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魏群校长的三点教诲
退休后我在淮南市田家庵区老年大学诗词班教授古典诗词,十多年来结识了很多诗词爱好者。前年开学时又来了一个名字叫做魏小玲的女诗友,不高不矮,不胖不瘦,淡淡地坐在第一排。 
那天,我在讲课时不经意讲到淮南一中有很多水平很高的语文教师,如马恕龄老师教授古典诗词时,讲解的深入浅出,细致透彻,深得学生们的崇拜,吴均达老师教学现代诗歌,一次观摩教学,吴老师讲授郭沫若的《长江大桥》,讲课时把自己的文采和口才表现得淋漓至尽,至今老同学们在聊天时还经常赞扬吴老师的学识。这一段时间我向语文老师们学了很多有关诗词写作的知识,也是我对古典诗词的启蒙时期。

课后,新诗友魏小玲问我:“唐老师,你是淮南一中的吗?”“是的”我点了点头说:“是姚家湾老一中56级的学生。”“你认识魏群么?”我有点奇怪魏小玲提出的问题,但还是回答:“魏群是我们的校长,我当然认识。”魏小玲显得有点兴奋,跳了起来:“唐老师,魏群是我父亲,我是他的小女儿呀!姚家湾老一中的学生都喊我小师妹呀!” 哦,魏群校长。一个经常在回忆中思念了六十多年的高大形象渐渐清晰起来。 
一九五六年夏天我幸运的考上了淮南一中,九月一日到学校报到时,看到的一切都那么新鲜,怎么学校那么大呀,有教学楼,有寝室,有洗澡堂。还要上晚自习,还有课代表,真奇怪!那年我刚满十三周岁,小不点儿,坐在第一排。第一天上晚自习,我傻傻的坐在那里,正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些什么,门一开进来一个老师。这个老师个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他走到讲台前,用响亮的北方口音自我介绍说:“我是魏群,是这个学校的校长。” 我们瞪着眼睛怯生生地看着他,是校长呀!

魏校长挥了一下手,接着说:“我祝贺你们考上了淮南一中,淮南一中也欢迎你们!” 魏校长低头看看我们坐在前排的一些小孩子笑着说:“你们虽然年龄还很小,可要是在古代你们都已经算是考上秀才了。现在离开父母来淮南一中上学,你们父母也不可能跟来照顾你们,你们要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我给你们提三点要求,第一个要求是吃饭要吃饱,第二个要求是晚上睡觉要盖好被子,第三个要求是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校长讲完话,招招手就走了。我们几个小孩都不知道和校长说声再见,也不知道站起来拍拍巴掌。还在那里叽叽喳喳瞎议论,有的说校长怎么不训话呀!有的说校长一点都不厉害,倒像一位和蔼的学生家长。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二年就要过去了,我也长个子了,座位从第一排换成了第二排。 一九五八年的传言很多,都说到秋天,淮南一中就要搬到洞山新校区去,姚家湾的老校区将改为化工部淮南化学工业专科学校。我们初中学生就随着改制进入淮南化专预科学习。我们的魏群校长也将升任淮南市委宣传部部长工作。 六月的一天晚自习,魏校长又来到我们班教室,他穿着一件白色衬衫,袖子挽得高高的,显得很有精神。我们和校长相处两年,见到校长都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大家都很快站起来鼓掌表示欢迎。

魏校长伸了伸手示意同学们都坐下,说:“同学们好,我的工作有些变动,今天是来和同学们告别的。”魏校长又说了几句客气的话,接着说:“在分别之际,我以一个长者的身份给同学们提三点希望,第一是希望同学们在政治上要求进步,早日加入共青团,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是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将来都成为工程师。第三是希望同学们以后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以后再也没有见到过魏群校长。前些年同学们之间相传,说魏群校长已经仙逝而去,他的英灵安息在淮南窑山新四军纪念林。后来在老一中小师妹魏小玲诗友的指点下,我于去年秋天来到了魏群校长安息之处。

