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坡村的棉花大市场
——谨以此文献给即将召开的党“二十大”
文/张庆林
一天我刚下班回到家,就听见二弟大声地喊:“爹,工商局的来啦,快去告诉俺大哥赶紧停了……”爹听明白了二弟的话,慌里慌张向着用席子搭成的、半阴半阳地窨子大棚跑去。不一会儿,地窨子里没有了声响和光亮。随后,塔坡全村一家一家的棉花加工户院里都没了动静,大门上了锁,人走院空。这时候,工商局下村入户抽查的人过来了,大摇大摆地在村里转了一圈,像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似的,回局里去交差。等到工商局的人没了踪影,那些棉花加工户,又照旧钻到加工棉花的隐蔽的大棚里,开动了机器……
这是三十年前我村的一个情景。那年月,塔坡村在我县第一棉花加工厂当工人的多,干临时工的也多,因此村里好多人,都学会了轧棉花的技术和本领。这个本领真是没白学,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都用上了。
当时,村里的棉遇到了“卖棉难”这个大难题:家家户户收获了成堆成垛地棉花,却卖不出去。于是,棉农们就偷偷地把籽棉加工成皮棉卖掉。皮棉和棉籽都非常好卖,而且价钱又高,收入又多,因此,有些农户就偷偷地干起了加工棉花的生意。这件事毕竟纸里包不住火,在村里村外很快传开了,于是,村里加工棉花的人家越来越多,买卖越做越大。就这样,我村就形成了远近闻名的棉花加工村。

说起塔坡村形成棉花加工销售大市场这件事,还得从头说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各地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这种大形势下,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结束了计划经济模式的票证政策、统购统销政策,都放开了市场,实行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 可是, 唯独棉花这一关系到农村、棉农切身利益的农产品,国家仍然没有放开市场,仍由国家的农业生产供销合作社、棉麻部门独家经营。这种农村其他农产品大都已经放开、唯独棉花不放开的大形势,极大地束缚、压制了产棉区棉农的生产积极性。
我县属棉花生产大县。棉花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质量好,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而县农村供销合作社和棉麻公司,仍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棉花指导价格下,收购、加工和销售棉花,不允许棉农加工销售棉花。这样,直接造成了棉花总产成倍翻番、收购部门不能及时收购、收购时“压级压价”的问题,造成了亟待解决的一个大矛盾。

我记得那几年,每到棉花收购季节,我县的七处棉厂忙得不可开交。棉农想卖的棉花卖不了,而且又卖不上好价钱,急得不得了。因此,各个棉厂门口等待卖棉排队的车子,排得长长的,足有几里长。而棉厂的收购人员却收收停停,进度缓慢,排队的棉农干着急,没办法。常常是有些棉农,在棉厂门口一等几天卖不了,只好吃睡在车子上。有一次赶上下大雨,卖棉的农民推倒了第一棉花加工厂的院墙,一窝疯似的跑进棉厂,争抢席子盖棉车,结果酿成了“聚众闹事”的严重事件。
在这种情况下,我村部分棉户开始隐蔽地加工棉花,私自销售。邻村的亲戚也参与到棉花加工销售中来。县乡领导,也是顺应民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下死手去管。于是,最初个体的、零散的棉花加工市场就在我村形成了。这些加工户通过加工棉花,逐渐富裕起来。随着棉花加工户越来越多,1987年9月1日,在村委会直接领导下,我村南平整出30多亩地,把全村棉花加工户全部集中在一起生产购销,建立了全国第一处规模较大的、个体民营棉花加工产销市场,打破了棉花生产销售只能由合作社及棉麻系统运作的禁锢局面。
不料,塔坡村棉花产加销市场只运作了三个多月,由于国家的棉花政策未放开,塔坡开放的棉花市场与上级政策相抵触,又被迫强制解散、关停、拆除。于是,塔坡村的棉花加工又回到了最初的隐蔽状态。

后来,针对棉花加工销售体制这项工作,县委县政府组织合作社和棉麻公司等单位,多次向地、省及国家供销棉麻部门进行了工作汇报和建议,强烈要求开放棉花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国家农业领导小组的组长,国务委员陈俊生,亲赴我县进行了调查研究,而后国务院总理朱隆基也亲赴我县进行了调查研究。实地察看之后,经国家有关部门硑究后,上级才终于作出了明确的决定,放开棉花市场,促进棉产业大发展。放开棉花市场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县乡村,广大棉农为此欢呼雀跃,欣喜若狅。同时,县委,县政府立即作出决定,在我村重新建立一处规模较大、规范化的棉花交易大市场。
塔坡村棉花交易大市场的建立,为我县棉花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各乡镇村的棉花加工厂、棉籽油加工厂、棉花纺织厂、织布厂等,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由于塔坡村的模范带头作用和辐射带动,全县大大小小的棉业加工厂发展到三百多个。再后来,随着塔坡棉花大市场的名声越来越大,全国各地来我县卖棉花的,卖棉籽的,买皮棉的,买棉油的,买棉粕、棉皮的,买棉纱的等等,大车小车,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极大地带动促进了我县棉产业的大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县各行各业的大发展,使我县成为全国最大的棉产业集散地。
塔坡村棉花大市场的建设,富了棉农,富了夏津县,使夏津县成为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棉花的全国知名大县,一个集“产加销”于一体的棉纺大县,又做到了与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国第一产棉大县”名实相符。我想,也正是由于夏津县植棉历史悠久、棉花品质优良、单产总产高的缘故,我们夏津县获得了“银夏津”的美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