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几天大地(小孙子)都发一两分钟的短视频,记录他的阅读的实况,前后不说话,不打招呼,只顾低头读书,然后立即关闭。每次都好像是在“完成任务”,而这还是在鼓励加诱惑才办到的,应该感到满足了。
年前回长春,小孙子对我们逐渐疏远了,与他的手机和电视里的节目已经无法可比。约好回北京每周末视频一次,每次都是儿子把他叫过来,或者是看到他十分认真的做自己的事情,千呼万唤,他那里充耳不闻。如果说,跟爷爷再见吧,他才能立即跑过来挥动着胖乎乎的小手,嘴里喊着“拜拜”,转身就离开了。

父亲抱着刚出生的大地
今年春节回长春时,有深圳来的小叔和小婶一起陪伴,与我们谈话的次数见少,几次想找个谈话的机会也没有把握好。据说,这个期末考试成绩不错,数学成绩全班第一名,我总想变个法子鼓励他一下。我问他,大地想要个什么奖励啊?他说,我妈妈说了,不允许要爷爷的礼物!一句话就把我给回绝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估计是我问的次数多了,他后来对儿子说,爷爷总问我要什么奖励?我都告诉他了,他还是问。我听了以后“哈哈大笑”,但眼泪快要流出来了。我想起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那困处长安十年的杜甫,对家人是何等思念,可小儿女又怎懂得什么是思念呢?

父亲、母亲、姐姐和大地

十一年前,大地出生在长春的妇产医院,抱回来时浑身发红,像一只没长毛的小猫,眯着眼睛睡觉,醒来时看见我就笑,姥姥说,大地认识他爷爷。三岁之前,他在长春半年,在北京半年,之后上幼儿园,上小学,每年只有寒暑假能在长春。大地喜欢唱歌、背诗,踢足球和滑雪,他赋有表现力,动手能力极强,从小就会用锤子、锯子之类的工具。经常会帮助我们扫地、擦桌子、洗碗,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记得每次分别的时候,开始他会放声大哭,后来长大了,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就主动的跑过来,紧紧的拥抱着,用手拍拍后背,用脸贴贴脖子,那个时候,我心里总是暖暖的,眼睛里总是热乎乎的。我还能要求一个小孩子做些什么呢?

大地3岁

回想起自己在生活中,又是怎样的呢?我又怎样去理解、去体谅自己父母的呢?我把父母的殷殷期盼,变成短短的一顿饭,把逢年过节的探望变成了一次次的“例行公事”。我记得当年住在红旗街时,楼上没有电梯,爸妈年老体弱,每次爬上七层楼,累得气喘吁吁,我忘不掉他们进门时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我让他们赶紧坐下来,老爸幽默的说:“多来几次,我就不用锻炼身体了。”那情景还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大地8岁

我永远记得,2008年老爸80大寿,正赶上刘大地快要出生。那天,他格外高兴,举起酒杯祝福,为“家丁兴旺,世代相传”并要我做一个牌匾,要写上“四世同堂”。
我永远记得,每次回到杏花村,老爸老妈看到我们的到来,就把家里最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看着我们吃的香甜,眼睛就会眯成了一条缝。
我永远记得,每次回家,老妈都要在吃饭之后,拿出一些旧东西,有吃的、穿的、用的让我拿走,如果我不要,老妈就立刻唉声叹气,神情落寞。

老妈、和我们

我永远记得,老爸发起脾气的样子。那次电梯坏了几天,单位一直没有人来维修,(当时没有物业管理)老妈劝他不要发火,不要带头做傻事,老爸激动地说,平时这些人说的好听,出了问题,躲着不出来,当领导的如果不能为老百姓做主,不是贪官,就是灭了良心。
我永远记得,在医院看望老爸时,他神情凝重地对我说:现在的精力一天比一天衰弱,每天都好像做了许多体力活儿,又累又乏,疲倦感日渐增加。“长眠”其实也不一定都不好,我希望死在还能动,还能做些什么的时候,我这辈子没做过大事儿,我就是因为已经尽了自己的所能,才感到多少有点安慰……
如今,老爸离开我们整整九年了,他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他走了,留给我们永远难以偿还的心情。

去年春节大地“赶大集”

清代的大孝子郑板桥,“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当他离开山东潍县知县时,有人请他留句话,郑板桥略加思索,说道:“你们要把父母当儿子待”。“爱父如子”这是孝顺父母的一句精辟独到的告诫,也是一句经验之谈,他是在教育我们怎样做个孝子啊。相比之下,我们做到了孝顺父母像对待孩子一样了吗?何为孝顺,满足老人家的任何需求,理解老人家各种心情,我做到了吗?好在老天给了我补偿的机会,我要在母亲身边,尽好这份孝心,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
孝顺是什么?也许是早晚的一声问候;也许是一条暖烘烘的毛巾;也许是一件待着体温的马甲;也许是一勺甘甜的米粉;也许是一朵刚摘下来的小花;也许是一句反反复复的家常话……
铁军2020年4月9日
於长春

父亲的最后一张照片


刘铁军,吉林长春人,长期从事交通规划工作,多有学术论文发表。2013年退休,开始散文诗歌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