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一直是我心中最大的痛。也因而,许多年了,我不敢轻易去触碰父爱这根情感的琴弦。
让我动心写一写父亲的,缘于几天前在整理物品时,我所翻出的父亲的那本尘封了近六十年的、红色塑料外皮的退伍军人证明书。打开这个证明书,它的第一页是毛主席像;第二页是毛主席的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第三页是证明书的正文,上面显示有父亲的姓名、籍贯、入伍时间和退伍时间等信息,还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的红色印章;第四页上贴有父亲的一寸半身免冠黑白照片,填写有父亲的出生年月,所在部队的部别,及所任职务等内容。证明书上显示,父亲于1959年3月入伍,1963年9月5日退伍。服役的时间长达四年半之久。
不幸的是,父亲早在1993年的农历六月十二日已经病逝,距今也已近二十八个年头了。凝视着这本身份证一般大小、承载着父亲一生荣光的证明书,再想起父亲生前的一幕幕,我禁不住又是泪眼婆娑。

父亲的从军经历,我知道的情况甚少。为此,我怀着对父亲的虔诚,带上父亲的退伍军人证,专程赶到白杨镇二区,去寻找一位叫杨圈的老人。他是父亲尚还健在的不多的几位战友之一,和父亲同在一个连队,对父亲在部队的情况比较熟悉。
父亲在他五十四岁那年因病去世,折磨他后半生的主要是当兵时在部队落下的严重胃病。听说,那些年父亲所在的部队远在西北茫茫戈壁滩,那里的生活十分艰苦。今天,我很想知道父亲当年在部队过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我和杨圈老人的交谈就围绕着那时部队生活这一话题。他告诉我说,他们虽说是1959年的兵,但参军入伍的准确时间是1958年12月。他们是工程兵,隶属于刚刚组建的我军导弹部队。部队的番号是331部队,驻地在甘肃省的酒泉市。
他说,他们的部队其实离酒泉还很远,有几百里地。开始的两年,他们在一个偏僻的山沟里开采钨矿。杨圈老人还告诉了我这样的细节:那时当地农民的生活十分的苦。这里的很多人都是早先从河南迁移来的。我们当兵的经常会看到村子里有人饿死的情况。作为河南老乡,我和你父亲,还有其他的许多战友们,虽然每天的劳动量都很大,体力消耗也都很多,但我们每天都会从自己有限的口粮里,节省下一个白面馒头,送与当地老乡。后来部队首长也知道了这种情况,,对驻地群众深表同情。这样长期以来,因为营养不良,还有艰苦的劳动,你父亲还有不少的战友,渐渐地就患上了慢性胃病。

谈起当年部队生活的艰苦,杨圈老人情绪甚是激动。
我还向父亲的这位亲密战友,求证了他们后来在石家庄的一段军旅生涯。
记得小时候,我曾多次从父亲口中听说,当年他们在石家庄当兵时 ,那里的冬天十分寒冷。我还听父亲说,他们的部队在河北驻防时,曾受到过时任国防部长林彪的接见。
杨圈老人向我证实了这一点。他说,他们的部队是后来从甘肃酒泉换防到河北石家庄的。因离北京很近,经常会有军委首长到部队来视察。他还补充说,当年离开酒泉时,部队上把整车匹的米面都全部送与了当地的老乡。

从一九五八年去当兵到一九六三年转业返乡,父亲在部队服役的时间跨了五个年头。他本可以和他的战友们转业到工厂去当工人,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无奈家中缺少劳动力,伯父当时又在三门峡水电站建设工地工作。奶奶托人写信告知家里的困难,作为孝子,父亲遵从奶奶的意愿,不久就复员返乡了。
关于父亲为家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这件事,前些年在西安堂哥家,听堂嫂再提这件事,表达伯父一家对父亲的歉意和感激之情时,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
复员后,父亲就在生产队里参加农业劳动。因那时粮食产量低,农村生活困难,他在部队落下的胃病就变的愈发严重了。三十几岁,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父亲却常常为病痛所折磨,健康每况愈下。

