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 凉
倮 虫
人们用炉火烤来夏天,又用扇子扇走酷暑,这看似荒唐的举动,其实为了很实际的生活目的——取暖和纳凉。
若非取暖、纳凉所需,抑或天生白痴、神经失常,人们决不会炎夏酷暑烤大火,数九寒天里扇扇子。夏炉冬扇一语,出自东汉王充的《论衡.逢遇》:“今则不然,作无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这说的是时评言论须合时宜,后人则用以比喻做事不合时宜,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得不到任何好处。细想一下,也是。假如您身在官场舞文弄墨却与当时的需要毫不靠谱,恐怕没有哪棵大树会乐见您乘凉其下。
纳凉素来无定则,一切得看弯刀能否遇到瓢切菜。“竹深留客处,荷静纳凉时”,这说明一向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也曾有过一番“雨后陪诸贵公子纳凉”的惬意。如今,出租车司机整天蒸在车里,使用空调纳凉与自然纳凉具有天壤之别,却没有受人利用的悲哀——汗流浃背就图过好自家的日子,烈火灼肤心不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表达了唐代李绅对农夫的深切同情,可在清代郑板桥的眼里,农夫却成了“天下第一等人”。君不见,“天下第一等人”的纳凉,除了凉风、树荫、冬暖夏凉的屋舍和窑洞外,就凭自己头上的一顶破草帽?但仅就农人顺其自然的“纳凉”而言,只要他们的草帽不被人掠去当了尻垫子,那就烧了高香或是自家的祖坟上冒了青烟。难怪董必武前辈曾示儿:“吾意亦云然,世为农好。”……相比之下,尤为可怜的纳凉者,其实恐非失身上了莺歌燕舞的“画舫”的文人莫属。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隆冬时像个“猴子啃大蒜”,闷热中不被烤成“木乃尹”也是一副火中取栗的样子,遇不上嘉树无凉可纳,到头来只不过落个“能写”的口头封赠而已。
不过,人要活着就得有口饭吃,凉则大可以不纳。退一万步想,没树自个儿栽,没草自个儿种,况且,举目无闲田,独我会饿死?但愿世人都能坦然“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尽管世事无常多冷暖,人心自古逐炎凉。(2003年12月12日)
[作者简介]刘万成,笔名止若、迂叟、倮虫,陕南镇安县人。花添三千朵,尘封五百层,仅剩业余在报刊发表杂文、散文、诗歌、小说、文赋、评论等作品二百余万字,著有《虹麓漫笔》《一蓑烟雨》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