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书法是以汉字为造型基础的抽象的视角艺术。它运用至简的线条,在黑白之间描绘了无限空间,使人心驰神往。书法在古代即是文人墨客们抒发情感的小众艺术,“曲高和寡”的特性造成了普通大众对书法的美知之甚少,而艺术的美是有标准的,只有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才能真正把握其美的规律,这需要长期艰苦直觉的努力才能达成。张学忠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孜孜不倦,追求书法艺术之美的人。
学忠先生民国35年(1946)农历2月16日出生于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一个农民家庭。小学期间就读于乡间学校。自小喜嗜大字,认真临写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等。待有了楷书基础,开始临习王羲之行书。曾经坚持每日临写王羲之《兰亭序》一遍,13年从未间断,从而打下了一般书家罕有的基础。1965年考取乌鲁木齐第一师范学习,1968年毕业被分配至新疆民丰县东方红中学(今民丰县二中)工作,教语文、历史、体育等课程。历任教师、教务主任、副校长。1979年考取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研究生,师从霍松林,主攻唐宋文学。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中文系任教,曾任中文系副主任、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唐宋文学》、《书法》及《唐宋诗词欣赏》、《韩愈研究》、《书法与诗学》等课程。教学经验丰富,效果良好,曾获教学优秀奖;科研方面勤于著述,成果颇丰,曾获科研优秀成果奖。主要著作:《唐代诗歌艺术管窥》 《唐宋八大家文观止》《历代散文》 《<醒世姻缘传>校注》《书法教程》《书法发展概略》《赵孟頫评传》《唐代诗人与书法》《中国诗文名句大辞典》《唐诗百科大辞典》《唐宋词百科大辞典》《古代散文百科大辞典》《古诗百科大辞典》《中国禅诗鉴赏辞典》;主要论文:《论杜诗颜字的共生现象》(《名作欣赏》1984年第2期<合作>)、《常建晚年隐于秦中辨》 (《文学遗产》 1989年第5期)、《唐代诗歌与书法艺术》 (《陕西师大学报》1989年第3期。《人民日报》海外版1989年11月25日箴言简要介绍)、《常建生卒年考》(《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先秦咏陕诗简论》 (《西安外院学报》 1995年第4期)、《赵孟頫诗歌简论》 (《西安外院学报》 1996年第1期)、《唐宋绝句中议论化之差异与衍变》 (《陕西师大学报》1996年第4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1997年3期全文复印)、《从唐诗考常建籍贯》 (《陕西师大学报》1997年第3期)、《论李清照的反传统精神》 (《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3期)、《李世民审美观与初唐诗风的嬗变》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4期)、《论劫后余生的盛唐诗人群及其创作》 (《陕西师大学报》1999年第2期)、《唐代诗人与书法》 (《书法研究》 1999年第6期)、《论范成大及其地理诗》(合著, 《陕西师大学报》 2001年第4期)、《论宋濂诗中的人物形象》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唐代诗歌书法共同繁荣原因探微》 (《陕西师大学报》 2003年第2期)、《论杜牧诗和颜字的共生现象》(合著, 《名作欣赏》 2004年第2期)、《论李白在盛唐书风转变中的推动作用》 (《陕西师大学报》 2004年第6期)。学忠先生为人有风节,治学无虚造;书法守规范,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中国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按照流派又有“帖学”和“碑学”之说。它们各具风貌,浩如烟海,共同构筑了书法的美学体系。书法之要,在拜名师,在临帖,在苦练。学忠先生自幼酷爱书法,躬耕砚田,春播夏耘,转益多师,于篆、隶、楷、行、草皆能。篆则拟迹《峄山》,婉转流丽,风骨雅健;隶则取依《曹全》,中宫紧收,枝干扶疏;楷则手追松雪,端庄沉静,气象雍容;行则师法二王,遒劲飘逸,俯仰生姿;草则源出怀张,龙盘虎踞,落纸云烟。晚岁专注行草,临池忘倦,八法同熟,意在笔先,提按合度,迟速得宜,气脉联属,力潜字中,变抑扬于波杪,殊衄挫于毫端,屈曲圆劲折钗股,起止隐迹屋漏痕,所谓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书画展并获大奖。1981年陕西省高校书法展,他的《兰亭序》临本获三等奖;2008年获中国国学研究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艺术名家邀请赛“国学艺术类金奖”,2009年获中国国学研究会“建国60周年中国文学艺术最高成就奖金奖”,同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书法美术艺术欧洲展一等奖,2011年获庆祝建党90周年全球诗书画大赛金奖。其本人先后获《艺术人生》编辑部所授2005年度百名“人民艺术家”及“中国上海世博会”组委会所授2010年“世博题贺艺术名家”等荣誉称号。他是一位实力派的知名书法家。中国书画艺术出版社所出《当代中国实力派系列丛书——实力派书画艺术家张学忠》乃其书法实力之例证;《金石画馆艺术报》2014年2月专版介绍书坛名家沈鹏与张学忠二人,于此亦知其高标影响,桴鼓驰声。
