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林红梅,笔名雨霖(林雨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诗词学会会长,中国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学哲学学会理事,辽宁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生态伦理学领域的研究。在《自然辩证法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报刊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出版了《绿色发展理念与实现路径》等学术专著以及《心梦》等文学作品专集,系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形象大使、辽宁省作协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阜新市作协理事、阜新市诗词学会副会长、阜新市诗歌学会理事、全民悦读阜新阅读会副主席。全国散文诗、诗歌、小说等笔会代表。文学作品见诸《散文诗》、《青春》等报刊,百余篇作品获征文大奖,并收入百余种选本或文集。迄今发表作品已达495万多字。
去彰武寻一个治沙梦
林红梅
6月5号世界环境日,刚刚参加完“后疫情时代的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暨纪念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50周年学术论坛”,就接到紫晨老师电话说,咱们阜新市地域文化研究会纪念彰武治沙70年调研组,要去彰武考察治沙工程、治沙精神的动议即将付诸行动,心情蓦然愉悦,因为一直盘桓着想去世界环境日辽宁主场活动现场去感受一下,未料到心想事成。2021年6月初我们到彰武考察“旱改水”工程的场面仿佛还历历在目,2022年6月11日同一时间节点,我们竟然又来到彰武,调研彰武治沙精神,游历七彩草原,寻一个治沙梦,情景如出一辙,哈哈,“历史都会惊人的相似”,依然是冒雨出行,依然是紫晨老师、铁军老师、大青沟米业总经理和我,不同的是我们的队伍增加了年轻的吉宁老师。
我们取国道车行2个多小时,抵达彰武县城,在彰武县政府党组成员孙建国等一行人陪同下,开启了又一寻梦之旅。
一
顶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驱车前往章古台中国第一片樟子松引种固沙林的途中,辽宁工会林、辽宁第一片碳汇林在车窗边倏忽闪过,看到道路两旁草木茂盛,在雨水的濯洗下绿得更加鲜亮,昔日黄沙漫天的景象一去不返。
380年前,彰武地区曾经被清代朝廷辟为皇家牧场,那时这里水草丰美,牛羊点缀其间。100多年前,柳条边边门弛禁,大量垦荒者蜂拥而入,自然生态遭到破坏,这里渐渐演变成“八百里瀚海”的科尔沁沙地南缘。
被科尔沁沙地南缘包围的彰武,素有“辽宁沙窝子”之称,风沙肆虐,土地沙化严重,24个乡镇有23个属于沙区,沙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6%,是辽宁省最大的风沙区。
彰武县有6个乡镇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接壤,边界长达167公里。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带都是大大小小的流动沙丘和半流动沙丘,相叠相间,白茫茫一片。年降水量480毫米,且多集中于七八月份,年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3倍。一年365天,有240天刮风,平均每秒风速5米,最大时风速每秒可达32米。沙借风势,风助沙威,庄稼被风沙摧毁是常事儿,有时甚至连房屋也不能幸免,而被流动的黄沙埋掉半截。
土地沙化严重的彰武县东南是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如果按七级风速计算,彰武的沙尘仅需1个多小时就可抵达沈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严峻的沙漠化程度,使彰武成为辽宁土地荒漠化治理最紧迫的区域。党和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于1952年在章古台建立章古台固沙造林试验站(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前身)。自此,彰武县人民治理风沙的脚步就从未停歇。
