们自觉地服从国家利益,自觉地听从党和祖国的召唤,远离故土和亲人,与各族人民携手建设边疆,已经超越了一已小我的人生。就像阿勒泰满山遍野的石头,他们与一代又一代的边疆建设者和保卫者,为我们的时代矗立起一座座精神的丰碑,为我们的社会夯实了价值的地基。
此刻,我又看到了书桌上摆放的“小老头儿”。我们对视着,陌生地打量着——感觉它不再是一块平凡的石头,它凝结着浓浓的乡愁,简直就是从古到今所有吉林援疆人的化身。它高高的额头凝聚着光荣和梦想,宽阔的胸怀激荡着不懈的追求。落叶归根、心系故土,于是才有了这块“小老头儿”,让我陪伴着走回家乡。
捧着这块还乡的“小老头儿”,突然觉得自已的生命与更远的远方相连了,与更多的生命相知了,对意义的世界也多了几分向往。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代又一代援疆人用行动追寻价值,已经沿着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和伊犁河向着意义的灯塔扬帆起航。但愿这块还乡的“小老头儿”,能在松花江上不断校正我的航向——长白山这座意义的灯塔,不但标出了精神的高度,许多年前就开始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作者简介】
刘鸿鸣,男,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委员。
在《作家》《中国作家》《人民文学》《诗刊》《吉林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几十种报刊发表过诗歌、散文。
著有散文诗集《远去的帆影》、《对一座雕像的述说》、《梦中的蒙古马》及长篇系列散文《达里巴人手记》等。
作品曾获吉林文学奖、孙犁散文奖和查干湖文学奖。
【老丫文苑 :创始人】
陈艳丽,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华夏诗词文学社:社长主编》江南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有诗词、散文、小说《老丫》。经常发布在《江南诗絮》《都市头条》《北方都市文化》《松原日报》《松花江》《温馨微语》《艺苑百花》《大江诗社》《巴马文化社》《中国爱情诗刊》《花花上酸菜》等报刊与微信公众平台。



金牌主播朗诵热线:
传奇: 13436847700
智昊:13756148336
阿桂:13943822385
天乐:13991678287
(备注: 作者可以选择您自己喜欢的主播老师为您朗诵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