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曲创作中的用典研究
●郑永钤/刘艳琴
【摘要】典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具体体现,用典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修辞手法。刘勰认为运用“事类”的主要意义,在于“援古证今”、“明理”、“征义”。本文旨在研究元人散曲中的用典在揭示作品主题,品评历史,针砭时弊,抒发情感,创新作品意境,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初步探讨在散曲创作中如何用典。
【关键词】典故、散曲、用典。
“典故”之名,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故是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现在一般意义上的典故,是指有出处、依据的故事典例,比如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奇等,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

一
典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具体体现。典故蕴含了人们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理解思考,价值判断,情感倾向等丰富内容。因而典故已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极其凝练的形式。古代诗人在写诗时,喜欢用典故,也很重视用典,黄庭坚曾说:“子美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当然,“无一字无来历”也许有些夸张,但确实道出古典诗词曲创作中用典使事是一种普遍现象。
用典的主要特点是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如元人邓玉宾子[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闲适:“万里玉门关,七里钓鱼滩。晓日长安近,秋风蜀道难。”四句用了四个典故,“万里”句用东汉名将班超“玉关情”典故,典出《后汉书·班超传》。“七里”句用东汉严光隐于富春山典故,典出《后汉书·逸民传》。“晓日”句用晋明帝“日远长安近”的故事,典出《世说新语·夙慧》。“秋风”句用唐明皇逃难西蜀的故事。曲中一连串典故的叠用,鲜明地表现作者对社会黑暗以及为官危险的深刻认识。
关于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一章有专门论述:“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所谓“事类”,就是在文章本身的写作之外,利用有关故实来表明意义,引用古事以证明今事。

典故包括典制和掌故,《汉语大词典》给出的解释是,典故即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这和刘勰所讲的“事类”是一样的,即用典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1、事典。指用事,文学作品中引用前人有关事例或史实。
2、语典。即引证前人或经典书籍、诗词曲赋句子等言辞。
第一种用事典故,主要是指古代故事,这个容易理解。第二种语典,是指引用或者化用的词句。这些词句必须“有出处”,多是前人经典书籍、诗词曲赋中有的词语,或者公开出版物上的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流传的词语。典故不能随意杜撰,没有出处而说是有出处,瞎编臆造词语谓之杜撰,这是创作的忌讳。宋人王楙《野客丛书·杜撰》:“杜默为诗,多不合律。故言事不合格者为杜撰……然仆又观俗有杜田、杜园之说,杜之云者,犹言假耳。”
比如《红楼梦》第十七、十八回“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道:‘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宝玉道:‘绿蜡'可有出处?宝钗见问,悄悄的咂嘴点头笑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钱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乾’,你都忘了不成?”
如果再细分,大体上可分为成语典故、历史典故、文学典故、文化典故等几大类。比如成语典故是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情,经过后人的描述和提炼加工,往往产生一个新成语,如黄粱美梦、高山流水等。所以,历史典故和成语典故往往是密不可分的。文学典故,一般指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词语以及文学名人身上发生的风流轶事,如晓风残月、雪拥蓝关、红叶题诗等;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灶君上天等。

二
用典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修辞手法,传统的诗词曲赋和对联中,用典比比皆是。刘勰认为运用“事类”的主要意义,在于“援古证今”、“明理”、“征义”。
很多典故本身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文学修养,但在文学作品中,典故用的好,为文所用,甚至能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作品的审美情趣,提高作品的可读性、趣味性、艺术性。典故一般有据可依,有证可访,我们看到,即使在街谈巷议中,说话人往往脱口而出,以增加其趣味和可信度等。
诗词和散曲的语言容量小,用典的好处在于用凝练的语言来概括比较丰富的作品内容,增加作品内涵量,深化提升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咏史抒怀之类的诗词,作者可以借典来议论,借用历史故事含蓄地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使作品凝练生动、含蓄蕴藉,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张养浩的[双调·折桂令]功名百尺竿头:
功名百尺竿头,自古及今,有几个干休:一个悬首城门;一个和衣东市;一个抱恨湘流。一个十大功亲戚不留;一个万言策贬窜忠州。一个无罪监收,一个自抹咽喉。仔细寻思,都不如一叶扁舟。
一首小令,短短十二句就有八句用典。如伍子胥悬首城门,晁错和衣东市,屈原抱恨投江,韩信功高受诛,陆贽上书直言被贬黜,范蠡辅助勾践兴越功成身退,乘“一叶扁舟”遨游五湖的故事,这些典故有的在元代多为妇孺皆知,也有的像“一个无罪监收”、“一个自抹咽喉”,我们今天这样无法确示事典。