小时候,父亲经常会逗我玩耍。我记得每到夏天,他常会指着他腿上的那根跳动着的青筋,哄骗我说那里面有一条虫子。那时年少无知的我,还真的以为父亲的腿肚子里钻进去了一条大虫子呢?每到这个时候,我会紧盯着父亲腿肚子里的“这条虫子”,看上小半天的时间。父亲那时不到一百斤的体重,瘦得皮包骨头,青筋条条绽出。他却以这样的方式哄逗自己的儿子,现在想来,我真的想失声痛哭。
当年,为治父亲的胃病,奶奶和家人没少费事。我十二岁时的那年春天,一连十多天的时间,我没在家里见到父亲的身影。等再见到父亲,母亲才把实情告诉我说,父亲到几百里地外的平顶山市穿线治胃病去了。穿线能治胃病?到底怎样一种穿法?我至今还弄不明白。但这次穿线以后,父亲的胃病也并未见明显的好转。
1990年我考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那时我已二十几岁了,且学院位于离家仅一百多里地的洛阳市涧西区。父亲执意要把我送到学校去。与城里人穿的的光鲜亮丽相比,父亲不光穿的土气,且又黑又瘦,面容憔悴。父亲这个肖像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现在想来,这是我们父子俩唯一的一次结伴远行。父亲执意送我,或许是希望我能再来延续他的军营梦吧?那时如果知道过不了三年的时间,父亲就将离我而去,无论如何,我会在这里和父亲合张影,留下永远的纪念。

一九九三年,这一年令我终生难忘。刚过完春节,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父亲强撑病体到洛阳附近的一个工地上给建筑队做饭。一天二三十个人的吃喝,全由他一个人来负责。据和他同去的人后来说,那时他的双脚已肿得十分厉害。等到麦熟以后,父亲还和我们一起头顶烈日下地抢收完麦子。在打麦场上,他又上到高高的麦垛上,拼尽全力往打麦机里推送还未脱粒的麦秸杆。我们哪里会想到,刚打完麦子,父亲就一病不起了。一个月后的农历六月十二日,在昏迷了十多天后,父亲带着对我们一家人的不舍,静静地离开了世界。父亲是死于肝硬化的。那时,我们仨兄弟尚无一人成家,我参加工作尚不到一年的时间。对于父亲的死,我是多么的悲痛啊!
回顾父亲的一生,让我痛心疾首。他两岁时即已失去父爱,爷爷被抓壮丁,从此再无音讯。她和奶奶、伯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在父爱的世界里,他又是一个精神的孤儿。参军时,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建设强大的国防,他响应党的号召,远赴大漠戈壁,为国家献出了近五年的宝贵青春。从家庭的角度,他孝顺奶奶,承担起了一份本该由长子承担的家庭责任;他义无返顾,从部队复员转业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他虽常年有病,但却尽心孝敬老人,抚养四个子女。
我心疼父亲,是因为他从小失去了父爱;我心疼父亲,是因为他从没有过上一天的好日子。现在,当他的许多同龄人正在享受着天伦之乐的时候,当他的不少战友正在享受着国家对退伍军人的优抚政策的时候,父亲已长于眠地下二十八年了。
父亲,今天我是多么想拿现在最时尚、最高级的营养品来孝敬您呀,可您咋不给我这样的一个机会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您永远是我心中最大的痛!

作者简介:刘志敏,男,洛阳市宜阳县白杨镇人,中学语文教师。爱好广泛,酷爱文学。独钟情于家乡的白杨树,甘于付出与奉献!图片

朗读者简介:玉华,实名郝玉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人,教师,播音爱好者,喜爱朗诵,喜欢旅游。近三年有数百篇朗诵作品发表在网络平台。愿用温暖的声音和饱满的情感传播人世间的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