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初五十七班学生们的一些事儿
谢素俭
◇少年风华◇
初五十七班学生是在1965年下学期考入湖南省重点中学邵阳市二中的。以往几年,学校也从市区邻县如邵东、新邵、邵阳县招收一些初中学生。但这一年的学生全是从市区和郊区择优录取的。

这个班是一个实验班。学校安排由一个刚从高三毕业班下来的语文老师担任班主任。由我担任该班的英语老师。学生们大多品学兼优,有些还有点文体特长。有的是田径场上的高手,也有全市乒乓球少年组冠军。有些学生能歌善舞。此前一年,二中演出的话剧《年轻的一代》曾在全市公演,轰动一时。后来初57班同学参加演出的歌舞《洗衣歌》和《火車向着韶山跑》也获得了市里一致好评,反响强烈。
初57班还有一点特别之处就是班里有一半学生是干部子女。他们的家长中有地委、专署的几位领导,有地、专机关的部长、局长,有市党政领导干部(当时是地管市),也有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

那时社会风清气正。涉世未深的孩子们心地纯洁善良。他们没有门第观念,不攀附,也不嫉妒。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一样要求。对干部子弟不开后门,不开小灶。该表扬就表扬,该批评照样批评。一般说来,干部家庭也没有放松对他们子女的教育。这些孩子们能严格要求自己,像其他孩子们对待父母一样对待自己的父母。没有优越感,不搞特殊化。他们文明守纪,尊师爱友。我记得班上地委领导的那个小男孩十分老实本分。也有个男孩没心没肺的,整天乐呵呵的。当然也有个别女孩有点娇气,有时也撒撒娇。
记得也和我们小时候一样,为了取乐,孩子们喜欢叫同学家长的名字。这个班也有些同学被叫成他们家长的名字。还有个同学的家长是地委秘书长,大家就干脆叫这个同学为X秘书长。显然享有这种特殊待遇的多是领导干部子女,因为一般同学家长的大名少有人知晓。当然叫他人家长名字的同学并无恶意,被叫的也并不反感,彼此都不介意。他们有滋有味地分享着各自带来的小零食,饶有兴趣地交谈感兴趣的话题,银铃般的笑声不时传来。同学们学习上相互切磋,生活上相互关爱,友谊的涓涓细流在轻轻流淌。

那时,人们思想纯朴,意气风发,团结奋斗,争作奉献。社会欣欣向荣,充满生机。孩子们活泼开朗,积极向上。他们求知若渴,认真读书学习,专心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当然也无需加班加点,无需补课,无需参加校外培训。学业成绩让人满意。他们有足够的课外活动时间。他们尽情歌唱《我们走在大路上》、《歌唱祖国》、《北京的金山上》等革命歌曲,吟唱《洪湖水,浪打浪》、《九九艳阳天》等电影插曲,愉悦身心。他们跳舞,做遊戏,在操场锻炼,增强体魄。课后,他们放飞自我,在鸟语花香的校园林间追逐遊玩,在杨柳拂面的邵水河岸看渡船轻轻从对岸摇来。他们学习雷锋,做好人好事,拾金不昧,参加公益活动,走访养老院,培养美好情操。他们根正苗红,有着不错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又有足够的聪明才智而又足够努力,他们期待着按部就班地完成中学学业,顺利地进入理想的大学。他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时刻准备着,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文革风浪◇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突如其来,打破了学生们平静的校园生活。其时初57班学生尚在初一下学期,初一的课程还没有学完。
当时中央曾严肃批评一些领导人对文革“很不理解”,实际上,大多数人都很难理解这场革命。出于对党的热爱,同时也感到新奇,初57班的孩子们似懂非懂却满腔热情地跟着大家走上街头,集会游行,欢呼毛主席最新指示的发表,宣传文化革命就是好,宣传造反有理。

文革初期,毛主席曾八次接见红卫兵。我校高二罗新保同学就在第一次里上北京天安门见到了毛主席。消息传来,同学们热血沸腾,奔走相告。
当时群众组织闻风而起,司令部旗帜林立。如“湘江风雷”、“工联”、“红色政权保卫军”,一中“红旗”,二中“红造联”、“谁主沉浮”、“遵义公社”、“井冈山”、“小兵”,不一而足。初57班两个小男生也搞了个“浪遏飞舟”,自任司令,但并无多少作为。班里较多同学参加了学校的红卫兵联合组织“红造联”。
每个组织打的都是造反的旗号,但观点各不相同。如有人提出“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口号,也有人针锋相对地批判反动的血统论。他们上街游行示威,写大字报,开辩论会,相互对立。后来愈演愈烈,不断发生冲突,搞武斗,甚至动了刀槍,有些工厂停工停产,有些行政單位瘫痪。

初57班学生年纪很小,本性善良,又有家长的告诫,从不参与这些过激行动。他们被留在家里,甚至被送到北方老家,后来或随家长去了“五七干校”,或被送去参军。参加学校红卫兵组织的也讲规矩,守纪律,坚持文斗。
班里有几个学生参加了学校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唱歌跳舞,主持节目,是队里的文艺骨干。
让他们难以忘怀的是 班里有较多同学在两个教师的陪同下参加了去韶山的步行串联。他们穿着军鞋,背着军用水壶,挎着毛主席语录袋。他们婉言谢绝了接待站的安排,不坐火車,长途跋涉。途中还参观了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湖南省邵东县野鸡坪大队。在人群集中的村镇,还兴致勃勃地和当地群众举行联欢活动。他们演唱革命歌曲,唱毛主席语录歌,跳《火车向着韶山跑》的舞蹈。经过三天的辛苦劳顿,终于来到了红太阳升起的地方――韶山。当听到《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的音乐时,他们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他们怀着深厚的感情,瞻仰了伟人故居和塑像。

