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水磨印象
文/公明
前年五一期间,朋友游览汶川县水磨镇回来,立马就对我兴奋地夸耀说:“水磨古镇,不虚此行!”接着,朋友还绘声绘色地描述:“‘水磨羌城’羌碉巍峨,熠熠生辉;‘春风阁’雍容华贵,韵味悠长;民居羌寨错落有致、特色浓郁。”看着朋友得意洋洋的模样,我真的是羡慕得不得了。自此,水磨镇便成了我深情向往的地方。
去年10月30日,我终于如愿以偿地游览了让我魂牵梦绕的水磨镇。
旅游车在前往水磨镇的公路上飞驰,心情迫切的我却嫌车速太慢,不停地询问司机:“还有多远?”当听说快到水磨镇了,我就迫不及待地趴在车窗前,远远地遥望着水磨镇:巨大的水车、阶梯状的水幔、色彩鲜艳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崭新的楼房,还有那巍峨挺拔的朱红色的羌碉……一座全新而美丽的小镇就不停地在我眼前晃动。
车一停下,我就急忙跳下车来。迎面而来的便是高大挺立的白色碉楼,上面书写着“水磨羌城”四个枣红色大字。碉楼下方还有“广东佛山援建”六个枣红色小字,这说明水磨镇在“5·12”大地震灾后的重建之所以被誉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既是水磨人历经磨难、辛勤打造的结果,更是融入了南粤同胞的深情厚谊和诸多的南粤风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吟诵着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我漫步在青石板铺成的街道,领略新建小镇的风韵,观看具有羌藏风格的石头屋子,寻觅那支久远的羌笛。果然在不远处,我就发现了一只玉手托笛的青铜雕塑。传说王之涣诗中描写的那只羌笛,就是产自这里。现在,水磨人用它作为标志,以表明其历史的悠久。
从导游的解说中获悉:水磨古镇因水磨而得名。水磨就建在小河边,利用水的冲力,转动石磨,不需要人来推磨。水磨磨出的豆浆做的豆花特别好吃,有客人来了,主人就会用水磨磨出的豆花招待客人。听着导游的解说,我不知不觉中走到了和谐广场。就在和谐广场旁边,我看到了传说中的水磨,同伴们立即在这里拍照留念。如今,水磨默默无语,但它已作为一个文化和历史的符号摆放在这里,让大家不忘水磨镇的来历。
漫步和谐广场,我发现,这里的建筑既有藏羌同胞喜爱的白塔,也有古色古香的汉族戏楼,真正体现了民族团结和谐、大爱无疆。就在这羌城与禅寿老街连接处,有一古朴、庄严的牌坊,牌坊上面分别挂着“水磨羌城”和“禅寿老街”的牌匾以及对联。羌城这面的对联写的是:“古蜀桃源别有洞天”,“西羌古镇更无胜地”;老街那面的对联内容是:“水流禅寿滋养一方水土”,“磨瑞老街迎接四海宾朋”。
步入老街,眼前一亮。重建的老街沿街楼台亭阁,白脊青瓦古朴典雅,窗雕棂刻,尽显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特色。恢宏大气的“万年台”,既秉承了原有风格,又不局限于历史原貌;庄重神圣的“字库塔”,透出深厚的文化积淀;按当年风貌恢复重建的二进四合院布局的“大夫第”,由前厅、正厅和左右厢房组成,门楼式悬山顶,穿斗式梁架,四水倒塘的天井,再现禅寿老街建筑曾经的辉煌;禅寿老街上恢复重建的民居既注重整体和谐统一,又讲究单独效果,将昔日古镇所蕴含的浓厚乡土风情、乡土文化和重要的历史记忆再次展现在人们眼前。
老街的街道不宽,但很整洁,街道两侧路沿水沟汩汩流淌着从山上引过来的清泉,给这座小镇带来无限生机和灵气。街道两侧民居的房檐下大都挂着五星红旗和串串灯笼,灯笼上均有“水磨古镇”四个行书字。底楼均为门面,有的为百货商店,有的则是旅店,有的是饭馆、茶园、水吧等等。

来到雍容华贵的“春风阁”,但见其入口两边的立柱上,挂着一副对联,上下联的内容分别是:“羌笛何曾怨杨柳”,“春风吹生新汶川”。它表示经历了大灾、见证了大爱、创造了大奇迹的汶川人,将在建设新汶川的征程中继续成长壮大。登上“春风阁”,放眼四望,顿时感觉:山风浩荡,神定气清;天地悠远,意惬心平。真是“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游罢“春风阁”,我们就在老街一家叫做“豆汤饭”的饭店里就餐。在那里,我尝到了水磨镇的豆花,是那样的细腻、滋润、爽口。掬一口淡黄色的豆花水在口中,苦涩中有回甜,而且甜味悠长。


简介:龚飞,男,四川泸州人,大学本科毕业,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1963年2月生于泸县金龙乡(今龙马潭区金龙镇)。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推荐活动入选家庭。曾担任长江液压件厂暨长液公司《长液报》责任主编,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丨《信周刊》编辑、记者,泸州市总工会《泸州工运》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