新四军纪念林很大,有银杏树,有红枫树,有松柏树,还有无边无际的菊花和山花,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颇为美丽壮观。我站在挂着魏群校长姓名铭牌的大树前伫立良久,心中默默地悼念着想要说的话。校长啊,我们分别六十五年了,我一直没有忘记您的教诲:吃饭要吃饱,睡觉要盖好被子,还要好好学习。今天您的学生来看望您了,来向您老人家汇报了,当年只有十三岁的小孩子,听从您的教诲,后来入团了,入党了,成为工程师了。一九六二年蒋介石残匪企图反攻大陆的时候,我报名参加了解放军,成了一名光荣解放军战士。

魏校长啊,在相会之际,按照本地的习俗,我要向您敬三个礼。第一个礼敬得是鞠躬礼,那是淮南姚家湾老一中的学生在向自己的校长敬得师生之礼,以感谢您的三点教诲。 第二个礼敬得是军礼,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军的一名新兵在向新四军的老革命老首长敬得军人之礼,以感谢您的三点教诲。山风吹来,带来了一阵阵秋日的芳香,满山的树木枝叶也吹得哗哗直响,我满头的白发在秋风中随意地飘动着。这时我恭恭敬敬地敬了第三个礼,一个中国少年先锋队的队礼,那是当年只有十三岁的少年在向他的长辈敬得革命之礼,以感谢老人家的三点教诲。

当我的右手高高举过头顶上时,蓝色的天空中飞来一行南去的大雁,穿过一片片白云渐渐远去,留下了一阵阵令人心碎嘎嘎叫声。红色的枫叶,金黄的银杏,苍翠的松柏顿时都暗淡下来,我的心中涌出一阵酸楚,声音有些哽咽。再见了,敬爱的魏群校长!





唐加成,原淮南一中56级学生。中共党员,解放军第60军退伍军人。现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淮南作家协会会员,安徽淮南舜耕山散曲社指导教师。退休后,淮南田区老年大学诗词班教师,2020年评为安徽省老年大学优秀教师。





淮南舜耕山散曲社坐落于舜耕山麓。它枕着松涛,偎着淮河,纵情在美丽的八公山,放歌于四季如春的淮南。望着如诗如画的舜耕山脉,松柏翠绿,云烟袅袅,群山萦绕,此起彼伏的山峦逶迤壮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走进这座古城,走进舜耕山麓,让人流连忘返,使人遐想无限!安徽淮南舜耕山散曲社成立于2014年9月,在淮南文坛是首创,并于2019年12月,挂靠于淮南硖石诗词学会。不仅推动了淮南散曲创作的发展,也让散曲文化像一朵娇艳的鲜花绽放在舜耕山上。
淮南舜耕山散曲社依托淮南市田家庵区老年大学而建立,选举了耿培荣同志为散曲社社长。赵迎光校长、王胜利先生、苏林生先生皆为名誉社长。具有省级优秀教师证书的唐加成先生担任舜耕山散曲社的教学工作,兼任学术顾问。同时,聘请资深高级教师时英武先生同为学术顾问。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淮南舜耕山散曲社已经历了八个春秋。在这八年的时间里,本社先后在《中国当代散曲》、《楚风汉韵》、《炳烛诗书画》、《淮上风雅颂》、《中华散曲》等全国性的权威刊物上都有多篇作品发表,并取得颇丰的成绩。其中,全体社员参与《中国当代散曲大典》的组稿活动,收录了本社29位社员的145篇散曲作品,并专题介绍了淮南舜耕山散曲社的发展历程和成就。2021年4月,本散曲社荣获《红船百年》全国诗词创作大赛团体一等奖,其中九人获得个人一等奖。2022年5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诗颂建军九十五周年”诗词创作大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其中12人获得个人一等奖。另外,舜耕山散曲社还辑集了《舜耕山散曲集》、《舜耕山辞赋集》、《舜耕山辞赋集2》、《舜耕山辞赋集3》等作品。这些成绩的取得,令人可喜可贺!
成立至今,舜耕山散曲社得到了各级领导以及各界同仁们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在本社成立八周年之际,真诚祝愿散曲社越走越远,越办越好!敬请关注公众号,欢迎各界人士和散曲爱好者们携手共进,共同来繁荣和发扬散曲文化!谨致以衷心的感谢!

声明:以上图片来自于网络,若有问题请联系平台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