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董素印简介:
江苏省射阳县政务办董素印,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某市级网站特约编辑,从事新闻宣传、党委秘书、新闻采编、党史研究、政务服务等工作三十多年,100多万字新闻、文学作品被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各级媒体采用,获评首届鹤乡文化英才,入选《中华文化人才库》。

“总渠”树立新“地标”
董素印(文/江苏射阳)

在春夏之交的罕见干旱中,苏北灌溉总渠昼夜奔流不息,源源不断地将洪泽湖的宝贵甘露引进来,又马不停蹄地将清澈湖水输出去,保障了沿线数百万亩农田的灌溉、抗旱需求;同时,作为淮河入海渠道,她与秦岭、淮河一样,天然地承担起中国南北分界线的功能与作用。无论是灌溉抗排,还是地理位置,苏北灌溉总渠都历史性地、而且将永久性成为中国版图上的新“地标”。
苏北灌溉总渠西起洪泽湖,东至扁担港口注入黄海,横贯淮安、盐城两市,渠道全长168公里,其中在盐城境内长达99公里,是淮河洪泽湖以下排洪入海通道之一,又是引进洪泽湖水源发展废黄河以南地区灌溉的引水渠道,兼有排涝、引水、航运、发电、泄洪等多项功能。总渠设计引水流量500立方米/秒,汛期排洪流量800立方米/秒,承担里下河和渠北地区360余万亩农田的灌溉、排涝和抗旱重任。
历史赫然记载着淮河沿线地区几次重特大洪灾及其造成的严重损失和重大危害:

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流域内各支流、干流等地区120多个州县受灾。尤以淮北平原地区灾情最为严重,“平地水深丈余”,“舟行树梢,人栖于木,”“大水进城关市几没。”
清世宗雍正八年(1730年),沂沭泗水系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水,《莒州志》记载:“夏五月初旬阴雨连绵四十余日。六月十九日大雨如注七昼夜,无一时止息,二十四日洪水横流,东至屋楼,西至浮来,接连四十余里,平地深渊,……乡区村庄坟墓骸骨随波而起,沙压良田,沧桑尽变,人畜漂没,不可胜言。”
1921年淮河流域由于连续两个月以上的长期降水,形成了全流域的大洪水,根据当时淮河流域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四省灾情调查统计资料,农田淹没面积近4973万亩,灾民760余万人,财产损失2.15亿银元。其中以安徽、江苏两省灾情最重。
1931年6月下旬至7月底,淮河流域不断出现持续长时间的大雨和暴雨,灾情极为严重,据统计,全流域淹没农田7700余万亩,受灾人口2100多万,死亡人数75000多人。灾后瘟疫流行,急性传染病蔓延城乡,仅江苏省高邮县统计死于瘟疫的就有数千人,经济损失高达5.64亿银圆。
1938年日军占领徐州继续西侵。国民政府企图以黄河阻止日军,先后两次在黄河赵口和花园口扒开黄河南堤;据1938年当年统计,淮河流域受灾面积共5.4万平方公里,灾情较重的44县(市);许多县淹地1米以上,共有391万多人外逃,90万人死亡,死亡人数占原有人口的4.6%,经济损失达10.92亿银圆。花园口决口历时9年,所造成的深重灾难无法估量。
面对淮河的不断泛滥和对沿线地区造成的严重灾难,1950年,共和国开国领袖毛主席多次指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在开国总理周恩来的周密部署并亲自组织下,当年冬季,安徽、江苏、河南三省治淮区统一组织80余万民工投入到治淮工地上。其中的一条长达168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就是治淮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民工苦战80多天就全面建成,使满目疮痍的两岸地区突然焕发了勃勃生机。

如今,苏北灌溉总渠沿线分别建有进水闸、分水闸、腰闸、挡潮闸和水电站、船闸等建筑物。沿总渠两岸建有灌多座排涵洞、排涝闸和跨河公路桥梁。在多功能设施的强有力协调下,桀傲不驯洪流河水温顺地为我所用,创造财富,推动发展。即使治淮后也发生过多次重大洪涝灾害,但所带来的损失和危害远远低于过去历次洪灾;尤其是随着总渠建设功能的日渐配套提升,有效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涝灾害已成为现实,为里下河地区灌溉和淮河下游排洪作出过、并将持续作出重要贡献。
同时,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作为淮河入海河道,苏北灌溉总渠在地理位置上有其独特优势和作用。总渠以北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以南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总渠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它和秦岭、淮河一样,是中国地理区域的湿润和半湿润区域,是南北方分界线的组成部分。也日渐成为中外游客和气象爱好者的“打卡”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