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大黑沟
文/张秉全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我来说,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这块美丽的土地有着非同寻常的眷恋。从小时候走亲访友、砍柴放牧时,就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参加工作到东峡中学任教,每年的6月1日这天都少不了带全校师生来这里举行一次野饮,欢庆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学生们按班级分成小组,自带食物,欢乐一天。而老师们则宰杀一羊,煮上羊肉,装上肉肠面肠血肠,挖来马缨菜、荨麻等野菜烧一锅羊肉面片。等酒足饭饱,再捡点草莓,打些蕨菜,玩到黄昏,尽兴而归。自那时起,大黑沟就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虽然后来因种种原因来的次数少了,但我还是经常找机会故地重游,来欣赏这里的的优美风景,回味逝去的美好时光。如今,我退休在家,想把大黑沟的美景写出来介绍给大家,于是就有了今年的四进大黑沟。
第一次进大黑沟是在等到今年芒种之时,山林吐绿、山花盛开、蕨菜刚刚伸出嫩嫩的小手的六月上旬,邀上小时候的同学玩伴孙玉普、党万新、张海峰、奎占仓等到此一游。一是来观赏这里的优美风景,更重要的是为了写《大黑沟》这篇文章而来。我约上熟悉这里的同学们进行探讨交流,重温这里的每一处已经渐渐忘却的地名和景点,来确认我对大黑沟更深层次的认知。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几个人相约而至。一进景区,五彩缤纷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同学。大家对这里久违的山山水水是那么的亲切,更是那么的痴迷。我们边走边看,边谈边忆,感慨万千。时不时构起大家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我的情续也喷涌而出,思绪万千,一口气就写出了《大黑沟》。
当《大黑沟》一文在丹噶尔文学苑发表后的第二天,引起了景区李露经理的关注,在她的授意下,李明库老校长打电话,邀我去大黑沟森林公园给景区的景点确定名称。这次还邀请来了我初中的扈忠仓同学。他曾经在东峡林场里工作了15年,对这里的地名景点非常了解。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对大黑沟景区内所有的景点都进行了考察,把主要的景区名称一一对应确定了下来。
这次大黑沟之行,我还认识了年富力强的李露经理的父亲李福元老先生——一位年近七旬的实干家,一个“好老头”。他在大黑沟苦心经营了14年,走遍了这里的坡坡梁梁、沟沟洼洼,对景区的山山水水一清二楚,了如指掌。并对景区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介绍,他在景区内种植各种苗木360多万株,还治理了河道,修了62个水塘,120多公里的简易山路。这些山路不但对游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对森林防火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他开着自己的爱车,在陡峭险峻的山路上来回奔跑,如履平地,坐在车上的人都捏着一把汗,没有一定的胆量,是不敢坐他的车。而李校长和我坐着他的车子到过东子沟青土丫豁的最高山顶;坐他的车上了30-40度倾坡去看了白土窑新修的庙宇,也到了海拔3380米的古冰川遗址,听他介绍一字石、二郎洞、大厨房……
第三次进大黑沟是6月16日。这次景区邀请了任玉贵,井石,程起骏、董浩等老前辈,我也在邀请之列。主要目的一是把景区名字定一下,二是给古冰川遗址介说词定稿。这次唱主角的是新聘请来的李明科局长。他曾担任过湟源县土地局局长,直到如今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李局长。他因精心打造宗家沟,有了许多宝贵而成功的经验,今年把他安排到大黑沟森林公园来当顾问,给了他大展宏图的广阔天地。在座谈会上,李局长专心聆听了各位专家老师的意见建议。并胸有成竹,如数家珍般地道出了自己的想法。虽然上任不久,但他已经把大黑沟森林公园的几大优势和存在的问题都看清摸透,并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即将做出可行性规划并付诸实施:一是准备开发“井石古冰川遗址”徒步游;二是增加石花滩景点;三是建设冬季滑冰场等游乐设施;四是打算养鹿养麝;五是力争创建“国家级森林公园”。在保护好生态环境这个大前提下,决心把作为西宁后花园的大黑沟打造成春、夏季青海人浪河滩、秋季观赏红叶秋景、冬季滑冰赏雪的重要基地,使其成为春夏秋冬皆有景,一年四季客不断,成为集避暑、渡假、休闲、吃喝、游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预计达到日接待车辆2000辆,游客10000人次的目标。
6月19日,湟源县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冷全祥和高万鸿、秦明英、袁绍哲和我一行5人第四次来到了大黑沟采风。
一到景区门口,最令人震撼的是一辆辆等待进入景区的车辆排成一条条长龙。门前小广场上人气盛旺,热闹非凡,游客如织,买票待进。
我们前行的四个人便迫不及待地率先进入景区,一边走,一边看。我主动担任起导游,向大家介绍每一个景点的名称、由来、特征以及传说。大家不慌不忙,走走停停,时而坐车,时而徒步,时而听我讲解,时而拍照留影。从景区的入口处一直到西岔,又从西岔返回来到三岔口,大家融入到如此之美的仙境当中,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壮美。冷主席观此景直呼这真是“高原小九寨”,决心写一篇雄文来记载今日之行;特邀前来的袁绍哲摄影师也被景区内的美景深深吸引,他不辞辛劳地扑捉每一个亮点,或拍照或录像,从不放过每一花每一景,每一个优美的瞬间,并时不时放飞无人机录拍景区的全景风貌。
下午1时许,我们来到了三岔口的大本营,与后面到来的高万鸿老师会合。听说他在像“六月六”会场一样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寻找了一个多小时,在即将绝望之中从百十辆停放在路边的车辆当中看见了我们的车,才得以顺利归队,我们看到他的到来,也喜出望外,乐不可支。
李校长把我们当作贵客,用青海人最高档次的手抓羊肉热情款待。双方在谈笑之间,湟源县作家协会与景区达成了一些协议:一是在景区内挂上牌子,此处成为湟源县作家协会的采风基地;二是由作家协会组织主办一次描写湟源山川美景,包括大黑沟、宗家沟、日月山、华石山等景区在内的征文活动,为以后出一本专辑准备资料;三是与景区长期合作,作家们给景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写作和宣传工作。
之后,我们一行5人信心满满地徒步到海拔3380多米的山顶,去领略“井石古冰川遗址”的风采。爬上陡峭的山颠,极目远眺,不但把多巴、甘河滩、海湖新区,甚至将西宁全境都尽收眼底,而主要还是看到了方圆几十公里的古冰川遗址。一块块数吨巨石,层层叠叠,扬扬洒洒,似从天上撒下的颗颗珍珠,又如同草地上静静吃草的牛羊,“椅子石”,“一字石”、“二郎洞”、“大厨房”等景点形象逼真,活灵活现,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对于我来说,每到此古冰川遗址一次,都有一次不同的感受;每来这里一次,就会有更多的发现。而参与了本次徒步的所有人,能步行山路7公里,来回花4个多小时,是一次极大的桃战。尽管把大家的脸晒得皴黑,尽管浑身落满了灰尘,尽管来回的山路走得精疲力竭,甚至有些狼狈。但大家意犹未尽,都感觉能在湟源海拔4000米以下地区看到如此宏伟壮观的古冰川遗址而惊叹不已,大家赞不绝口,都认为不虚此行,是一次终身难忘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