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
——忆筹建莱芜一中吴伯箫文学馆
陶善海
莱芜一中“吴伯箫文学馆”的筹建,是在2002年一中筹办建校50周年大庆期间,至今已经20年了。每每想起,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那时,学校的党总支书记、校长是张勇同志。当时,为了更好地总结、发扬一中人教书育人的园丁精神,更广泛、深入地宣传继承莱芜优秀的红色文化,在张校长的提议下,学校决定为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莱芜籍的吴伯箫先生,建立“吴伯箫文学馆”。
从2002年初,学校就几次召开有关会议,研究建馆事宜,并商定聘任一中校友,研究吴伯箫、吕剑先生的专家,泰山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张欣教授,为特别顾问,指导帮助建馆。张教授欣然应聘。同时,返聘我具体负责建馆事宜。
一、筹建馆,教授说方略
另外,拜访时间,教授建议,吴老的故乡亲属,可在近日;北京等外地的旧交故友,可先发信函再择时前往,宜早不宜迟。教授还提醒,吴老去世时,当时一些报刊发表的悼念性文章,也应该注意收集。
这次协调会,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方向,清楚了重点,是文学馆筹建的真正启动。
二、觅资料,家乡访亲属
先访吴熙振老人。
“启动”会议的第二天,即4月29号上午,我与张教授,吴希宣老师(一中体育老师吴老的族人),一块前往吴老的故里——莱城区吴家花园村,登门拜访吴老的亲三弟吴熙振老人。老人在家中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得知来意后,非常支持一中办馆之事,并深情地回忆了一些与吴老有关的陈年往事。其中,说得最多的是他的外甥亓举安,当年如何受其大舅关照的小故事。随后,老人不顾年老体弱,亲自领着我们来到当年的故居参观。面对当时破败的旧居,斑驳的老墙,倒地的展板,老人感慨颇多。临走,与老人合影留念。
再访亓举安老人,先后四顾其家。
首访亓老,是在4月30日上午。这天,又与吴老师一块驱车,前往城西南的南梨沟村,去拜访吴老的外甥亓举安老先生。事前,据张欣教授介绍,亓举安先生,自仲平,号乐墨园翁,1930年9月8日出生于莱芜,一生在家乡从事教育事业,曾长期担任基层学校的校长,早已退休在家,现年七十二岁。与其大舅父吴伯箫,一生交往甚密,书信往来不断。急切想见到亓老先生,可赶到其家时,只见大门紧锁。寻其邻问,才知老人外出未归。后经邻居帮助,见到了亓老的一个孩子,说明来意后,知老人上午不能返回,只好留下联系电话,请其子转达。首次拜访未遇,多少有些遗憾。
二访亓老,是在5月4日上午。
第一次见面,老人的明理、慷慨、热情、仗义,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三访老人,是在5月22日上午,亓老在南京治病归来之后。
当亓老介绍这些当年的文集、书信、特别是这几部辞书时,我分明感到,亓老已陷入到了对其舅舅深深的思念之中。
临行,当我们提出借用其中有关部分文集,书信及辞书时,亓老又慷然应允了。这一次拜访,从亓老身上,我真切地看到了吴老的影子,体会到了吴老的“家国情怀”。
就是这些亓老提供的珍贵的文集、书信、辞书、实物(纺车)等,后来都在一中文学馆的展柜内展出。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料和展馆的有关文字照片等,不仅向参观者
四访亓老,当是在8月中间。此前,有关文学馆资料的寻觅、选择、整理,已基本告一段落,接下来,准备制作“展板小样”。为了力争做得更精准,8月12日,我又去泰安请来张教授,并和他一块去南梨沟村,除代表学校对亓老表示感谢外,并对有关问题,再进一步向老人请教。巧的是,这次拜访,不光亓老在家,亓老的三舅舅吴熙振老人,也在这里。难得碰在一块,张教授不仅虚心地向两位老人请教建馆中的几个问题,还深入探讨了吴老创作生活中的几个细节。这次拜访,两位老人对吴老的深情,对学校建文学馆的期盼,让人难忘,更成为今后建好文学馆的动力。