书法的墨色传统意义上分为“浓、淡、干、枯、湿”五种。其中浓墨厚正、淡墨清雅、干墨苍劲、枯墨虚灵、湿墨温润。为适应不同的字体及风格,墨色可以单一运用,也可以相互融合,皆以“和谐统一”为审美取向。纵观学忠先生的书法不用淡笔,无论真草隶篆均用浓墨。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线条的质量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追求线条的质量和变化,与此相配合的笔法有“露锋”、“藏锋”、“中锋”、“侧锋”、“破锋”等。这需要书写者通过长期艰苦的训练来提高对毛笔的把控能力,以期在书写时做到笔笔到位。书法的结体不但是美学的体现,也有力学原理的的运用。在专业领域评判作品结体的好坏不在于工整与否,而在于是否有意趣,是否能做到“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结体过分中规中矩显得呆板,过于险绝则流于粗野。因此,暗合“中和”之美的作品才可以称之为优秀作品。而历代传世名作,皆是“中和”之美的典范。章法指的是作品的布局变化,展现的是整体气息。我们观赏一幅作品,第一眼关注的往往是整体效果,而后才会注意细节变化,好的章法和谐与变化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正所谓“气息灌注”。值得一提的是,墨汁、宣纸、印章分别代表的“黑、白、红”三色的有机结合,更加丰富了章法之美。
与墨色、线条、结体、章法相比,作品的格调是书写着思想情感和意识素养的综合体现,而这恰恰是艺术的灵魂,非普通大众所能领会,高格调的作品无一不彰显笔墨神韵,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生命的律动,情感的宣泄,会与观者产生心灵的碰撞,进而形成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作品格调的高低与书体及取法无关,关键在于书写者能否运用技法生动的表达出个人超俗脱雅的思想境界。《庄子》言“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学忠先生自少至老的努力,正可显示出这一气象。
学忠先生到了人书俱老的阶段,擅长小楷,近年多致力于大草。观其小楷,用笔娴熟,将臻化境,泯去机杼,纯出自然,温熙润和之中,给人明月入怀,清风徐来之美感。运笔中锋,绵中裹铁,不露头脚,骨气自存。其小楷《洛神赋十三行》已展示出自家风格。“何”“小”“朱”的竖钩,均出以钝锋,似露不露,含蓄有味,耐人咀嚼,“国”“烟”“万”的横折钩亦具同样风采。凡属捺笔,如“秋”“夜”“改”,则略加夸张稍伸出结体之外,如中流行舟,运行自在。章法上行距较宽,字距略窄,整体宽舒,加上结体舒展雍容,一片自在,行与行之间顾盼生恣,生气回旋于其间。小楷主静,以静中见动,一篇皆活;大草讲动,而动中有静,最为难得。学忠先生对王献之、张旭、怀素、黄庭坚的大草最为欣赏,有会于心。运笔粗细取法“旭肥”,笔画丰满,这和他对盛唐诗丰润伟岸的浸润有关。对于字之大小变化,以及涨墨之使用,似不着意;字与字的连接,亦复如此,一幅中偶见两字牵丝连带。而最看重的单字的结构,以及整幅的气势贯通。转折处一般出之圆转,怀素的圆转出自细线条,他则处处用粗笔肥线条,而笔意略见颤动,显得非常耐看。如“病树前头万木春”,前五字都用了圆转,“树”与“前”的转笔,骨气洞达磅礴,可称“神来之笔”,他最为构铸的是,在一幅中有一二字的末笔一竖,突出长线,如中流砥柱竖立,或如瀑布奔泻直下,融千斤于一竖,全幅顿时为之壮观。所书李白《临洞庭》,起首当头的“帝”字出之一笔书,且末了一竖用笔略细,运笔略缓,飘然直下,占了两个字的位置,充满张力,显得气象不凡,又似拉开了一幅字的大幕;而第五行当头的“扫”字末笔竖画亦为牵丝,却明显带有弧形,充斥一种弹性。这两字前呼后应,又充满变化。“一为迁客去长沙”一幅,次行末尾“沙”字伸头展脚,比其上“去长”两字还要大,一笔呵成,而至末了一撇似弧形向左下长伸,具有扭铁屈钢之力,第五行首字“中”,则斜伸直下,如渴骥奔泉,或如箭之离弦,且有强悍的冲击力;而枯笔飞白,更显得苍劲。而且后三行字结构都呈左斜,与此长竖笔构成了整体气势。
学忠先生的隶书,略逊于他的大草与小楷。但值得一提的是,隶书作得坚实厚重不难,要写得平和温舒却很少见。他的隶书却温和舒展,就像他平日待人一样,真是字如其人!
这本《张学忠书法集》共收集了作者隶草正篆诸体百余幅书法作品。
书法是一门玄妙的艺术,由于观者的文化艺术素养、思想道德及人生阅历等各方面差别,审美角度亦会有不尽相同。
为了表示对张先生书法集问世的祝贺,特赋七律一首:
铁笔高德走五山,痴心不悔度经年。
任由利禄随风去,莫管功名与土眠。
翰墨芳香十里醉,文学壮丽九州忺。
教书育人儒雅士,正气常怀映大千。
2021.7.20于西安

作者简介:张康德,男,陕西郿县人。1963年生。研究员,编审。教育学硕士,九三学社社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书画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中国地方志学会、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会员。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出版社、中国生产力出版社总编辑。CCTV全球爱华诗歌春晚导演兼陕西会场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