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勺之战的贡献
文/朱双顶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敌疲我打”,抗日战争时游击战的“十六字诀”,竟然有着二千余年前老祖宗的贡献。伟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春秋时发生在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给予了高度评价,说鲁军“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败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并将记载此战的《曹刿论战》原文摘入文中,可见其重视程度。而此战中的“后发制人”,也成为中国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至今日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宝贵借鉴。
齐鲁之间,因鲁国干预齐国王位继承而产生仇怨,引发一而再的战争。原来齐国因王位争夺而发生内乱,齐襄公于公元前686年底被公孙无知所杀,月余后(公元前685年),公孙无知又被国人所杀。齐公子纠从鲁国、公子小白从莒国奔返回国争夺王位,最终以公子小白先至而即位,是为齐桓公。鲁庄公护送公子纠回国,与齐国在干时发生大战,结果鲁国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只身而还。齐国随后计划再次进攻鲁国
鲁庄公战败逃回,从此决心整修内政,注意取信于民,以抵抗齐军的侵入。而即位不久的齐恒公,不听主政大夫管仲的内修政治、外结与国、待机而动的意见,于公元前684年春再度发兵攻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以报支持当年公子纠夺位之恨。长勺之战就在这样背景下发生。应该说,战前齐国挟年前大胜鲁国之威,又拥兵30万,仗着兵强马壮,占有绝对优势;而鲁国仍处在战败之阴影恢复之中,仅有兵将3万人。且齐国是由名将鲍叔牙为帅,鲁国仅是刚由一位名不见传的小人物曹刿论战。可战役的最后结果,却以鲁国大胜而名垂青史,在《左传》留下了《曹刿论战》名篇,成为历史上经典战例,自此一鼓作气、一以当十、以少胜多等成语,就广为流传至今。
齐鲁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之战,是鲁国被迫接受反侵略的一场事关国之存亡的大战,是处于绝对的防御地位,上至国君,下至平民百姓,对于来势汹汹的齐国大军,举国上下人心惶惶,却又有着同心抗击侵略的民心。在这危急关口,一位小人物出现了。
据《左传•曹刿论战》记载,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齐年攻打鲁国。正当鲁庄公准备应战时,一名既无官职、又无名望的乡人曹刿,不顾众人“食肉者谋之,又何间焉”之劝,毅然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识,求见鲁庄公。据资料载,曹刿为春秋时鲁国人,生卒年不详,是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之后,虽说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但这应是后来之得名。以当时之情,他住在乡间,并不被他人所识,而让人瞧不起,是非“食肉者”,要不然哪里会有众“乡人”的劝阻呢?可他就是不同凡响,以自己的责任当担,主动作为,展现出超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一战而成名。
战败的鲁庄公,也算是求贤若渴,于不识不信之中,还就真的破例接见了曹刿,并与他开诚布公地进行论战。曹刿听到鲁庄公凭什么能战时,说道他“大大小小的官司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必定根据实情来判断(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认为“这是尽力为民办事的表现,可以凭这个同齐军交战(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并自请随军参战。鲁庄公也真是明君一个,竟然这就相信了曹刿一人之言,而且是信而用之,让曹刿与己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同齐军交战,这才有了后来的奇迹发生。
齐鲍叔牙挟干时之战胜利之骄,认为鲁军不堪以击,指挥齐军大举进军。对此,鲁庄公也忍不住,正想击鼓进兵,被曹刿阻止。齐军一而再,全力发动两次进攻,均被鲁军利用有利地形积极防御所化解。等到齐军三鼓,发动第三次进攻时,曹刿看到齐军这次来势虽猛,但势头已没了前两次大,认为出击时机已到,立即建议鲁庄公发动反击。鲁庄公亲自擂鼓,兵士如猛虎下山,一鼓作气扑向齐军,一战而胜,打得齐军丢盔弃甲而逃。曹刿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登车瞭望齐军之后,才让鲁庄王发出了追逃。鲁军是猛打猛追,给齐军以沉重打击,俘获大量甲兵辎重,把齐军赶出国境,并射杀了齐公子雍,一举洗刷干时之战所蒙受的耻辱,国势为之一振,赢得了数年后的齐鲁两国息兵言和。
战后,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意思就是:打仗凭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时勇气便耗尽了,敌方勇气耗尽时,我方勇气正盛,所以会取胜;大国用兵作战难以预测,我担心他们设兵埋伏,当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很乱、旗帜也倒下时,所以才去追击他们。凡间有高人,高人遇明君,曹刿自然是算得一个。
长勺之战中,鲁军在曹刿指挥下,贯彻了积极防御、适时反击之策,采取了持重相敌、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之战法,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骄兵必败的经典战例。其创造的“后发制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思想,两千年后,被伟人毛泽东发扬光大,有了《论持久战》中防御、相持、反攻三个战略阶段的雄辩论述,有了抗日敌后游击战的十六字诀战术,成了古为今用的光辉典范。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