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锄 地
作者 古榆苍劲
对于常年劳作在生产一线的庄稼人来说,锄地是除耕作之外的另一种非常重要的活计。
不管是什么庄稼,从“作住苗”(对幼苗初步长成的一种说法)开始,就得锄地。接下来,“间苗、定苗”“耧耙”等阶段也得锄地。勤劳的庄稼人反反复复,几次多遍,不厌其烦。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除掉田间杂草,防止养分过多流失;二是涵养水分,松土保墒;三是伴随着施肥等农事活动,增强庄稼的营养。这样做的功效,其一,在庄稼出苗前后便有很多杂草伴之而生,有的甚至比幼苗生长的速度还要快、长势更劲猛,必须连根拔掉,及时铲除,否则,它们将会毫不留情地与庄稼争夺土壤中的基肥,就会形成“反客为主”的尴尬局面;其二,农谚说得好“锄板底下三分水”,锄地对庄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干旱无雨的季节,勤快一点儿,多锄几遍地,及时切断土壤毛细血管的透气通道,通过昼夜温差转换等途径,将深藏在下层的地下水吸附上来,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能够起到抗旱保苗的作用;其三,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说的是庄稼地里的活计,一方面在于庄稼人要勤快,要善于拾掇,另一方面在于肥料的及时施用,一边锄地,一边施肥,中耕、增肥两不误、两促进,才能做到功效明显、事半功倍。
“间苗”,拔去弱苗、坏苗,留下健壮幼苗,初步确定庄稼的疏密程度。
“定苗”,在“间苗”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培养对象。
“耧耙”,提升庄稼的营养吸收能力和增产增收水平。
我们不凡由锄地推及到做事领域。
人常说“斩草除根”,锄地一定要把杂草连根除掉,否则,以杂草生命力之旺盛,没过几天,就会死而复生,茁壮成长。做事也一样,一定要痛定思痛,摒弃私心杂念、纠正错误。虽然这样做非常痛苦,但是我们必须彻底剔除长期以来潜移默化滋生在我们机体当中的不良习气,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必须“忍痛割爱”。
涵养水分,不去充分接触土壤,就很难“接地气”。同理,不摸实情、知民意,何谈解民忧、脱民困?!
施肥就是“增后劲儿”。困难群众眼下的生活窘迫是一个现实问题。对于某些人群,比如重残人员、特困供养人员等无自理能力或半自理能力人群,只能靠政府救助帮扶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但是,对于有内生动力的人群,我们在完成兜底保障的同时,通过就业培训等方式,使其掌握并运用科学技术,早日走出困境,发家致富。因为政府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有无限的财力供养、救助、帮扶太多的人,大部分人还得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维持生活。只有自身强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政府通过低保、五保、医疗救助、大病保险等措施进行的关爱、救济是解决困难群众的温饱问题,是暂时的,是确保“饿不死人”,而不是普惠性政策。
民之所急、所想、所盼,乃政府政策之所向!
小锄仅除却杂草,大地方拓展乾坤。
若能百姓真幸福,万千公仆喜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