许多时候,回望来路,才能清晰的看到走了多远、抵达何处。刘斌是辽西省章古台固沙造林试验站(即后来的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首任党支部书记兼主任,他是河北省人,1905年生,1941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冀东解放区区委书记、县长,辽西省义县县长等职务。1953年秋,东北人民政府号召大规模营造东北西部防护林,为加强领导力量,辽西省政府把他调到当时只有几个人的章古台固沙造林试验站担任领导。他说服了妻子,把家从义县县城搬到荒凉的章古台,从此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固沙造林科研生涯。
人的记忆会跨越千山万水,回到多年前那个3月的傍晚。1954年3月中旬,虽然已到春分时节,可寒冷依然笼罩着辽宁彰武县北部地区那一片片白茫茫光秃秃的沙丘。
那天黄昏,刺骨的北风卷着黄沙刮得天昏地暗。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章古台火车站东侧一户农家小院的土平房里,穿着褪色绿军装年约40多岁的刘斌,向房东老汉了解这里的自然情况。老汉用手中的烟袋指着被风沙敲打得簌簌发抖的窗棂说:“刘主任你看,咱这地方就是风沙忒大了!这里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黄尘遮日月,白天要点灯,遍地流沙滚,草木不得生。你再看看那庄稼,年年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熬一锅(指稀粥)。这日子是没法儿过了。”
是夜,望着门外铺天盖地的风沙,刘斌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他找来工程师韩树棠,一起讨论治沙之策。两人一唠就到后半夜。
韩树堂,吉林省人,1898年生。早在1952年4月,组织上就派他到章古台筹建新中国第一个治理沙化的科研机构———固沙造林试验站,并派来5名技术工人、1名技术员当助手。他们曾首战两家子半流动沙丘,建苗圃130亩,建果园50亩,并新建办公室3间。随后,他们又在苗圃、果园和办公室附近各打了一口深井,为固沙造林试验站打下了基础。1953年春,他们在流沙危害最严重的大一间房村后摆开了战场,苦战一春天,在沙丘上设下了层层沙障,栽种了片片蒿子、柳树、榆树、槐树。谁知只经过几场风刀沙箭的折磨,这些蒿、柳、榆、槐和新埋下的沙障子,便被掀得东飘西荡,毁了大半。刘斌的到来,坚定了韩树堂等人搞好固沙造林试验的决心和信心。
次日早晨,刘斌住的房门已被流沙堵死,怎么推也推不开。韩树堂只好从窗户跳出去,用铁锹把门口的沙堆铲走,刘斌这才推门走出来说:“黄沙正向咱们挑战呢!事不宜迟,咱们赶紧按计划行事。”于是,57岁的韩树堂一马当先,与技术员王泽一起徒步进入了“八百里瀚海”,寻找可以固沙的植物。
韩树堂和王泽两人风餐露宿地寻找固沙植物,一晃几个月就过去了。夏日的科尔沁沙地,白沙漫漫,他们毫无遮拦地行走在烈日之下,天无片云更无飞鸟,地无绿色不闻虫鸣,沙地温度高达60度,走在上面如踏火炉,每迈一步都要汗水淋漓。他们边走边望,对出现在视野中每一簇绿影都不轻易放过。眼前到处是白花花的沙丘,固沙植物你在哪啊?
终于有一天,他俩忽然发现在一个沙崖的迎风处,一簇绿荫凌空起舞,被风剥露出的一条条长长的须根,四下蔓延。两人惊喜不已:这不就是令人望眼欲穿的固沙植物吗?此刻,疲惫、炎热顿消,两人一起动手,将1.5米高的小树连根拔起,发现它的树根贴着地皮窜,足有6米长,难怪风沙奈何不了它!这小树叫锦鸡,是一种灌木。
为了搞好灌木固沙试验,刘斌和韩树堂研究决定,让1953年从锦州农校毕业的王永魁专攻这个课题。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和反复试验,王永魁收集了800多个观测数据,从数百种植物中筛选出易繁殖、再生能力强、耐风蚀沙埋的小叶锦鸡、小黄柳、差巴嘎蒿、胡枝子、紫穗槐等5种固沙植物,终于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以灌木固沙为主的设计方案。
1957年,固沙所总结出“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顺风推进,前挡后拉,分批治理”的一整套综合固沙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方法之一,填补了我国灌木固沙史的空白。其中,豆科灌木固沙开世界之先河。灌木固沙为沙地造林提供了生物能源与保障,也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流沙固定住了,但是要挡住茫茫的科尔沁沙地,最终还是要造林。樟子松天然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和呼伦贝尔沙地,适宜在沙地和山地上生长,耐旱耐寒耐瘠薄。彰武与呼伦贝尔樟子松原生地的气候和土壤非常相似。1953年春,他们开始引进樟子松种子进行育苗试验。1954年,他们栽种的2000棵油松,结果只活了两棵。1955年8月,工程师韩树堂和技术人员远赴呼伦贝尔沙地中的原始森林,找到了我国仅存的原始沙地樟子松林。他们引种5000棵樟子松树苗并成活,营建了国内最早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开创了樟子松引种治沙的先例,成为塞罕坝、陕西榆林等“三北”防护林的核心树种。“章古台固沙造林技术”被载入中国林业史册。1978年,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几十年来,一代代治沙人摸清了风沙侵袭的规律,率先总结出科学的流沙固定措施,成功引进树种摘种,让固沙林、农防林、牧防林、种子林、混交林,林林交错,万亩松林如绿色长城横亘于此,当年的不毛之地化茧成蝶,变为如今农牧业兴旺的地方。
