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玉箫★二泉映月
(晁补之体)
——中华
琼海弦舟,黄钟南吕,
叠传千律箫笙。二泉映月,
泣婉忧幽切,隆顶如鹏。
步啸山海,云水纵,
气贯长庚。情伊始,
寒霜漫凝,泪浸丹青。
犹钟作者阿炳,
寥落问红尘,绝韵雕声。
空无二目,凭心怀,
天赋苦中传情。白云催鹤,
穷潦处,首创仙闳。知音未,
千泪滴城,万载流恒。

渔家傲★阿炳念
(晏殊体)
——中华
钟弦玉律千秋赋,
二泉映月断肠句。
情起江东琴瑟抚,
华公驻,丝闳师来还浓去。
阿炳目盲心独趣,
无情天地催华序。
泪浸春秋凄婉路,
留君处,后无绝色知音步。

阿炳叹(通韵)
——中华
黄钟大吕弄千律,
琴瑟和鸣几许澜。
映月诗章流二水,
挥天雅律瀑千泉。
盲师阿炳催诗泪,
凄雨雄风铸玉阑。
不朽胡琴弹岁月,
天资俗手写人寰。


阿炳是一个民间的音乐家,因为患有眼疾而双目失明,在1950年的时候去世,阿炳的原名为华彦钧。
阿炳从小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阿炳的一生如戏剧般充满情节的跌宕。据说他生平唯一留存下来的影像,只有一张日伪统治无锡时期“良民证”上的标准照。相片里那个带着盲人眼镜,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顶破毡帽下面的面孔,透着生活的艰难和沧桑。也许命运给阿炳的磨难,正是成就他那些动人心魄乐曲的缘由。
阿炳用的最多的乐器,仍是那把家传的红木胡琴,经常拉的乐曲,也仍是那首象征了自己一生命运的《二泉映月》——温柔、凄苦、文雅、愤恨、宁静、不安诸多情感相互交织的宛如夜之皓月一般的乐曲。阿炳现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作者简历:
姓名:邓中华,内蒙赤峰市红山区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一直在国企从事行政、宣传等工作。出身于教育世家,自幼酷爱文学、摄影。工作后曾先后在《中国有色金属报》、《内蒙古日报》、《中钢集团报》、《五月》、《赤峰日报》、《世纪风》、《新故事》、《鸭绿江》、《小说专刊》《山风》等报刊发表过文学、新闻等稿件,在《内蒙古工人》、《国家二级企业专刊》、《中钢集团报》等刊物上发表过摄影作品,曾被内蒙古摄影协会“盛邀“入会,婉拒。近年来“文兴“再起,在诸多网络平台先后发表、出版过古体诗词、楹联以及现代诗等“散体”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