三、拜知音,千里北京行
6月5日至12日,是我和张教授为办文学馆之事的北京行期。
先访吴老之次子吴光玮同志。记得6月5日晚10点左右乘快速列车,于6日早6点,到达北京站后,顾不上休息,即乘出租车,直奔位于沙滩后街55号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去拜访在此工作的吴光玮同志。可惜到时,时间尚早,出版社还未上班。只好先在附近,草草吃过早饭等待。大约早8点20分左右,终于在人教社资料室办公室内,见到了吴老的次子吴光玮同志。
说明来意后,光玮同志开始反应较平淡,说前些日子,也有莱芜的学校来京找过他,想办这换那,请他帮忙,可后来还是不了了之,无了下文,此次一中文学馆之事,是不是也会那样.....但后来,张教授(与光玮是熟人)与其几番推心置腹地交流后,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表示理解,并答应尽力支持、帮忙。
随后,应我们请求,光玮同志先领我们去了其家(当时光玮尚未结婚)。进其家门,只见迎面的墙壁上,挂着吴老大幅尺寸的遗像,遗像栩栩如生,慈蔼可亲,让人肃然起敬。进客厅,开卧室门,让人意外的是,几个卧室内,竟然全是书橱、书架,而书橱内,架上、书籍资料满满,这哪里是卧室,简直就是一个个书库。光玮解释说,这些全是父亲生前的用书、藏书、文献资料等,并表达了愿为此守护一生的意愿。感哉斯言,让人动容!在这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张教授又翻拍了三张吴老的遗照。随后,光玮同志又表示,愿为故乡办点实事,为莱芜一中捐赠些图书,并说准备和社里领导汇报一下,以文教社的名义捐赠。对此厚意,教授和我,当然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离开其家,他又领我们来到了当年吴老在人教社的故居,这是一座北京旧式极普通的平房,早已物是人非。光玮介绍,正是在这里,全家度过了那段极不平凡的艰难岁月;也正是在这里,60代初,父亲写出了多篇传世散文....听着光玮动情的回忆,我仿佛看见,吴老正伏案写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又仿佛听见,吴老那催人奋进地延安的《歌声》,心潮澎湃,真是岁月如歌啊!
临近中午,在吴老旧居前,与光玮同志合影留念后,返回住处。
午饭后,为更全面、真实地了解研究吴老及其家庭,又随张教授,去人教社,办好有关组织手续后,去其档案室,查阅了吴老夫人郭静君女士1956年亲笔所写的一份个人简历。
次访老舍之子舒乙先生。
6月7日上午,冒着酷热(当日北京气温高达35度),乘公交两次换车,到达中国现代文学馆,拜会文学馆馆长、老舍之子舒乙先生。舒先生在办公室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张教授与舒先生也是熟人,听说来意后,舒先生表示了理解与支持。舒先生讲,馆内目前还没有吴老的展出专室,因其大部分文献资料仍保存在吴光玮处,可到大展厅参观、了解吴老的业绩。随后亲自领我们参观了现代文学馆的大展厅、各专展厅等。参观时,张教授随机拍了与吴老有关的图片及解说词。热情的舒先生、并慷慨应允,为一中文学馆题字一幅,写好后寄去。临走,与舒先生合影留念。
后来,记得回莱芜不久,就收到了经张教授之手转来的舒先生的题字:“伯箫、伯箫,大箫也,唱出时代强音,吹出光明颂歌”。这苍劲有力的大字,传出的不仅仅是舒先生对吴老由衷的点赞,更是对革命老区人民的一片深情。在写这篇回忆文章时,惊悉舒乙先生于2021年4月21日因病不幸逝世,在痛悼怀念之余,更深深地感谢,铭记先生当年的一片深情。
再访莱芜籍著名诗人吕剑老先生。
拜访刘国正、冯骥才两先生未遇。