二
治沙七十载,餐风沐雨,荒漠终成林,登高望远,绿遍四野,林海苍郁厚重。
1961年秋,朱德华从南京林业学院林业专业毕业,服从党和国家的分配,告别风光旖旎的故乡,来到风沙肆虐的彰武县章古台镇,进入设在这里的辽宁省林业试验站,克服地域差异,不畏风沙漫天,被刘斌称赞“好样的!”,由于工作业绩突出,1980年,他任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副所长,1985年,升任所长兼党委书记。担任所长以后,朱德华响应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号召,主持建立生态室,研究固沙以后章古台地区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他牵头建立育种研究室,研究在沙地造林方面效果更好的树种。经科技人员实地调研,发现一棵天然杂交松树,在沙地比樟子松生长更快,经过培育推广,取名彰武松。
1991年,固沙造林研究所樟子松固沙林中,个别种源樟子松出现了叶片枯黄、长势不旺并出现小面积的枯枝甚至是死亡的现象,科研人员意识到樟子松人工林可能会在气候异常干旱的年份出现大面积衰退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固沙所采取了两步走战略。一是寻找樟子松后续树种或品种,彰武松就是其中的一员。彰武松现在已推广到省内其他城市、内蒙古、黑龙江、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区;二是在固沙所所长兼党委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宋晓东主持下,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攻关,摸清了樟子松人工林的衰退机理,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樟子松病虫害防控措施,完善了章古台固沙造林技术与模式,巩固了樟子松作为我国治沙造林第一针叶树种的历史地位,为省内外经营樟子松人工林提供了技术保证。2008年,国家林业局明确提出要在我国三北地区再发展1000万亩樟子松。
在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我们观看了“大漠治沙人”事迹简介和纪录片《彰武治沙》。70年来,一代又一代像刘斌同志那样的治沙人执着坚守、接续奋斗。他们当中,有生在江南水乡、扎根塞北荒漠、固沙造林一干就是一辈子的朱德华,有踏着前人足迹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宋晓东,有“只要我不死,还带着大伙去种树”的阿尔乡镇北甸子村被誉为“最美基层干部”的“治沙书记”董福财,有把造林固沙当成“打冲锋”、誓言“绝不临阵脱逃”的四合城镇两个千亩以上固沙造林大户侯贵和杨海清,有“守护好这片林子,就是给子孙后代造福”的“辽宁好人”沙区护林员李东魁和“辽宁好人”团队彰武治沙造林团队,有戏言“沙子拌饭有滋有味”、始终保持乐观的马辉……彰武治沙典型事迹令人动容落泪、令人感佩不已、亦给人振奋的力量!正是这种治沙精神,使彰武沙地变桑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海,彰武的森林覆盖率由2.9%增加到31.47%,防护林带向科尔沁腹地推进了13公里。正如诺贝尔文学奖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在其作品《沙漠》中所描述的一样,“只要有涓滴之水,万物就会充满生机。只要有一场雨,万物就会葱绿。”
70年来,质朴的治沙英雄层出不穷。彰武乃至阜新人都知道“绿了章古台,白了少年头”的深刻含义,那是对治沙人的肯定和褒奖。70年来,8500名林业人才从这里出发,向全国14个省(区、市)传播着固沙造林技术,带动了“三北”地区固沙造林达百万公顷。
刘斌、韩树堂、董福财、朱德华、侯贵、宋晓东、马辉、李东魁……一代一代坚毅、执着、钻研的固沙开拓者们创造了让“沙海变林海”“荒漠变绿洲”的奇迹。
几程坎坷路,几番风雨稠;丹心照日月,伟业青史留。刘斌和其团队的治沙事迹,后来被创作成电视连续剧《大漠风流》对外传播。刘斌去世后,遗体安葬在章古台松林内,永远守护着新中国第一片人工樟子松固沙林。
青松挺拔绿锁沙,茫茫瀚海披青霞。今天,我们向彰武治沙人致敬,致敬他们鏖战黄沙,坚定初心始终不改,致敬他们直面黄沙肆虐,永不退缩,致敬他们奠定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绿了章古台、白了少年头”的“大漠风流”精神!
