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只摆渡船
——吴战林先生小记
文/孙兆贵
你是一只老船,
总停泊在岸边,
把一批崇拜缪斯的年轻人,
摆渡到理想的彼岸……
——作者题记
吴战林先生是我学习写作的启蒙老师之一,也是我的忘年之友。
1989年6月的一天,在文学的天地里我与吴战林先生相识。在此之前,我就知道他是扶余新闻界和文学界的一位前辈,曾热心扶植过许许多多的文学青年和新闻写作通讯员,是人们公认的一位好老头儿。那年他已年近花甲,身材魁伟高大,红光满面,待人亲切,说话和气,目光中流露出他的善良与坦诚。
他对我说,要想搞文学创作,首先得要学会做人。只有做一个正直的人,才能写出表里如一的好文章。这句朴实而又深刻的话语,令我终生难忘。
吴战林先生是这样说的,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文人的架子。遇上谁有困难,他就慷慨相助。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一次又一次地为我购书、邮书,帮我修改和向各地报刊推荐习作。我在文学创作方面所取得的点滴成就,也包含着我的老师吴战林先生的一片苦心。
吴战林先生经历坎坷,逆境多于顺境,少年时代因家庭贫困断断续续只读了五年书,由于他的勤奋好学和对文学艺术的不懈追求,他这个顶着高粱花子长大的孩子,从五十年代初就开始在省内报刊发表新闻报道和各类文学作品。1956年4月,23岁的吴战林被调到《扶余县报》当编辑。县报停刊后,又调到县广播站当编辑、记者。当时正值他的创作旺盛期,每年都有上百篇的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见诸省内外报刊。他记录整理的快板诗人王久昆的诗集《歌唱新农村》,曾由吉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然而,1958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吴战林先生被打入“另册”,被迫停止了编辑工作和创作活动,在人生的道路上度过了二十多年的艰辛岁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吴战林先生才恢复了编辑职务和文学创作的权力,此时他虽年过半百,但仍然充满活力。他回到了阔别二十一年的扶余县广播电视局编辑部后,带着重新握笔的喜悦,不但撰写了大量新闻报道稿件,而且还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他先后在《吉林日报》《城市晚报》《诗人》《参花》《民间故事》《民间文学》等省内外几十家报刊,发表各类作品300余篇(首),约三十多万字。1981年,他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玉凤山》获吉林省民间文学优秀奖。1982年,他搜集整理的《满族民谣》在北京《民间文学》上发表后,又获“关东三宝”作品奖,他的作品曾多次被选入各类文学作品集中。他还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协助扶余文化馆筛选、整理出版了《吉林省民间文学集成·扶余故事卷》。吴战林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民俗协会会员,扶余区民间文学者协会副主席。他大半生的文学创作活动,已被载入《中国现代艺术人才大集》和《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新闻人才传集》。
近十年来,吴战林先生跑遍扶余城乡数百个村屯,搜集记录了近二十万字的民间文学资料。而今他虽已年老退休,仍夜以继日地整理抄写着大量的民间传说、民歌、民谣、民谚。他决心在有生之年努力将这些宝贵的民间文学资料整理成篇,作为一笔精神财富贡献给社会。
在扶余文艺界,吴战林先生是人们公认的伯乐。凡是向他求教的,无论职务高低,贫富贵贱,他都会全力相助。几十年来,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有很多人在文学方面获得了成就。他如同一只老船,辛勤而热情地将一批批年轻人,摆渡到成功的彼岸。如今有的人已成为作家、记者,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而他从不图任何报答。他把功名利禄抛到了脑后,而把文学视为一种神圣的事业,继续用那支伴他大半生的勤奋而充满灵性的笔,写世间的炎凉,写人间的悲欢……
“老牛已知黄昏日,不用扬鞭自奋蹄”。愿我的良师益友吴战林先生不断有新作问世。
我,期待着……
本文 发表于《松原日报》1994年12月31日

作者简介:孙兆贵,1965年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现在扶余市文化馆工作。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小小说学会会员。曾在《当代小说》《四川文学》《百花园》《小说月刊》《天池小小说》等发表小说多篇,有作品被《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转载,并入选全国小小说年选、精选、排行榜和全国高初中语文考试模拟试题,连续三次荣获松原市查干湖文艺作品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