6月8日午饭后,因是星期六,所以未去人教社,而是乘公交直接到人教社副总编刘国正先生的家里(位于房庄)去拜访。可惜的是,刘先生已经从这里搬家了,拜访未遇。直到6月10日(星期一)早饭后,张教授方与刘先生联系上,可刘先生因公马上外出,无法接待。虽不能面谈,但得知来意后,刘先生仍对办文学馆之事表示了肯定与支持,并告之说,他最近在《百年潮》上,刊登了怀念吴伯箫先生的文章,可供参考。随后,我与教授便前往有关书店,购买了刊登此文的《百年潮》刊物及《吴伯箫文选》等。
廿年后,当我看到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的会刊刊头字“箫韵”,是刘国正先生题写的时,觉得特别亲切,仿佛又回到了当年。
10日下午2点,为了更真实,全面地研究,了解吴伯箫先生,我又陪张教授先后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科院人事局,联系查阅吴老生平档案之事,经同意办好有关手绪后,在文研所档案室里,见到了吴老的档案。特别是对吴老当年亲笔书写的“自传”,张教授更是看的特别仔细认真。这份“自传”对于更真实、全面、深入地了解吴老的文学创作之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浓郁的家国情怀,更是其他文字资料所替代不了的。一直看阅到下午6点下班时,才不舍离去。
6月11日,计划去天津文联拜访冯骥才先生。
临行前,先后电话向吕剑老先生、吴光玮先生等辞别,于下午一点多,乘火车到达天津。匆匆吃过午饭,即去文联拜访冯先生。到文联才知,先生出国访问未归。只好将有关的信函资料等,请文联的吕秘书代为转交。
6月12日返回莱芜,结束了这次难忘的北京之行。
四、做“小样”,展板求精准
从北京回来后,与张教授的联系更加密切。先后从教授处取回吕先生寄来的题字、照片、诗集,取回舒乙先生寄来的题字等,还收到教授自己多年收集到的有关吴老、吕老的照片、文集、墨宝等珍贵资料。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筹划,于8月12日,又请张教授来,开始制做展版的“小样”。按说,制做展板“小样”,作为研究现代文学,特别是研究吴老、吕老的专家,应该是驾轻就熟,可教授的可贵可敬之处,在于即便如此,也还是充分调研,认真思考,反复对比,一丝不苟,在精准上下功夫。不管是文学馆的总体布局、各展室的具体安排,还是人物的文字简介,照片、资料的选用,实物、墨宝、题字、文集的摆放等,莫不如此。
按设计,文学馆共分三个展室:第一展室为主展室,是吴老的展室,共八个板面;第二展室为吕老的展室,也是八个板面;第三展室为本校文学社展室,有十个板面。文学馆总计26个展板,另外,各有实物资料若干,用展柜展出。
只吴老、吕老两展室的16块展板,与教授学兄足足忙了两整天,才完成“小样”。而学校“文字社”的10个展板“小样”,则是在9月1日,与本校“汶水文学社”的指导杨安宝老师,用了一整天时间,才一块设计完成。
随后,定稿的26板“小样”,上交学校领导审核,由学校再安排专人负责,联系制做“大样”正式展板。但让人意外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文学馆在校庆之日,未能及时开馆。后来,一直到了2004年5月19日,期盼已久的莱芜一中“吴伯箫文学馆”,才正式开馆,迎接前来参观的师生,迎接莱芜的父老乡亲及慕名而来的外地客人。当年,络绎不绝的参观人流,依然历历在目;好评如潮的由衷赞叹,至今音犹在耳。
再后来,随着莱芜一中向位于莱芜高新区的新一中搬迁,开馆时间不长的文学馆,也随看拆版搬迁。可不知何种原因,在新校再也没有重新开馆,真是“好事多磨”啊!这就是莱芜大地上,第一个“吴伯箫文学馆”建馆的始末。
转眼,二十年过去了。莱芜大地上,又相继出现了第二个、第三个“吴伯箫文学馆”。吴老那不平凡的文学创作之路、辉煌的散文成就,那感人至深的家国情坏、激人奋进的延安精神,早已深入嬴牟故园、莱芜大地,且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而当年,筹建莱芜第一个“吴伯箫文学馆”的如歌岁月,也永远铭刻在了我的心灵深处,久久难忘,是以记。
2021年5月初稿
2022年3月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