“此后,一系列‘彰武治沙升级版’的操作,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点沙成金的成果展现出喜人成果,继续书写‘大漠风流’的绿色奇迹。最明显的是现在沈阳及周边城市降尘量降低8.6%,这是对治沙成果最有说服力的数据。”孙建国说。
同行摄影的于千老师说:“我小的时候,那风沙刮的人都睁不开眼,现在想拍一个风沙四起的画面已经找不到了。”往昔沙尘漫天,我们不曾亲见,今日万亩林海,是彰武治沙人的铮铮誓言,数十载时光,沙漠变绿洲,这沧海桑田的背后,是一辈辈人挥洒的汗水与岁月磨砺的坚韧,是彰武人民对绿色发展的不懈追求。
三
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着眼长远,保持定力,坚持绿色、包容、可持续发展。规模化治沙的时机不在未来而在现在,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70年的治沙实践,彰武的治沙成效显著,全县森林覆被率从2.9%增加到31.47%,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平均风速由3.4米/秒降至1.9米/秒。按照省气象局提供的数据资料分析,2018年以来,沈阳市大气降尘量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8.6%,彰武的治沙成效对辽宁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无可替代的突出效用。但是,彰武北部荒漠化严重地区土地贫瘠,不宜耕种,也不宜居住。经过几代治沙人的顽强拼搏,虽然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但生活水平和环境还与人民群众的向往有着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农业耕种上,贫瘠无力的沙地种植效益低下。这对于以种养业为主的当地群众来说,不耕种便无法生活,耕作则对自然生态带来极大破坏。这种生存与生态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
不过在自然条件上,彰武地区有充足的太阳能资源,年标准利用小时数可达1650小时以上,为发展光伏产业提供了优质高效的能源资源保障。实施荒漠化严重地区光伏发电项目,既对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撬动作用,也对解决人与生态矛盾有着无可替代的调和作用。
从2012年起,彰武县北部的阿尔乡镇、冯家镇等荒漠化严重区域开始尝试发展光伏产业,目前已形成10.4万千瓦规模,2021年累计发电1.39亿千瓦时,实现产值1.26亿元,实现税收2536万元。
这表明,在彰武北部荒漠化严重地区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可有效解决当地农民收入低、收入来源单一的突出问题,还可解决荒漠化严重地区基础工程投入不足的突出问题。传统的固沙治沙做法在人力和资金的投入上,存在着总量大、效果差,不能够有力、有效、长期起到固沙治沙的效果,反复性投入较大。而阵列式的太阳能电池板起到平铺式沙障的作用,可较大幅度消减风速,减轻沙尘危害,同时通过光伏阵列的有效遮阴,可减少沙地水分蒸发、促进原生植物生长,从而实现投入一次、固沙长久的生态效益。
2022年春天,在章古台镇、阿尔乡镇、后新秋镇、冯家镇境内,治沙光伏项目建设紧锣密鼓,施工场面十分壮观。
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称其为“生态光伏”,而彰武县的干部、群众更愿意把这一工程叫做“以光锁沙”。因为在彰武人眼里,“生态光伏”正是彰武人在70多年治沙历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五大工程”之一,即“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以工用沙”中“以光锁沙”的生动诠释。
彰武县因地制宜采用“以光锁沙”的治沙模式,得到省、市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得到省政协的全过程指导。
“以光锁沙”的模式就是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在观景台,孙建国副县长为我答疑解惑,详细阐述了这一模式。
“板上发电”,以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占地1200亩光伏项目为例,每年的发电量在6000万千瓦时以上,折算成每亩的经济效益约2万元。此外,每年绿电发电量6000万千瓦时,大体相当于节省标煤1.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4.9万吨。按照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每吨40元的标准计算,仅这一项的年收益就约200万元。而每年减少4.9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又大致相当于10万亩林地的减排量。可以看出,1200亩“光伏”土地相较于同规模林地,“碳减排能量”扩大了近百倍。
从“板间种植”的角度看,以“生态+种植”为依托,彰武县积极与省农科院对接,不仅在作物品种的选择上实现由无茬作物向固土能力更强的有茬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而且可深入实施水肥一体化等一系列农业先进技术,推进沙化土地粮食保产增产。
