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我们把青春留在了农村
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文章有很多了,也上演过许多电影电视剧,总体就是记录了那个特定的历史下的特殊事件。
我国自古以来工业生产很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国度,解放初期更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
从清晚道光时期,1840年前被外强英国人扛着鸦片打入中国开始,直至新中国成立,约一百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打打杀杀了百年,使国民深受其害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时的国家风雨飘摇动荡不安,重工业生产少的可怜,大都是传统的以民生为重的轻工业作坊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人民生活艰难,但苦于经济萧条,短时间内难以改善和发展,先走农业发展之路也最为现实。
以传统农业经济促进工商联的发展为目标,又以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少的问题,再加上城市人口就业难,种种因素才产生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人口大迁移。

1960年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援华工业专家全部撤走,使中国工业生产影响巨大。仓库里大批的半成品搁置成为了一堆废铁,工厂关闭增加了400多万的失业工人,在此后的十多年里未再生产也没有招工。
1966年5月在种种予盾激化中,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运动以来,而造成了俩大反革命集团夺权斗争的生成,使得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行各业受到了严重冲击,社会主义重工业建设处于半停滞状态。
到1968年,中学生也参与了文革运动,参加了名目繁多的政治文化思想活动。学生无学可上,毕业后也无工可做,失业人员成倍的在增长。
在一个接一个的运动中,放大了青年人的能动力,使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迷茫地走向了社会。
科教兴国科技强国淡出了众多人的心里,口号声淹没了本质,放大了自然人体能量的极限,最后虚假常态浮夸盛行。记得有一句话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就是真实写照。

在50年代初,中国人民医治战争创伤中,遇到了中小学毕业生升学和就业的难题。全国小学毕业生达260万人,而初中所能容纳的应届小学生有限,差距较大。于是1955年起国家要求各级领导部门,积极帮助青年人转移到农村中参加生产劳动,向知识青年发出了上山下乡的号召。
同年9月初,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上批下了后来被广为宣传的名言:“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下山,去参加农业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大跃进”运动受挫,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全中国有2600万人被精减下放,中国形成第一次人口倒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正式开始。
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在1962年作出了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后来又开始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上山下乡”被称为培养革命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涂抹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向广大知识青年展示了一个美好的前景,对于那些充满幻想、满怀政治热情的青年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当时的形势下,知识青年觉得在城里无事可干,认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于是便自然地出现了浩浩荡荡的上山下乡的运动。

他们给农村带来了文明文化,为文化扫盲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使更多的农民识了字,能写会算能读报读书,从文字上也能够了解这个国家和这个社会,为后来国家科技腾飞、科学生产力的飞跃起了决定性的决用。
上山下乡首先缓解了当时社会就业压力和城市供给压力,也拉近缩小了城乡差别,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阶级矛盾。
为农村注入了大量劳动力,给农村带来了新的种养植理念,引导了农村农牧业发展,更为落后的农村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文化思想。
他们那代人为国家为农村献出了青春年华,经受了艰苦生活的锻炼,为落后的农村思想文化进步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不忘这段历史,我们农村的父老乡亲也永远记着你们。不管返城回去发展如何,这里是你们的第二故乡,是你们的家,有空就带上孩子们常回家看看。
2022.06.19写于武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