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爱如山
——关于酒的小故事
文●宋芳华
酒文化是人类生活习俗的一种表现形式,酒文化自古以来源远流长。“酒逢知己千杯少,把酒言欢对空盏”,酒桌上你来我往,大块朵颐,美哉乐哉。青岛乃啤酒之乡,街头巷尾摆在酒馆门口的大罐啤酒桶到处可见。不管春夏秋冬,“酒茬子”们拎着袋装啤酒晃晃悠悠,悠哉乐哉的往家走,这口酒是必须的。
如是,“啤酒肚”也便成为青岛男人为之自豪的“标签”,这也是贪恋啤酒和美食换来的“结果”,这种“液体面包”提供给人们的不仅是口腹之欲还有圆鼓鼓的大肚腩。喝啤酒,对于青岛男人来说就当是喝水一般,天热口渴,来一扎鲜啤“咕咚咕咚灌下去解解渴,平常喝酒一瓶两瓶全当漱口,三瓶五瓶也就小意思。那能喝多少呢?嗯,看心情呗。
所以,在夏天你若看到青岛男人光着膀子挺着大肚拎着袋装啤酒,那也就不要奇怪了哦。
好了,讲个小故事吧。
去年夏天,与几友人相聚,酒桌上你来我往,有一友人滴酒不沾,我甚为佩服,想我啤酒之乡,男男女女无不能喝几瓶并以此为荣,而竟然有人滴酒不沾,简直惊若天人了。我们调侃他肯定不是青岛人,哪怕少喝点别一滴不沾啊。他摇头,讲起了自己与酒的故事,于是,我们洗耳恭听。
从能喝酒的那一天开始,他便迷恋上酒精带给自己的那种晕乎乎的“快感”,可以用嗜酒如命来形容,每日里不喝上几瓶这一天就几乎过不去(夸张手法)。但后来他心脏出了问题,住进了医院,医生给他做了支架手术并叮嘱他以后不可以饮酒,一滴也不行。一开始朋友倒也听从医生的叮嘱,聚会时强忍着馋劲不喝酒,稍后几年他身体慢慢康复了,他认为已经非常的“健康”了,遂放心大胆的喝酒,从一瓶到两瓶,三瓶……放任的结果是:再次住院。医生严肃的告诉他,以前做的心脏支架已全部作废,要重新做支架。
于是他再次住院重新做了心脏支架,出院后的他拖着做了两次心脏支架的身体回到了家。后来身体也是在慢慢康复,但仍是想喝酒,对酒的那种渴望如同百爪挠心让他情不自禁,无法割舍。他几乎忘记了自己的心脏已做了两次支架,喝酒是“大事”,不能误。
一天,他外出参加一个酒局,刚走到街口,就遇到了自己年迈的老父亲,老父亲蹒跚着走近他,拉着他的手,眼泪汪汪的,对他说:儿子,听爹的,你别喝酒了,你可不能走在我前头啊!
父亲说完已是满脸的忧愁,眼泪汪汪,那张脸写满了沧桑,写满了不安,写满了对儿子深深地父爱……
父亲的这句话如同一声响雷,彻底的震醒了他。那一刻,他胸腔里汹涌澎湃,眼睛热辣辣,他快速拿开父亲的手,边答应父亲边背转过身,快步地离开。那一刻,他听到了自己泪水“叭哒”滴落在地上的声音。他快速离开父亲,是怕父亲看到自己奔涌而出的泪水……那一刻,他意识到身为男人,不该只为自己活着,不该那么随意“任性”,他有责任给父母养老送终,有责任让妻儿生活的无忧无虑,他要为自己的健康负责,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从那以后,他滴酒不沾,并时常在与友聚会时讲他的“戒酒的故事”。每当他回想起老父亲眼含热泪、焦急无奈、又不得不谆谆叮咛的样子,他的眼角就湿润起来,老父亲的话触动了他的灵魂,使他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担当。
是啊,人生匆匆几十年,犹如画卷,答卷的我们要认真,不可潦草,不可负。
这个故事很平常,我相信我们身边也不乏有很多这样感人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一部书,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剧本,你愿意或不愿意,故事都在那里,你喜欢不喜欢,人生照常来过。芸芸众生,不过是沧海一粟,能在阳光下站直,能于月色里游弋,能在天空下呼吸,能于悲悯中领悟,足以。

宋芳华:中国新生代知名作家、编剧,网名一滴...雨。2016年编入《中国新时期文艺人才库》,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综艺栏目《星耀齐鲁》特邀编导、青岛市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青岛市海洋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滕州)微山湖湿地景区文化宣传顾问、中国诗歌春晚山东地区新闻总编辑。
代表作:长篇小说《美人有约》,已发行全国的各大新华书店及各大电商,已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等高等院校馆藏。
发表作品几百余篇于国内外五十多家报刊杂志,并获得多种奖项。著作品有:剧本、小说、诗歌、散文、教辅、评论等500多万字。主编出版《金秋十月》、《秋实集》、《网与人生—中国新散文精选》、《留住春天》。中国首部接龙诗集《留住春天》获“南京中山图书奖”二等奖,该四部图书已被金华档案馆、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等馆藏。
编剧播出百集成语故事剧《成语接班人》、十二集《防诈系列短剧》、十集少儿旅行剧《神奇之旅》等。编剧网络电影《十三太保》《放飞自我》《天池水怪之缘起》《大内密探之夺宝风云录》等,参与编剧《喜羊羊与灰太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