“十四五”期间,彰武县计划分3个阶段实施“以光锁沙”项目,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拟在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北部7个乡镇重点实施,第三阶段在全县开展大规模荒漠化治理。把发展光伏产业与沙漠有机农业、沙漠风情旅游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放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绿我涓滴,汇它千顷澄碧。”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一条碳达峰碳中和“双碳”工作有序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正在彰武大地徐徐伸展。
四
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是人类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提出建议,“坚持生态文明,增强建设美丽世界动力”。
一直以来,中国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致力于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过去10年,我国森林资源增长面积超过7000万公顷,居全球首位。长时间、大规模治理沙化、荒漠化等方面位居世界前列。
据资料记载,二叠纪时期彰武处于古辽湖的边缘地带,后由于古代地质运动,东北松辽平原抬升,古辽湖逐渐干涸,强劲的西北风将来自古西伯利亚的黄沙源源不断裹挟于今天的内蒙古科尔沁及彰武地区,使彰武成为辽宁地区唯一的风积沙矿脉。硅砂主要由石英颗粒组成,是一种坚硬、耐磨、化学性能稳定的硅酸盐矿物,其主要矿物成分是SiO2,是一种重要的工业矿物原料。彰武硅砂主要分布在北部阿尔乡、章古台、冯家、四合城、大德、后新秋、大冷七个乡镇,总面积近40平方公里,经规划勘查计划开采区域储量约25亿吨,彰武的沙脉下面有丰沛的地下水,从地表开采2—3米,就能见到水,再往深处挖,就可用采沙船作业。沙水同域,使得采、洗、筛、烘环节可以在同地进行,水洗、擦洗烘干砂的产业半径几乎为零,最大限度降低了成本,这是别的风积沙地区不具备的优势。
一进“中国硅砂交易中心”展览厅大门,“中国砂都”——辽宁彰武,两行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这是彰武点砂成金、“以工用沙”的精彩篇章。
硅砂是彰武产业立业的基础,彰武从70年前的“人定沙”到70年后的“沙定业”,经历了从患沙、防沙、治沙变成如今依托“生态+硅砂”模式,秉承以工用沙、变害为宝的理念,大力发展硅砂深加工、装备制造及配套、高端建材、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工业将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通过搭建“硅砂内陆港”物流基地、“中国硅砂交易中心”,“废砂处理中心”和“再生资源利用平台”,不断完善产业基础,紧抓机遇加大招商引资。近五年来洽谈项目1100多个,招引了如长江、西蒙、永红、春潮、辽宁昆仑隆源等项目14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8个,中国铸造用砂十强的企业彰武已占五位。工业项目的不断增加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在2019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排名第三,全额获得省政府奖励资金,2020年县域经济综合排名由2016年的第38位晋升到第30位,从人沙相杀到人沙相爱的沧桑巨变,实现了“从无到有、变废为宝、凤凰涅槃”的历史演变,不断向产业集群迈进。
“随着硅砂大项目落地投产,现有产品涵盖水洗砂、烘干砂、焙烧砂、覆膜砂、人造砂、再生砂、石油压裂砂、干粉砂浆等多系列几千种品种。全县现有硅砂企业49户,分布在阿尔乡,章古台,冯家,四合城,大德等地。”孙副县长发挥其文化名人、网红县长的绝佳口才,将彰武砂产业的产品娓娓道来。我触摸着不同名目的沙产品,指尖体会到它们或柔软或刚硬或细腻或粗粝的迥异感受,深刻领会到了“以工用沙”的至高境界。
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沙工艺品产业中的沙画。它是将硅砂资源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创新创造的“彰武沙画”品牌,这一品牌在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获得“辽宁匠心”品牌称号,而且获选成为彰武首届旅游节伴手礼产品,并推荐申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举凡伟大的艺术,那些用心血、思想和灵魂来进行的创作,言论和行动都充满了精神和生命力的艺术家的作品都在向人们提供精神食粮。”这一幅幅沙画,用流沙绘出行云流水的江河山川,用色彩闪耀出天地万物的生命乐章,用这天然的赐予,晕染着另一种风格的笔墨丹青。
五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4年后的2017年,将“草”纳入这个体系。2021年全国两会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字之增:“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系统治理理念逐步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生机勃勃。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继续书写“大漠风流”!十八大以来,彰武始终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省市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深入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以碳达峰和碳中和为目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全面转型之路。