但作者援引史例,抓住了其最具典型性的表征,井然有序,侃侃而谈。叹世警世题材的作品中,以典为据,让它们共同来说明作者对于现实的感受,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厌倦和蔑视,增强文趣,令人信服,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淡泊明志的高尚情怀。
由此观之,典故用得适当,作品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诗词和散曲的语言容量小,用典的好处更加明显,既可使语言精练,又可丰富内容,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深化提升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纵观一部《全元散曲》,可以发现元曲的用典较之于诗词文赋来说更为突出,可以说元曲把用典这一中国文学传统的修辞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元曲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叙述方式,绝妙的语辞,质朴的情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很多有影响力的作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作品中自然而巧妙的用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元曲所用典故在揭示作品主题,品评历史,针砭时弊,抒发情感,创新作品意境,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可以通过元人散曲中的用典来说明其作用。
1、用典讽今寄意
蒙古族统一中国后,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和森严的等级制度,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汉人地位低贱,文人更甚,所谓“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正是其时的现实反映。
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散曲家要发泄心中不满。但又不能畅所欲言,不能公开抨击当局者和社会弊端,只好“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借助用典来讽今,通过引用一些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影射时事,从而表达自己的心声感情和独特见解。
在元曲家中,张可久是用典高手。例如[中吕·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这首曲子,一开始就用了三个典故:一是霸王别姬的故事,二是吴蜀破曹的故事,三是班超从戎的故事。三个典故似乎毫无逻辑联系,但紧接两句“伤心秦汉,生民涂炭”,是说那些帝王将相争夺江山,连年战争,却让百姓遭殃,与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异曲同工。
这首咏史之曲,慨叹秦汉时期的战争,以凝练的文字概括了众多史实,揭示了严酷的现实,抒发了连年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前面的用典是铺垫,是为“生民涂炭”佐证。最后“读书人一声长叹”之结,也就有了根。所以用典加深了作品的思想深度,显得真实准确。
再如,马致远的[南吕•一支花]咏庄宗行乐:
“这社稷则是覆盆硗梁江山,生纽做宋天下,结髦儿是狗家疃”。这里,作者借伶人敬新磨斥骂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典故来影射时事,指桑骂槐地斥骂当时的元蒙统治者,表现了作者的民族意识。这个典故用的既痛快淋漓,又恰到好处。
2、借典言志抒怀。
关汉卿[四块玉·闲适]: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
“南亩耕”用陶渊明的守拙归田、高风亮节的典故,“东山卧”用谢安隐居东山的典故。关汉卿实际上是一个普通的下层医人,编剧和演出活动只不过是兼职和谋生的手段,他也有过治国平天下以济苍生的宏伟抱负,但在亲身经历纷繁万种的世态人情,看透了贤愚颠倒的混沌现实之后,终有所悟。因此这首曲子其实是倾诉了自己闲适的苦衷,全曲没有明言,但通过用典,却掀起了读者心中深沉凝重的波澜。
一首好的散曲如能善于用典,可以引发联想,创新意境。比如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把此时与彼时,此景与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曲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周文质的[越调·小桃红]咏桃:
东风有恨致玄都,吹破枝头玉,夜月梨花也相妒。不寻俗,娇鸾彩凤风流处。刘郎去也,武陵溪上,仙子淡妆梳。
此曲为咏桃花的佳作。唐代诗人刘禹锡《游玄都观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俱是刘郎去后栽。”其实质是借写桃花,对那些新得势的权贵进行讽刺,以抒发诗人对自身遭遇的愤恨。周文质的这首《咏桃》曲则是对刘诗的发挥,并赋予桃花不同凡俗的品质。此曲活用典故,即景抒情,不独精心绘制桃花吐红之景,而且寄寓着作者对正直之士的敬慕之情。
3、言简意丰,甩出“豹尾”
一首小令由于篇幅有限,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又能储存丰富的内涵容量,在最后几个字中甩出豹尾,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因为典故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又往往为人们所熟悉认可,所以能起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提出: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一说乔梦符)。历来散曲大家无不强调曲之结尾最为紧要,最后一句往往是曲眼,要结得“响亮”,要有力度。既要含蓄婉转,又要题外传神,以便使曲作者的思想升华成一个发光点。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收场一出,即勾魂摄魄之具,使人看过数日而犹觉声音在耳,情景在目者,全亏此处撒娇,作临去秋波那一转也。”
王和卿的小令[双调·拨不断]大鱼:
胜神鳌,夯风涛,脊梁上轻负着蓬莱岛。万里夕阳锦背高,翻身犹恨东洋小,太公怎钓?
