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欢相通
作者:郭建中(江苏)
我住的小区南边有一条美丽的河。河堤西头有一小块空地,很早以前这里曾有一座土地庙。村里老人去世,主家办“白事 ”,亲眷会到这里来祭拜。在河堤上,大多是“鼓乐班”在前边演奏着“哀乐”,逝者亲眷跟着走,一边走,一边哭喊逝者。
早在西周时期就已有“礼乐制度”的道德规范。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演奏“哀乐”的乐器也不尽相同。家乡是以唢呐、长号为主,演奏的是古代留传下来的“哀乐”曲调。不知是什么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出现了把革命歌曲音乐当作“哀乐”演奏的现象。这些歌曲是:社会主义好、党啊亲爱的妈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北京的金山上等等。
进入廿一世纪以后,在办“白事” 时 ,又出现了欢乐歌曲音乐。这些欢乐歌曲音乐,除了在主家大门旁演奏外,还要在去土地庙和返回的路上演奏。
在小区院内,就能听到从河堤上传来响亮的唢呐、长号演奏的歌曲音乐,逝者亲眷的哭声被响亮的器乐声掩盖了。这些欢乐歌曲是:九九艳阳天、夫妻双双把家还、大花轿、今天是个好日子等等,简直荒唐无比。几年前政府禁止“鼓乐班″现场演奏,于是又把这些演奏音乐录制后租给主家播放,装上高音喇叭,比现场演奏的声音还大,树上的鸟儿都惊飞了。
我住在小区最南边的楼幢里。近几年,每当听到河堤上传来欢乐歌曲的音乐时,我总觉得不对劲,内心很反感。由于老百姓的“随大流”思想,每每逝者主家、亲眷都默许了这些欢乐歌曲音乐,好像有些“麻木”了。我是有“是非观”的人,但对这一件事我也“麻木”了。最近听了几场国学讲座,令我清醒,“不由人”的就想写点文字谈些看法。
早在几千年以前东周时期,孔子就对当时没有道德规范的民间礼仪风俗说过“礼崩乐坏”的成语,当今出现的这种悲伤和欢乐同时出现的现象,虽然和“礼崩乐坏”不能相提并论,但用″丧礼喜乐”来表达这种荒唐现象还是很恰当的。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在《而已集.小杂感》中说过“人类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虽然这句话由感而发的环境和现在不完全相同,但结论是一样的,那就是“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办“白事”出现这种“悲欢相通”的荒唐现象,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的倒退,也是对逝者的不尊,因为人最终都要逝去。

作者:郭建中,男,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工程师,经理,已退休,爱好写作,《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已在平台上发表过多篇文章。本人姓名与成果已载入《中国专家人才库》第三卷。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_2525298.html

🍀🍀🍀🍀🍀🍀🍀🍀🍀🍀🍀🍀🍀🍀
纸刊《白鹭文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