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亲一系叫堂
母亲一系称表?
文 / 尹文举
百度百科关于"父亲一系叫堂,母亲一系称表"的原因之解说,我认为有必要记录并解绍给大家一同探讨。
父亲一系称堂,母亲一系称表,皆起源于唐代,因为古代家族聚集居住,三代以内是不分家的,就是说,从爷爷那辈开始三代人是居住在一起的,所以我们通常称一家人为:一个堂屋下,或一个屋沿下。
其实,这个称谓跟"四世同堂"这个成语是有关联的,但具体这个成语来自于什么年代?我也是记不清了。但同堂居住,自然就是一家人,在一个堂屋之下,关系就显得比较亲近。所以,父亲一系的兄弟姐妹,通常称为堂兄堂弟堂姐妹。
那么,母亲这一系为什么称为"表”呢?母亲的系族都是外戚,不属于同一个姓。百度解释:"表"者,古代谓之于:上衣也,衣外也。又外也。表这个字的本意是上衣的意思,后来引申为外衣、外表。所以,相对来说,堂是内,表是外。母亲一系属于外宗,不和父亲同族同宗,所以就用"表”来称呼,母亲的兄弟姐妹膝下儿女就称谓表兄弟、表姐妹。同样,父亲的姐妹出嫁以后也就随了他姓,膝下子女还是相对的表兄弟、表姐妹。
古代人把"堂"和"表"视作亲属亲戚的一种远近关系来对待,"堂"表示关系比较亲近;"表"意味着疏远一些,笼统的说,就是"内戚"和"外戚"的相互区别。当然,这其中必然包含着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思想。从现代的男女平等观念来理解,只不过是姓氏的不同,而并没有远近之分。
现今有些地方,如像我们安定包括陇东局部的一些地区,把"堂"细化为亲堂和宗堂。亲堂与自己同源于一个祖父,即伯父和叔父家的儿女之间的关系。宗堂,有叫远堂的,从爷爷再往上的兄弟所生的后代,即爷爷亲兄弟的孙子,与自己同辈,叫宗堂。再往上就属于远房了。依此类推,超过五辈,就算"出五属″了,五属以内还算亲,超出五属就已经远了。
我之所以要写这个,其主要是我们有些亲属关系在称谓认识上都还比较模糊,我要告诉我的亲戚朋友,当然也不例外看我文字以及支持我的朋友们,能够更详细、更深层次的了解其家属、亲朋之间的称谓与关系,以及其中的概念与原由,以明白其中的道理。

尹文举,网名:伊若轩阳,定西安定人,1961年生人,农民,曾当过村文书,一度遇贬忍辱,“闭门读闲书,不闻窗外事”,由此热衷于文学,沉迷于文字,喜欢业余写作,曾在“感恩母校征文”发表《母校如歌》获二等奖。作品亦散见于《陇中文苑》《黄河文风苑》《世界作家文集》《读者美刊》《西部书坛》《诗艺花园》和《陇上风情》《紫桐文苑》及网络文学平台等,“公众号”"都市头条″亦有自己的创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