2022年3月,辽宁省第一片碳中和林在阜新市彰武县种下。所谓碳中和,是指区域、组织、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被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的过程。这片林地主要树种为彰武松、油松等15种针阔叶乔灌树种,共栽植良种壮苗1万余株,占地面积约为200亩。作为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碳中和公益行动植树造林项目,这片林地累计可中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6000吨。
2022年6月6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率队来阜,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主持召开座谈会。翟青对阜新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六·五”环境日活动为契机,坚持生态优势就是发展优势,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
2022年6月8日至9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国清来到阜新彰武,就彰武治沙造林情况、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进行调研。张国清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刘斌墓敬献鲜花、表达敬意,深切缅怀刘斌同志为治沙造林作出的贡献。
张国清强调,辽宁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要扎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深入实施辽西北防风固沙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彰武治沙实践是几代人的一脉相承。如今,彰武县委、县政府正进一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带领干部群众继续弘扬治沙精神。这从每年春季全县城乡治沙大会战中可以感受那种千军万马、轰轰烈烈的激情,从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乡镇一如既往的努力中感受彰武上上下下的工作热度。他们秉承“生态治理永远在路上”的理念,继续传承着治沙精神。
“彰武的治沙实践和治沙精神,是阜新地域文化的宝贵财富。2019年成立的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现在之所以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省直机关党性教育基地等,以治沙精神辐射周边,影响众人,应该是阜新‘厚道文化’产生影响力的最好说明。”孙建国表示,今年“六·五环境日”分会场设在彰武,是对彰武治沙精神的高度认可。
紫晨老师说,“体现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矢志不移、永不退缩,是几代致力治沙的科研人员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诠释‘为党担当、为民造福’初心使命的总结。在肆虐的风沙灾害面前,彰武治沙人毫不畏惧,守望家园,艰苦奋斗,在实践中形成顽强拼搏、团结奋进、苦干实干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是彰武治沙精神形成的坚实基础。
默默无闻、甘于奉献是彰武治沙人胸怀大局、任劳任怨、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品格。它是治沙精神的价值取向,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也体现了治沙人热爱祖国、奉献人民的家国情怀。”紫晨老师接着说,“彰武治沙精神还包括了科技领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现在的彰武大地,依托“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挖掘文化,塑造品牌,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美丽宜居的七彩景象。而在治沙实践中凝练形成的彰武治沙精神——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在阜新大地上树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多年来,彰武县先后被国家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治沙先进单位”“中国沙产业先进单位”“全国三北造林重点县”“平原绿化先进县”“三北二期先进县”“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连续多年被辽宁省政府评为“造林绿化模范县和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此次彰武之行,沿着治沙人的足迹,我们寻到了彰武治沙人的梦,寻到了他们不畏艰辛的治沙路径,也寻到了他们义无反顾的初心和坚持,我深深体会到,坚持,是抵达梦想的最好方式。梦想因坚持而闪亮,人生因坚持而精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彰武治沙人在治沙路上付出的每一滴汗水,最终都将汇聚成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这力量将促使他们和彰武人民一道扬帆远航,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