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头的干粮
文/马怀翠
故乡的庄稼一茬一茬的收割了,收割后的土地一遍一遍的被翻耕了,但记忆里在田间地头吃干粮的情景依然像昨天一样浮现在我的眼前,熟悉而亲切。
我们小的时候翻耕土地靠的不是机械,大部分是牛与人的合作。一对牛拉着一架犁,人跟在牛的身后扶着犁把,扬鞭吆喝着耕牛顺着犁沟走端走正,就这样来回往复在田地便开始了翻耕。听父辈们说土地深翻后,再经过阳光的暴晒,土壤就更加松软肥沃,来年的庄稼也会长得更加茂盛,于是每年夏天麦子收割后,村民的首要任务便是翻耕麦茬地,为下一次播种做准备。
翻耕田地时节,人们起的较早,会在公鸡打鸣前要喂饱耕牛,未等太阳冒光就吆喝着牛前往自家的田地。每当此时,村道上牛的脚步声,人的说话声,搭在牛背上耕具的撞击声让整个村子苏醒的比往常更早一些。

男人们下田犁地,留在家里的女人也顾不得睡懒觉,从柴房抱来一捆柴草放在灶台前开始生火,给男人准备送往田地的干粮,她们一天的生活也是也从这缭绕的炊烟开始。女人做什么样的干粮,视自家所拥有的食材而定,口味而定,视自己的厨艺而定。她们在自家菜园子里拔上一把小葱洗净切碎,用食油搅拌均匀,涂抹在擀好的面饼上就能烙出几个香喷喷的葱油饼。干粮也有蒸馒头、花卷的,条件好些的人家还可以搭配上一个小菜,比如炒土豆丝、凉拌青菜,总之简单且不费时间为好。因为干粮要尽量赶在犁地人肚子饥饿之前送到田地里,这样才能给他们补充干活的能量。女人做干粮的动作极其熟娴,她们一手照看着锅里的面活,一手还时不时的往灶火口添把柴草,把火候把握的恰到好处,每当此时,香味也会随着烟火在各家各户的灶房腾升。
女人把干粮做好后,赶紧装进篮子,再带上个空水杯,然后连同泡好的茶水壶一起提上匆匆忙忙的赶往田地,田间地埂上走出她们为美好生活而努力的样子,中途也不曾歇脚,生怕到了田地时干粮降了温度。
干粮送到地头,她们首先会选择一片树荫大的地方,然后将篮子与水壶放下,小心翼翼的掀开盖在篮子上面布块,拿出空杯,斟满茶水,等待犁地的人将一道犁沟耕出地头就绪。
一道犁沟耕出头,犁地的人放下手中的鞭子,一边擦拭着流到脖颈上的汗水,一边喊着左右地界的邻居来吃自家的干粮。你喊我,我喊你,左右呼应。而后都把自家的干粮拿过来聚集在一起,他们有的屁股下面垫着农具柄把盘膝而坐,有的干脆席地而坐,总之没有那么多讲究。几人围成一圈便开始享用,那情景如同会师。干粮的食材都源于村民们自种、自产、自制,淳朴、天然。他们互相礼让着要趁热去吃,生怕凉了不觉其味。期间你品尝着我家的饼子,我夹着你家的小菜,吃的津津有味,还不时的斟满茶水,相互谦让着饮用。
“赶紧吃,你看这又白又热的馒头对着我们都张口笑了。”
“馒头笑的再好,也不比吃馒头的人笑的开心”接话的人话音未落,只听见一阵笑声。之后他们又开始评论各家干粮的味道,谈论谁家麦子今年收成好,是因为肥料和粪土上的厚实营养充足。谁家的姑娘找了个靠谱的对象,是因为他们家几代人为人实在善良积攒下的福报,总之能给每一件成功的事找到之所以成功的理由。除此,还说着各自所见所闻而来的趣事,他们吃的天宽地宽,谈的怡然自得,发出的阵阵笑声会同干粮的热气、香气以及黄土地散发出独有的清新慢慢的在田野的上空消散。
清晨的微风吹过,天空的白云伴随鸟儿欢叫游走。耕牛卧在地头开始回嚼夜草。吃饱喝足的人再点燃一支烟,吧嗒吧嗒深深的吸上几口,缓缓的吐出,神态迷醉,烟火在田间地头闪悦,美好的生活也在这地头开始向前跳跃。吃饱喝足的人们起身拍拍粘在屁股上的黄土,重新卷起裤边,相续散开,继续扬鞭吆喝着牛开始犁地,尽量赶在太阳正午人困牛乏前再多耕几个来回。
如今,人与牛合作耕地的场景已成往事,但乡亲们坐在田间地头围成一圈吃干粮的热闹场面依然那么清晰。

【作者简介】马怀翠,女,回族,宁夏彭阳县新集乡,喜欢在安静时和文字交流。