文革中,初57班有些学生的家长受到了冲击。地委领导被打成邵阳地区最大的走资派。有位地委副领导因为抓农业学大寨特别严格,被说成“X阎王”。还有一位地委副领导因为参加七千人大会时向中央领导反映过下面的实情,而被称为“X害民”。不知道这让他们的孩子的幼小心灵发生过多少纠结。孩子们还算懂事,当然也只能“相信群众相信党”。
狂风吹得有些凌乱。在道不清、理还乱的大事件中,人们总有些无所适从,何况是尚未成年的孩子们。他们早已失去了对文革的新奇感,无所事事。有的看看小人书,有的养养蚕。后来也有人向早已靠边站的吳德培老师(湖南邵阳地区唯一的数学二级教师,没有之一)学习数学,有的向李堃老师(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高材生)学习朗诵,有的向美术老师张梅华学习写美术字,也有人向实验室的陈今炎老师和郭绍全师傅学习安装矿石收音机。

1968年,在校三年而两年多时间没有上课的初五十七班学生结束初中阶段的学习,毕业离校。他们也属于后来人们常说的“老三届”毕业生的范畴。当时国家正号召上山下乡,但他们中多数人因年龄太小,没能下去。留在家里一段时间以后,有些同学去了外地,有些同学进入本校高中部就读。
初57班学生一直优秀。他们进了高中以后,除了上课读书,也参加了学校挖防空洞和修操场的劳动。他们多为连排干部(学校当时为军队编制管理)和学习标兵。来自初57班一女生在全市为庆祝毛主席发表《五二0声明》而举行的大会上作为红卫兵代表所作的精彩发言,曾引市民注目。

◇旧话新说◇
星移斗转,不经意间,五十多年过去了。我和初五十七班同学少有聚会。对于他们的事业和家庭状况也只是偶有道听途说,不甚了了。但对他们的思念却绵绵难断,年老犹甚。
2020年仲夏的一天上午,初57班一群同学来访。师生久未见面,自是欣喜异常,激动不已,心中有多少话儿要说。但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岁月毫不留情地摧毁了人们的容颜,那些像花儿一样的少年再难寻觅。老师当年虽不算帅气,但也青春阳光,充满活力。而今鬓发如雪,步履蹒跚,惨不忍睹。大家心中除了欢欣,也有几分伤感,真是悲喜交集。

比起其他的老三届毕业生来说,初57班这届学生有点先天不足,文化底子薄。因为文革,他们过早地中断了文化学习,耽误了一段靑春的宝贵时光。但他们也经受过锻炼,有过反思。特别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国家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大好时代。他们刻苦学习,提高文化素养,踏实肯干,努力拼搏。他们有理想,有担当,与祖国共命运,全身心地投身国家建设事业中,并从中锻炼成长。
初57班有较多学生成为国家公职人员。多人在国家党政部门和军队担任过领导职务。有较多的同学在文化、教育和医疗单位工作,许多人获得过高级职称。有更多的同学在中央和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就业。他们多已成为单位或部门的负责人,或业务骨干。现在他们都已退休,事业有成。当过领导的也算安全着陆。他们功成名就,衣食无忧,本来完全可以安享悠闲的退休生活。但他们也和许多中国老人一样,又在为孙辈发挥余热,再立新功。 也有学生背井离乡去国外和儿孙们一起生活的。但仍有退休后笔耕不辍、洞察世事人生的。
学生们的父辈多已先后离去。那些干部家长们退休时都曾享受省部级或厅处级待遇。

大家也谈到当年在校时的一些话题。如“老子英雄儿好汉”,现在的所谓富二代、红二代之类。他们说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抗日时南京航校2700多名学员,全部投身抗日战争为国殉难。其中有南开大学校长张伯岺的儿子,有林徽因的胞弟。全都是富二代。民国时的四位著名导师以及后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位科学家也都是富二代。众所周知,伟人毛主席送儿子毛岸英去朝鲜前线为国捐躯,应是红二代的榜样。我党创建人之一的李大钊的儿子李葆华,被老百姓称为“李青天”。孙子李宏塔,“七一”奖章获得者。也算满门忠烈。实际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也都有显赫的家世。
大家也谈到当今有些党政军官员(有的属红二代)以及他们的官二代们,侵吞国家资产,任意挥霍。他们贪赃枉法,贪污腐败,甚至转移巨额资金去国外,卖国求荣。当前医药、教育等领域出现的各种乱象,根子也在于官商勾结。这让人情何以堪!老百姓对这些贪腐官员深恶痛绝。

同学们表示,要不忘初心,赓续红色基因。要有家国情怀,讲诚信,有担当,有人格操守。这是最重要的。
同学们对母校和老师心存感激。他们说在母校不仅学到了文化,也得到了温暖和爱,学会了坚忍和宽容,懂得了人生。他们对母校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
下午两点,同学们和老师依依惜别。(2022.6.11)
(配图由作者提供)
尾韵:写完这篇文章,抚摸着这些泛黄的照片,白发苍苍的谢素俭老师早已热泪盈眶。耳边,当年的孩子们仍然在歌唱――《北京的金山上》、《我们走在大路上》、《九九艳阳天》、《洪湖水,浪打浪》……
洪湖水浪呀嘛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
《洪湖水,浪打浪》(宋祖英).mp3
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稻谷香。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洪湖水呀长呀嘛长又长,太阳一出闪呀么闪金光……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谢素俭作品
作者简介:谢素俭,湖南省邵阳市二中退休英语高级教师。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