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45
算筹——运筹
解说:沿舒

十进制,用到了从零到九,这十个数码,采取位值制来记数,我们熟悉的每一个自然数,都可以利用十来建构。从个位起,从右往左,为数值乘以十的零次方;第二位是数值乘以十的一次方。以此类推,第N位,数值就是数值乘以十的n-1次方。这些看起来抽象的数字,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可以被中国人,用一些不起眼的小棍子——算筹表示出来。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算筹来计数及运算。算筹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这套象牙算筹,出土于陕西省旬阳县佑圣宫一号汉墓,共二十八枚,每枚直径0.4厘米,长13.5厘米,粗细均匀、长短划一。
算筹计数,有纵和横两种方式。在纵式当中,表示一到五的时候,竖着摆放的每一根算筹都代表一。而六到九,则用横放的一根代表五。余下的算筹,纵放在下面。横式则相反,表示一个数字,最多使用算筹数量不超过五。在表示多位数的时候,则将各位数码从高位到低位,从左到右横列,而且各位数码必须纵横相间。有零时,用空位表示。掌握了这一方法,不论多大的数字,都可以用算筹表示出来。

使用算筹进行运算,也遵循十进制“逢十进一,借一当十”的原则
掌握了十进制为基础的记数和运算规则,当时人们可以利用算筹来解决土地开垦,粮食置换,徭役安排等实际需求。因此,善于处理这些政府调控问题的张良被盛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到了明代,算筹被算盘完全取代。一粒粒算珠拨动中,十进制的规则依旧不变。科技发展,计算工具更新,使得运算的步骤得到了简化,但无论工具怎么改变,十进制,却始终是我们了解和学习数学的基础。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上,商人用一到十、百、千、万这十三个数字,记十万以内的任何自然数。它们的写法虽然不断变化,但以十进制为基础的记数方法却不曾中断。

像文字那样,十进制也无处不在,十进位的度量衡与货币单位,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日常如买菜、装修,高端像经济调控、人工智能,离不开计算,少不了运筹,都用得到你以为高冷的数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