王和卿是元代很有特色的散曲作家,他的性格“滑稽佻达”,散曲幽默诙谐,善用夸张手法。这首《大鱼》以夸张手法咏物,塑造一个力大无穷、形大无比、无拘无束的大鱼形象,不妨看作是元初一批文人放浪形骸、恣肆任诞和无拘无束的精神折光。
结句通过“太公怎钓”的典故作豹尾,使全曲神采倍增。姜太公曾用无饵之钩,离水三尺钓来周文王,得成功业。典故用在这里,是说太公钓术之高也无法钓这大鱼。显然意味此大鱼是毫无拘束,一任自由的,实则借鱼自比、借鱼托志。就艺术表达手法来看,这个豹尾甩得何其响亮。
白朴的[双调·驻马听]舞:
凤髻蟠空,袅娜腰肢温更柔。轻移莲步,汉宫飞燕旧风流。谩催鼍鼓品梁州,鹧鸪飞起春罗袖。锦缠头,刘郎错认风前柳。
白朴这首小令是写舞者的舞姿,用西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典故,写出舞者袅娜腰肢,轻移莲步,罗袖飞起般的美艳风流。最后一句“刘郎错认风前柳”用刘晨、阮肇天台山遇仙的典故宕开,这也是巧妙地化用苏轼的《鹧鸪天·陈公密出侍素娘》句“娇后眼,舞时腰,刘郎几度欲魂消”,喻指情郎把这舞姿错认成风前的春柳,渲染、强调那美妙的舞姿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用典甩出豹尾,语简洁,意无穷,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
白朴的[仙吕·寄生草]饮: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白朴幼年遭逢兵荒马乱,他目睹蒙古军纵兵大掠,城内士庶残遭杀戮,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恢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因此,他放弃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曲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及不满,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这首小令最后一拍用了屈原、陶潜两个人物的典故,借写饮酒,实则充满了兴亡之慨、感伤意绪、家国之痛。结尾用典简洁点题,既是全曲思想总结,又是点睛之笔,即所谓“务头”。

三
了解了用典在揭示作品主题、品评历史、针砭时弊、抒发情感、创新意境、丰富内涵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在散曲创作中应该如何用典?
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多读书,熟悉典故典故
本来是一种典雅而幽深的东西,没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文学修养,不但难以运用,而且连看懂可能都困难。
袁枚在《随园诗话》专门有一段论述“用典”:“余每作咏古、咏物诗,必将此题之书籍,无所不搜。”无所不搜,是说围绕一个主题创作要大量搜集有关材料,包括有关典故、历史背景,甚至故事传说等等素材。但是搜集离不开自己平时掌握的知识范围。这就要求勤学好问,多读书,多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否则“书到用时方恨少”,无处取典,何谈用典?
2、善于取典,用典要准。
用典要准确,取好典故是关键,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切不可典义失调。曾看小凤仙挽蔡锷的一副联:“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作者将蔡比周郎岁在青年而夭,又暗喻袁世凯是曹操,用典贴切;下联将自己比做红拂,将蔡锷比做李靖。两喻中人物同是在政治上做过一番大事业的英雄,所以此联用典自然得体,很有感染力。
张养浩的[双调·沉醉东风]:
班定远飘零玉关,楚灵均憔悴江干。李斯有黄犬悲,陆机有华亭叹。张柬之老来遭难。把个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因此上功名意懒。
这首小令一共7句,除了结句,其余句句用典,层层堆叠。前六句六个典故是六个做官历史名人的故事,看似没有联系,但仔细分析一下,原来他们最终都是一样的不幸结局。以这六个世所共知的前人典故来印证最后一句“功名意懒”归隐的结论,此阐述观点,抒发情感,极有力度。这就是善于取典,用典准确。
3、活用巧用,化典无痕。
用典怎样才能恰到妙处?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谈到:用典当如禅家话“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此说,诗家秘密藏也。”意思是说用的典故融化在诗句里,高明处在于几乎看不出用典,如同盐融化在水里,看不出盐而有盐味。
举了杜甫《阁夜》中的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周振甫点评曰:“人徒见凌轹造化之工,不知乃用事也。”
古人说诗词用典,要“无一点斧凿痕”。就是说“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之意,把典故融化在诗词里,虽痕迹不露而这些出典的用意却嵌入词里。
元曲用典,形式广泛,手法娴熟,博采众长,灵活多变,驾驭自由。如“姜太公贱卖了磻溪岸,韩元帅博得个拜将坛。”“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把一个正直的韩退之拥住在蓝关,将一个忠节的苏子卿埋葬在北海,把一个廉洁的袁邵公饿倒在书斋”等等。
这些用典的形式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化用等,但是殊途同归,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作品中用典要能给人感觉恰到妙处,要不露痕迹,给人以美感,而不是把典故硬塞进作品中去。
4、彰显主题,思想性强
用典必须服务于主题,这是关键。因为用典的作用是让人们从典故中更深刻地领悟作者创作的旨意。如果用典不当,文义错节,题典失调,必然将读者引入歧途。
张可久的另一首[中吕·卖花声]怀古: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这首小令起拍就用三个典故。一是秦始皇在骊山建阿房宫行乐,二是西晋富豪石崇筑金谷园行乐,三是隋炀帝沿运河筑堤种柳,南巡江都游乐。张可久用这三个典故点出因穷奢极欲而最终家破国亡,极具典型意义。
反腐倡廉,是当前党风廉政建设的行动纲领。要廉政就必须反腐,而反腐才能廉政,古今中西概莫能外。张可久的这首散曲,用典思想性很强,很有说服力,我们创作这一类题材的作品,完全可以借鉴这种用典手法。
5、鲜活妙用,创新意境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总结曲的用典时说:“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是说散曲的用典和传统诗词中的用典有所不同,更为强调直白、鲜活。
典故是静态的,用典则贵在活用,典出新意,才可使典故鲜活起来,给读者以新鲜、真实、完美的感觉。这就需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主客观意识融进典故中去,使它具有独特的韵味。
在白雀奖全国散曲大赛中,河北崔秀春的[双调·水仙子]咏桃花就是用典的很好范例:
上天赐得好容姿,小靥嫣然俏玉枝。引来多少风流士,争相溢美词,浅妆儿俗了胭脂。香君扇,崔护诗,你尽惹相思。
作者用“香君扇,崔护诗”两个典故结拍,既浅近又贴切,抒发情思,意境新颖,自然得体,堪称佳作。

其次,要掌握用典的一些基本方法: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主要操作方法:
1、拈用。把前人或经典书籍、诗词曲赋句子等言辞,原话照搬或稍加改动入曲,这一类多用于语典。
2、新用。把前人的有关事例或史实翻出新意,改出新意,不落俗套,这主要指事典。
3、化用。用典用得不着形迹、使典故原来的风貌不易被人察觉。4、改用。即对所用典故的内容做一番改动,以为己用。
运用上述方法不仅仅在于动字,有的可用典故原意,有的则反其意而用等等。用典的具体操作方法很多,上述只列举了几个主要的方法。
最后,关于散曲创作用典,要明确用典不是炫耀文采,卖弄风骚,它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目的。袁枚在《随园诗话》论述“用典”时还说了下面一句话:“及诗之成也,仍不用一典。尝言:人有典而不用,犹之有权势而不逞也。”袁枚作诗一般不用典故。
所以,在创作中用不用典,不能牵强,更不能为用典而用典,把毫无关联的典故硬塞进作品中去的,使人看了不知所云,那就本末倒置了,一般说咏史抒怀诗词中用典较多,写景抒情的题材则用得较少。
综上所述,元散曲用典和唐诗宋词相比较,有明显的突破。元散曲用典艺术手法的多样化,典故运用的繁复化,使用范围的扩大化等,或明用暗用,或正用反用,或用熟典以生新意,以故为新,或化用前人典故而反其意而用之,或对几个典故巧妙熔铸,或以上特色兼而有之,都展示了很高的艺术技巧。其用典和散曲特有的语言相结合,更凸显了散曲痛快淋漓、泼辣酣畅的“蛤蜊味”和“蒜酪味”的魅力,认真学习和系统研究元散曲用典的艺术手法,对于我们当代进行散曲创作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资料: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版本,周振甫著)《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隋树森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